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一個失去生活觀察能力的設計師該如何做好設計,但是確實如今的生活工作讓越來越多的人都麻木了。
本文作者小董在跟我交流的時候,發了一些圖片給我,滿滿的都是她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讓我不禁驚艷到了,感受到了生活細節的美好。也讓我進一步在思考設計究竟是什么。(主編 立風)
作者介紹
![]()
董曉雨,2019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大學期間于2017年開始攝影創作。
設計能力不行,不如做個斜杠青年
我曾經是一個產品設計專業的差生,不會建模,也沒有優于他人的設計能力,還一邊忙著做攝影藝術項目。“Undesign”開始于2019年我的畢業設計期間,在四川的一個小鎮上。
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項目,所以在結束大學生活后,我依舊堅持拍攝,項目所涉及的地點有四川、山東、北京、杭州。
拍攝作品
“Undesign”這個詞,指的是非設計師的設計。
由于畢設與傳統手工藝相關,長時間在北京使我無法直接接觸這個工藝,于是動身去到四川的小鎮,開始“度假”式的畢設生活。
起初我非常難融入這里,新的環境,沒有朋友,就連人類最重要的傳遞信息的手段——交流,都十分困難。
設計應該是‘無聊’的狀態下,找樂子
在這樣一個極其純粹的,簡單的,沒有語言干擾的,甚至可以說是有點無聊的環境里,為了找點樂子,我拿起相機,嘗試著主動去感受和觀察這里的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我每天更換從民宿到工廠的路線,試圖發現和尋找些什么。
最好的設計師是一個個生活者
漸漸地我發現身為一個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的敏感度和思維卻不如從未接受過產品設計教育的小鎮居民。
“我們只是新鮮水果的搬運工。”
設計師:平樂古鎮某果汁店老板
果汁店的老板一定是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菠蘿做成新鮮果汁,不可食用的部分在這里發揮著余熱。
看似只是一個盆栽,仔細琢磨,正是因為菠蘿新鮮,瓶里的魚兒才可以暢游,我稱它是最生動的果汁廣告。
“肥皂不泡水,細菌不滋生。”
設計師:邛崍小鎮某醫院醫生
去工廠參觀時,同行的伙伴扭傷了腳,在小鎮的醫院,我再次發現了人民的智慧。“肥皂不泡水,細菌不滋生”。
懸掛的肥皂可以完美的“不泡水”,既節省空間,又能防止細菌滋生,或許只有醫生才會這樣做設計,換做我,可能只會買個肥皂架釘在墻面。
“保暖 遮光 擋風 防蚊蟲 睡眠質量好保障”
設計師:竹編工人
來到工廠已經中午了,碰到阿姨正在午休,前面抱的是平時泡沫包裝紙,后面靠的是包裝紙盒。前者因柔軟、易塑形,所以將其用透明膠帶纏繞成符合人機工學的半包圍形,可遮光、防蚊蟲、防風保暖,后者因具有一定硬度,用來支撐長時間低頭做活的脖頸,兩片式,能收易裝,節省空間。
“純天然”
設計師:旅游景區工人
回民宿的路上要穿過用作旅游開發的古鎮,這里沒有鋪面而來的商業氣息,我在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是小鎮居民懷著一顆飽滿的心建造自己的家。
比如這戶人家用漆刷成竹木紋樣,隱藏管道,恰巧,地上的落葉就像剛從這棵“植物”上飄落下來一樣。
“我們永遠是你行走的衣帽間。”
設計師:平樂古鎮服裝店老板
小鎮上美容店、裁縫店、服飾鞋帽店,一家挨著一家,我身為一個服裝重度沉迷者,當然少不了在這服裝一條街溜達一圈,客人不多,倒是服裝店老板前后忙忙碌碌。
應該是剛從鎮上的集市趕回來,車上掛的格子簾,拉上就可以變成試衣間。車內服裝熨燙平整,高高掛起,趕集回來一件一件拿下來,掛回店里。隔壁店鋪“睫后重生”也在玩著當今熟知的諧音梗的文字游戲,十分幽默。
“火上澆油,肉更香”
設計師:邛崍老奶奶
路上還見識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看到這樣的畫面,又怎會想到,設計師是一位瘦小的動作麻利的老奶奶。廢棄的油桶,墊高點火,支上架子,熏肉。這大概是中國人專屬的美食哲學吧。
“風干肉快人一步”
設計師:北京某小區居民
在北方,肉是這么熏的。廣告語借鑒某寶衣架文案,或許在某寶,能用到這張圖作為宣傳,在設計說明中加上一個“多功能”。
![]()
“清晨的熱茶,透著時光與柚子的香氣。”
設計師:淄博某窗簾店老板娘
家里重新裝修,我回去幫忙購置家具,逛到一家窗簾店,老板娘桌子上擺著兩三個柚子殼,我好奇問了一句,老板娘回答:“每天早上把茶葉放進去,下午喝的時候,茶里會散發出柚子的香氣。”又是一位熱愛生活的老板。
![]()
“拼布工藝的另一種功能”
設計師:省吃儉用的老一輩
在服裝設計中,我們常見到拼布工藝,是一種國際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義手工藝,常常被拼接成床單、服飾等,可參考的品牌有Kapital、Bode,常常會使用拼布工藝,亦或是收集來的布藝標簽重構成一件新的服裝。除了有手工的意義,每塊布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拼起來,就像一個故事集。
在老一輩手里,拼布變成了實用主義的產物。簸箕是使用藤條,柳條編織的鏟狀器物,常用部分會因長期磨損斷裂,用牢固耐磨的牛仔布加固,既提升產品壽命,又能提高使用舒適度。
![]()
“人造景觀”
設計師:文昌湖保潔人員
家鄉的湖已經變成了正在開發的對外旅游景點,大面積的規劃整改,修路、綠化、空間環境美化等等,但看起來,大家好像適應的還不錯,讓假山發揮了除美觀外的新價值。
![]()
“新中式沙發(單人)”
設計師:北京大爺
像上班打卡一樣,每天跑家具城,我對“意大利極簡”、“北歐輕奢”、“中式”、“新中式”逐漸沒有了興趣,也許是審美疲勞,看起來都大同小異,甚至不如北京大爺用來嘮嗑乘涼的新中式單人沙發吸引我。
![]()
“現代幾何實木椅”
設計師:北京大媽
亦或是這實木單人椅,試想一下,夏日午后,孩子在前面的沙坑玩耍,拿一把扇子,靠在樹旁,坐在樹蔭下享受片刻的安靜。
![]()
“老年活動中心環境與空間設計”
設計師:北京大爺大媽們
當然也可以參與到旁邊的棋局,參與也好,圍觀也罷,是夏日消暑打發時間的好去處,或許可以帶來一把家中即將淘汰的椅子,以表初次見面的誠意。
![]()
“早期地鎖”
設計師:胡同大爺
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胡同路窄,車位必然緊張,供不應求,白天開私家車上班,晚上停好車,騎自行車穿過條條巷子買菜買飯。用自行車占車位,應該是地鎖的前身吧。
![]()
“防風防雨防盜車衣”
設計師:胡同大爺
老一輩兒的人勤儉節約,廢物利用或再造,是他們設計的基本理念。商家淘汰的廣告當做車衣防塵防雨水,印刷的人物,還能起到“監管”作用,跟稻草人有異曲同工之處。
![]()
“掃碼解鎖即送行車大禮包”
設計師:單車改裝愛好者
常騎共享單車的朋友應該能看得出,這車原來的面貌和所屬品牌,只不過這輛被人盯上且私有化了,整車噴涂銀色漆面,套上座套,手把裝上保暖套,上鎖,掛牌“租賃”,可謂“生財之道”,或許當今做共享單車的設計師可以多考慮北京冬日的騎行體驗。
![]()
“胡同櫥窗設計”
設計師:胡同小賣部老板
我們最常見的櫥窗設計是在各大商場的奢侈品品牌,除了展陳,有人還會特地跑來櫥窗前打卡拍照。
胡同小賣店在拐角處,十分不顯眼,但窗戶在主路上,爆款零食陳列窗邊,路過的人不僅能看到,或許還能勾起童年放學后偷跑去買零食的快樂回憶,伴著回憶轉角走近小賣店,這共情體驗便促成了一單生意。
![]()
“鎖起來的,不叫新聞”
設計師:報紙忠粉
塑料瓶一直是二次創作的首選,丟掉不環保,存下來可以賣,賣不掉的可以做成點什么。
當今,紙媒占比大大削弱,報紙報刊也不用鎖起來,還有少數的老一輩堅持著訂閱報紙的習慣,也不必擔心被拿走,一切還是以方便為主。
![]()
“棉被的日光浴”
設計師:北京某家庭主婦
學校附近在施工,附近居民借梯子晾曬棉被,這樣的方式似乎是比掛在繩子上曬得充分、均勻,讓棉被充分吸收陽光,晚上蓋被子的時候,還能聞到陽光的味道。作為設計師,是不是可以考慮設計一款晾曬大物又節省空間的產品?
![]()
“快遞專座”
設計師:北京某快遞員
大學的門口常常有許多快遞車,短信里會提示具體方位,東門南側、西門北側、南門西側等等,每次取快遞都要找一會,甚至還會走錯門,白跑一趟。
快遞小哥常奔波各個快遞點,風吹雨淋,等客人的間隙才得以休息。被淘汰的椅子再次出現了,這次有些不同,用快遞袋包裝椅子,不會減弱椅子的舒適性,其次防水耐磨是快遞袋的首要標準,用來包裝椅子,風吹日曬對它傷害不大,再者,XX快遞一目了然,椅子在,XX快遞就在。
![]()
“空間的合理利用”
設計師:北京筒子樓某居民
皇城根腳下,幾十年筒子樓里,是這番景象,剛走進去的時候,還是非常震驚的。過道只能單人通過,每一寸空間都要好好規劃,地面空間能省一點省一點,四個掃帚就能省掉四個墻角的空間。
![]()
“藝術區的公共衛生間不可以冷冰冰”
設計師:798公共衛生間保潔阿姨
去798看展,公共衛生間十分整潔,甚至還有些儀式感,下水管道零件,架上飲料瓶,可以組成一件花器,再加之講究的擺放,給冷冰冰的鐵皮衛生間里增添一點溫度。
![]()
“仰起頭,就可以看到美好”
設計師:杭州綠化負責人
最后,用這張圖收尾吧。去杭州出差的時候,路過立交橋,上方路面的兩側擺滿了花,除了在上方路段的往來車輛透過窗戶能看到。我認為,這些花,對下方車輛的乘客更加友好。
疲憊的上下班路上,忙忙碌碌沒時間生活的人們,抬頭仰望天空,還能看到空中的花朵,應該是十分欣慰,并充滿希望的吧。
(文中所有圖片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設計探討
Q
立風: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導師問我:你想做什么樣的設計。他把設計的主動權完全地交到了我的手上。我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改變在國內按部就班的思維方式。我覺得你的導師挺好的,他讓你主動去理解設計。
做設計不要急著‘結婚’
小董:是的,我很幸運遇到這位導師,他曾經開玩笑的描述我做設計的狀態‘就好比你現在還沒有男朋友,就著急結婚’,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讓我跟竹絲培養感情(畢設以竹絲扣瓷手工藝為主)。我認為設計首先要打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Q
立風:我的手繪也不行,建模現在也還是在工作中慢慢學習。我覺得手繪也好建模也好,這都是表現設計思維的兩種方式,并不是設計本身。我們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以為手繪得逼真,建模很酷炫,就是設計。設計是一種對生活的領悟,是看事物的視角,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有了這些,即使是用一句話把它表達出來,我覺得都是設計。
小董:我很認同你的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手繪和建模這兩種技法為設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拿我大學期間的學習舉例子,通常老師會給予我們非常長的周期進行設計調研,雖然這么長的周期在實際商業項目中可能不太現實,但是,我認為在這個調研過程里不斷探索,拿起相機大量的紀實與觀察,挖掘當地或者項目的地區背景,人文文化習慣,去體驗和實踐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熟悉調研的方法,還能培養和提高對于設計的敏感程度。如果脫離了生活,或者說項目與設計師毫無關系,是沒有辦法進行設計的。
Q
立風:你是如何理解‘技術的進步與感覺的退化’這句話?
小董:我曾經做過一個藝術實驗,叫《接觸不良》(實驗內容不多作闡述,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騰訊視頻搜索‘接觸不良藝術實驗’)。一次偶然的禮貌性的告別時,我與朋友相互擁抱,一瞬間,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熟悉,又很陌生,我發現自己很久都沒有跟自己親密的人有過肢體接觸,比如逛商場時挽著父母,和親近的朋友手拉手或者勾肩搭背。
虛擬社交正在使我們變得更孤獨
我開始研究,我初步認為接觸的缺失是由于過度依賴互聯網社交,虛擬社交正在使我們變得更孤獨。專家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Rober Kraut的縱向研究發現,在人們最開始使用互聯網的1-2年時間里,快樂感和社會連接感表現出持續的下降。其中,使用網絡對人們家庭關系的影響最大,他們和家人的聯系和交流會明顯減少,此外,還會伴隨著社交圈的縮小,抑郁和孤獨感隨之增加。
同樣我們可以把‘技術的進步與感覺的退化’這句話放在“設計”的語境下看,試想一下如果用技術來推動設計,我們的感覺很難再被喚醒。我曾經看過一句話‘某天我們一覺醒來,發現活躍的不是我們的感覺,而是軟件,這樣的情景不是某種科幻小說,現在已經是這樣了,而且變成一種流行’,這種結果還是蠻可怕的。
Q
立風:你對未來的規劃是怎樣的呢?
小董:其實原計劃是出國讀當代藝術,全身心的投入攝影以及其他媒介的藝術表達中,純粹以一位藝術家的身份,去研究和討論地域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系。疫情原因,我暫緩了出國計劃,但是在國內依舊會基于之前的想法和作品,繼續探討、研究和創作。
筆者語
不知道你是否會被這些“Undesign”所打動,作為一個曾經設計專業的差生。現在半個攝影人的我,最初,就是單純的被這些淳樸的“設計師”所做的簡單、純粹的產品所打動,也因此反思,我不認為它們沒有價值,這些反而處處體現著他們的美食哲學、生活哲學。隨著拍攝“Undesign”,我漸漸理解了導師告訴我的一句話:生活是很樸素很簡單的,設計也是。
我一直用這種方式默默地觀察著人們的生活,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會再次仔細的讀這些照片,在腦海中構建畫面,那種感覺就像在設計調研階段模擬人的動線,但這種方式毫不刻意。或許有些照片看起來像是過度解讀,但其實,如果我們懷著一顆愛生活的心,在做設計或者是在做其他任何事情時,也許我們會更加敏感,思維更加活躍靈動。
最后,想借用《設計中的設計》書中的一句話,“設計不是用新奇的形式和材料去迷惑觀眾,它是從日常生活的普通罅隙中不斷提取驚人想法的創造力”。
若谷與你一起探討設計究竟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