作者:郁有滿
據晉朝杜預《左傳注》記載,古公亶父從陜西豳遷到周岐時,就筑周城。《后漢書·郡國志》記載:“右扶風美陽有岐山,有周城。”無錫舊志記載吳太伯到梅里筑吳城,有其父輩的傳統依據與做法。古代筑城一般用夯土,分段填筑墻垣。但這種土墻易于堙沒,在南方尤其如此,梅里吳城很可能被堙沒無尋。就現行一般資料而言,無錫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建縣,遂有縣城。另有清代周有壬認為無錫是秦置縣,縣城于秦建的說法。漢高祖五年是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之年。《漢書高帝紀》(卷一):“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顏師古注:“縣之與邑,皆令筑城。”漢城為數已頗可觀。
一、無錫城的大小、高度按禮儀制度與行政等級而建
早在《周禮》冬官即《考工記》卷二的“匠人營國(城邑)”一段中,規定了天子城邑的大小、干道的多少、壕溝的寬度等,并規定諸侯以降。從封建時代城的產生時起,城的規模范圍、高度就按等級大小而分。《左傳》:“天子之城方九里,諸侯禮為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5里,子男3里。”古代,天子所在的京城周圍長超50里,大的州城如杭州、蘇州介于20-50里,一般的府州城為10里上下,縣城不滿5里,最多不滿10里。但因地區間經濟和文化條件的不同而有差異,東部地區的縣城有不少反比邊區的府州城還大。在各朝代間也有寬嚴之分,越往后越是逾越的多。
無錫城的大小亦受朝廷禮制規定的等級而定。最早記載無錫縣城的是東漢《越絕書》:“無錫城,周二里一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門一樓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墻一丈七尺,門皆有屋。”這里所指無錫城即子城,或稱內城,古代又稱子城為縣治之城,縣治都有外垣。南朝《南徐記》云:“縣,舊城基也。”無錫子城位置在“運河西、梁溪東。”從最早的縣志地圖中可以看出,子城呈長方形,縣治設子城內。子城東接城中直河,西距梁溪(西城河),南北位置相當于今復興路以南,西大街以北,石皮巷之西(有河接城中直河),解放西路以東。宋代縣令李晉卿曾重筑子城,至元代已廢。郭為外城。無錫外城的位置即今解放環路。自宋以后,歷代縣志記載無錫縣城“自漢以來未嘗易處矣”,包括外城與子城。子城廢后,所指縣城即原外郭。元代和明代重修城墻時雖有所擴建,但基本位置無大的變化。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尺、里,代有變化。周制以八尺為一步,秦制以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里。清光緒年間確定以五尺為一步,兩尺為一丈,180丈為一里,一里等于現在的576米。1929年,政府確定一里為500米。
![]()
二、無錫縣城(外城)的龜背形狀緣由
清光緒以前的無錫縣志都將縣城畫為圓形。光緒七年(1881)《無錫金匱縣志》按測繪圖法準確地將縣城繪成龜背形(又可說是不規則橢圓形、菱形)。這一形狀由諸因素而決定。
1.與《周禮》所定工藝原則有關。《考工記》又是古代工藝的規范性著作。它指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是古代工藝的基本原則。“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材美、工巧是在天時、地氣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而發揮的。這種工藝原則包括了設計學的原理。因此無錫城的形制只能根據這一原則,按照當時的地理條件來設計、建造。
2.與儒家、道家思想有關。無錫城的橢圓形,因有城中直河這條線而使得其圓形更像是太極圖一樣,分為東西兩部分。無錫城是由兩個半圓合抱而成。這兩個半圓的外圓與內線都是由運河而來。這種圖形正是人們利用運河的地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有機成長而成。漢初高祖之后的“文景之治”就是道家思想的產物。無錫城的一環兩抱一線體現了道法自然、天地平衡、陰陽互抱、和諧共生的思想。無錫的環城河是圓的,而西城內玉帶河、束帶河等主要河流卻是方形的或長條形的,東城內箭河呈直線形的,它們將地塊分割成若干方塊,沿河的街道居民區也成為條形、方形、塊形等。儒家講究天人合一,天一生水。無錫城外圓內方的地形正說明天圓地方,是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結合。
3.與無錫地處運河水域有關。無錫是一個水鄉澤國地區,北有芙蓉湖、長江,南有太湖。無錫城從建城開始即與運河有關,是一個依水而筑、由水而環的水城。既要解決用水、交通出行的問題,又要解決防洪泄排的問題。從城市發展的規律來看,一般是先有子城,再有外城。從無錫子城的位置看,應當是先有江南運河無錫段,而后有城。運道既通,河畔必然產生聚落,并發展為城市。現代歷史地理學者王維屏、羅輯認為“無錫內城的興建,最早當在秦代,其產生和發展與水運有關。”據舊志記載,無錫古城有弓河即外城河,有弦河即城中直河。直河是無錫城南北的主干河道,以直河為界,它將城區劃分為東西兩半部分。東部有九條箭河,西部有留郎河、玉帶河、束帶河等,分別形成網絡水系。這些河流是在城中直河的基礎上先后開挖、疏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排澇通暢。這也形成無錫城獨有的格局。既有塊形狀,又有條形狀。西部以塊形狀為主,兼有條形狀;東部則主要是條形狀。水都有季節性漲落,因此建筑城墻必須有防洪的功能。清康熙十九年,大水沖塌城墻69丈,三任知縣相繼修建。從整個無錫城及河流地形看,無錫城四周被城河之水圍繞,城池像一只烏龜蹲在水中,城中直河正好似烏龜的背脊梁,東城的各箭河及西城的各條支流是烏龜的條狀花紋,起到防汛泄排的作用。民國周貽白《無錫景物竹枝詞》云:“九支羽箭一張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處樓臺皆近水,無邊風月櫓聲中。”該詞描繪當年城中運河景象。無錫龜背形城墻不僅是外形,確實有著完備的防洪體系,同時又有著蓄水功能。當然其交通功用也是很明顯的,明嘉靖前城中直河一直是運漕所經之河,只是明嘉靖倭寇之亂后,運漕才從城東運河(東城河)而過。
山西渾源縣城也是龜背形,為了引排水,一條蛇線把縣城一分為兩。湖南也有類似的縣城。
4.與節省材料以及有利防御有關。正方形的城包括的面積最大,中國筑城講究以最低成本,取得較大的面積,于是正方形成為中國城的傳統形制。鄰近的蘇州是方城,常州則是在方形基礎上有不規則的發展。但也有不少是圓的,上海城就是圓的,文化地理學者陳正祥認為,圓形的城墻比較最節省材料,但也可能是因為與防御比較便利有關。城在古代有明顯的防御作用。南宋王應麟《玉海》(卷一七四):“防御外之道 ,莫若設險;制勝之方,莫若因形。重門系析,設險也;高屋建瓴,因形也。”民國地理學者王益崖認為:無錫在“南宋以前,聚落主為子城,而城市之向外擴張者,防御為之也。”
三、關于無錫城的中軸線
古代建城有中軸線,秦咸陽、隋長安、元大都等都有中軸線的規矩,并與子午線相一致。相對而言,城市中軸線與城的大小規制一樣,越是府州城、都城規矩越講究,如中軸線的南北走向、位置等,而到縣城一級則主要依據當地的地形、方位而定,并沒有像府州城、都城那樣嚴格的中規中矩。北方的城市較多地注重政治因素,講究中規中矩,而南方城市更多地注重地理因素,形狀無規則。春秋時的管子鑒于《考工記》的天時、地氣說,提出城郭不必中規矩,而是要因地勢制宜,將禮制與自然因素相結合運用于城邑建設。
無錫城(由于子城在宋以后已廢,這里指外城)的形制既然有多種因素而成,其所謂的“中軸線”主要還是順勢而為的做法。即將城中直河作為中軸線,以統率全局,而這一中軸線并不是筆直的,從北門到中市橋、水獺橋后往南稍偏,斜似蛇線,這與無錫城的地理位置呈西北——東南走向有關,與利用城中直河的自然走向有關。縣城建筑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根據已存在的城中直河,沿兩岸而建筑;另一種是原先城中直河沒有,后開鑿河道引運河水貫穿城中。不管哪一種,都是依運河走勢而定。正因為如此,縣城中軸線上的中心點中市橋(南宋),大大晚于偏北靠縣治的盛巷橋(即東晉興寧橋)、大市橋(隋朝),而不是從建城一開始就有的。從縣城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一是依據運河即城中直河,二是依據子城、縣治逐步發展起來的。
這樣的利用自然走勢還延伸到無錫城外。無錫城北有黃埠墩,西南有西水墩,古代形家稱為天關、地軸,其走勢更不是在一直線上,這與建筑學上的城市中軸線有很大不同。
![]()
四、城門、壕溝的形制及變化
城門的位置和城內主要街道的布局有很大關系。如果城門都開在中央,四門相對,城內主要街道就會構成十字形。而穿過城市的水道對城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大運河從北到南穿過無錫城,直接決定了無錫城街道的布局與城市的發展。城廂內外的城門都易于到達碼頭、渡口、橋梁,城門的位置決定了后者的位置。由于防御與交通的原因,無錫城門、壕溝的形制發生一些變化。
城門的多少也視城的規模形制、行政等級以及軍事、商業和交通的情況而定。縣城一般有四個城門,開在城墻正中,并取文雅之名,而百姓直以朝向呼之,稱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無錫縣城門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宋《咸淳毗鄰志》,謂有四正門:東為熙春,南為陽春,西為梁溪,北為蓮蓉。并有三偏門,是唐末天復二年,吳王楊行密與東南方的吳越王錢镠常有爭戰,在無錫城東、南、西加筑外郭,開顧橋門(在今羊腰灣冷瀆港口興隆橋附近)、新塘門(在今定勝橋東,原杜氏宗祠旁)、董家門(在今東河頭巷底,東河頭巷舊名董家巷)。地處城南的夾城里即位于當時城與外郭之間,故名。
城墻外有大壕溝,為護城河。壕挖得深,城墻筑得高,一正一負,構成雙重的防御體系。壕的深度有不同,一般在3-5米之間。元至正十五年(1355),重修城墻,外城規制始有收縮。至正十七年,張士誠占據無錫,部將莫天祐為加固防守,用磚石砌筑城墻,增廣其制,城高2丈,周圍9里,四周開挖深2丈、闊7丈的城河,廢掉3個偏門,保存4個正門及南、西、北3個水門。無錫笆斗弄內的上城頭是莫天佑留下的形制遺跡。由于無錫城居于運河,這就得另辟水門。
明代是一個筑城的朝代,主要是為了抵御外敵侵入。明洪武元年(1368),無錫又修城墻,四門皆有城樓。弘治元年(1488年),知縣榮華修建三水門。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縣王其勤為御倭寇入侵,新筑城墻,規制大體循元城,周長1783丈6尺1寸,稱18里,高2丈1 尺,闊1丈多,中為馬街,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造一小屋,以備守兵居住,相距數屋筑堞臺,作瞭望用。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改名為靖海門、望湖門、試泉門、控江門。四城樓改名為對育樓、撫薰樓、序城樓、企辰樓。元、明重修城墻時,都利用原有河流深挖溝(護城河)。護城河與原西城河、東城河相連。無錫于1906年通火車,1912年4月,在東北角辟光復門,又稱新北門,方便了進出火車站的需要。1924年在東門開鑿建東水關。至此有五城門、四水關。無錫古城與城中直河、護城河、水關都在1950年代消失。但自1959年始又開鑿了新運河,新運河依然穿城區而過,只是在原城的西面。
![]()
靖海門城樓(1949年5月)
![]()
西城門(1937年11月)
![]()
南門城墻(民國年間)
![]()
控江門(1941年)
![]()
光復門(1912年)
五、客觀上形成了水、城、人和諧共生的特點
無錫城的形制主要是受到古代禮儀制度、行政等級、儒道思想、地理因素以及軍事防御諸方面的影響,是城墻、河流的綜合體。一方水土筑一方城。古人利用地形與運河的走勢,以一環兩抱一線而達到水、城、人和諧共生的實用效果。這是無錫城形制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城以盛民也”。所盛邑民加上運河,就編織成文化之網。
2008年,在環城運河整治中,有了保護和修復原有“四門八區”的實施規劃。此規劃尊重無錫舊城的“龜背形”格局,體現出注重已有的圍繞水城這一特色。無錫城市從規劃到建設都離不開運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