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F20240106
自我成長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1074 篇文章
世俗意義上,外向是一種氣質。但對某些人來說,它也可能是一種保護色,是一種用來掩蓋不安與傷痛的生存策略。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常常遇到來訪者對自己性格的“定義”帶著一種篤定:
我是j人,所以我不能接受安排好的計劃出現變動;
我是i人,所以我沒有辦法主動社交;
我是外向的人,所以我需要熱鬧,需要人陪......
但其實,你以為的性格,可能只是你曾經努力生存下來的方式。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來訪者小麗的故事,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
![]()
“我沒辦法獨自面對這個周末”
小麗找到我的時候,正在為她的周末而煩惱。
她說,本來上周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周末,朋友們都說要來,我早早就把吃的、玩的都安排好了,結果最后全都取消了,只剩我一個人。
“聽起來確實是讓你有些失望的情況。”
我點頭回應。
“是的,我真的沒辦法獨自面對這個周末。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外向的人,一個人待著真的不適合我。”
說著,小麗哭了起來,哭得像一個在商場里走失的孩子,哭腔中帶著恐懼、被拋棄,且孤獨無助。
![]()
原來,是因為小麗的未婚夫突然被叫回了異地的家,留下她獨自面對一個漫長的假期。為了不一個人待著,她便邀請了幾位朋友一起過周末。
在這個周末到來前的幾周里,小麗總是說,自己“天生不適合一個人獨處”,還反復思考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可臨到頭來,一個朋友因為得了流感臨時取消了計劃,另一個則被新男友邀請去共度周末。
剩下的兩個朋友之間關系又有點尷尬,如果沒有其他人在場,他們根本待不下去。就這樣,計劃突然崩了,小麗只能一個人度過這個周末。
在我們的整個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小麗一直把自己的“外向性格”當作需要陪伴的理由。
可當她的周末計劃開始逐漸瓦解、情緒也變得越來越慌亂時,我開始對她所謂的“需求”提出了疑問。
![]()
在我看來,她并不是在主動追尋什么對她真正重要的東西,而更像是在努力逃開某種讓她感到不安的情緒或記憶。
后來,小麗終于向我透露,自己曾經歷過的創傷。
小麗父親早逝從小跟著外婆長大,還不滿一歲的時候,母親因為生計總需要外出打工。
偶爾短暫回家看小麗,總會給她買點零食或玩具,說些“以后會好好陪你”的承諾,但沒過多久又會悄然離開,音訊全無。
小麗始終無法預知,媽媽的“下一次回來”究竟是什么時候,甚至會不會再回來。
![]()
稍微大一些的年紀,小麗的母親再婚了。
繼父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想要孩子,對小麗也從未真正接納。
她常常聽到繼父說:“我又不是她親爸,憑什么讓我照顧她。”
母親為了家庭平衡,經常選擇回避沖突,漸漸也變得沉默寡言。
她的母親和繼父經親常在外面吃飯,留下小麗一個人自己想辦法填飽肚子。
那種被遺忘、被獨自留下的感覺,從小就深深烙印在小麗的記憶里,讓她對“一個人”充滿了本能的抗拒與排斥。
創傷與依戀關系
如今,小麗和她的未婚夫計劃要孩子,但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重復她的童年經歷,因此她決定來處理她的童年創傷。
在我的引導下,小麗回憶起她童年生活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那是小麗在學校里的日子,她逐漸養成了一個活潑、討人喜歡的性格,很快就成了班上最受歡迎的孩子之一。
這讓她擁有了很多社交的機會:可以和同學們玩在一起,被邀請去參加生日派對,周末還能去別的同學家里做客。
她幾乎很少待在家里——越長大、越能獨立,她的社交生活就越發熱鬧而多姿多彩。
![]()
“我是個外向的人。每次做性格測試,‘外向’都是我得分最高的特質。我需要有人陪著我,需要那種熱鬧和興奮感,這就是我的性格。”
小麗真的需要別人的陪伴和興奮感嗎?
還是說小麗需要的是避免獨處?
這就是“外向性格”研究的復雜之處。
的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帶著某種氣質傾向——有些人天性外向,有些人則偏內向。
但性格并不是由天賦單獨決定的,它更像是一場“先天氣質”與“后天經歷”之間的長期對話與塑形。
人,需要依戀關系。
正如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Siegel)和蒂娜·佩恩·布萊森 (Tina Payne Bryson)所指出的,安全依戀具有四個要素,即安全、有保障、被安撫、被看見。
“被看見”是依戀關系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依戀關乎生存。
不被看見會讓我們的存在感受到威脅,而“被看見”卻恰恰是小麗的家庭,過去未能給予她的。
從物質層面上來說,小麗是安全和有保障的,她的父母沒有在其生理需求方面忽視或虐待她,他們給小麗提供了吃喝用度和安全的居所,小麗的一切物質所需都得到了滿足。
但是小麗沒有被“看見”,她只能自己想辦法“安撫”自己。
![]()
對于被忽視、被遺棄或孤獨的孩子而言,融入社交圈是另一種能讓他們感到“被看見”的方式。
“小麗真的天生就是外向的人嗎?還是說她發現社交世界能夠滿足她那些關鍵的依戀需求,這讓她適應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并緩解了她對孤獨、被遺棄和不被需要的強烈恐懼? ”
也許在小麗的骨子里的確有一些外向特質,使得社交成為她治療依戀創傷的首選方式,但我不敢說她僅僅是在按照某種“預設的性格程序”行事。
更有可能的是,她表現出的“外向”和對陪伴的渴望,以及因要獨自度過周末而產生的巨大痛苦,更多反映的是一種創傷反應,而非單純的個性特征。
![]()
研究表明,外向特質可能是創傷恢復過程中的一個保護性因素。
對小麗而言,社交世界不會令她感到恐懼,并促使她來尋求心理咨詢。
她甚至向自己的未婚夫和朋友們公開了自己曾受到創傷和正在接受心理咨詢的事實,她的外向特質對于她尋求和找到幫助是有用的。
小麗對獨自度過周末感到恐懼,而這并未體現出外向特質的優勢,也不像是簡單的個人偏好。
![]()
療愈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把內向和外向看作是不同的“充電方式”,那么外向的人通過社交和互動來恢復精力,而內向的人則通過獨處來重新充電。
那么,小麗的需求并不僅僅是想“充電”,而是試圖避開一種深層的存在性威脅——獨自一人所帶來的恐懼與不安。
這就是小麗想要成為母親的打算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育兒可能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
新生兒需要父母全身心的照顧,而且為了保護嬰兒免受細菌感染,父母常常會將他與其他人隔離。
很多新手媽媽都表示,為人父母的第一年是孤獨的。
雖然有孩子作伴,但是在這一年當中,即在孩子一歲前,他們并不能給新手媽媽們提供太多真正意義上的“社交”互動。
![]()
現在,小麗決定,好好利用獨自一人的周末,真正地自己內心的孩子建立聯結。
“接納那個被遺棄的嬰兒,那個不被接納的繼女,以及那個過分熱衷于社交的青春期少女。”
她將和內心的這些孩子對話,嘗試理解她們在逃避什么,又在努力爭取什么。
我想,小麗的“性格傾向”也許是偏外向的,但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固定的程序。
我們每個人都如小麗一樣,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創傷經歷,并調整應對方式。
也許,這正是我們從創傷中真正成長的道路——從痛苦中汲取力量,向前邁步。
![]()
End
作者 |羅賓·科斯洛維茨(Robyn Koslowitz),博士,持照學校心理學家,新澤西州心理成長中心(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Growth of New Jersey)臨床心理學家。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曉雯(155)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風鈴(21)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Neko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