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姜藹玲】“駛入會場的電動汽車是中國品牌,但走下車的領導人卻不是中國人。”美國《紐約時報》當地時間6日報道稱,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貝倫氣候峰會上,巴西選擇中國電動汽車作為總統盧拉及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官方用車。報道注意到這一現象并評價稱,當歐美車企仍在艱難轉型電動車生產時,中國已憑借先進的技術與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占據優勢。
![]()
巴西總統盧拉乘車抵達峰會會場 圖源:外媒
報道注意到,盧拉作為COP30東道國元首,當天乘坐一輛中國產電動SUV出席峰會。這款車也是專門為大會準備的電動和混動車隊車輛之一,用于接送各國代表參加峰會。
![]()
當地時間11月6日,盧拉在貝倫氣候峰會開幕式上講話 圖源:美媒報道配圖
《紐約時報》評價稱,巴西選擇中國電動汽車作為官方用車,向許多人傳遞了明確信號:這個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在尋求道路交通與經濟轉型之際,將目光投向中國。
“當歐美車企仍在艱難轉型電動汽車生產時,中國已憑借技術先進、價格低于競爭對手的電動汽車占據優勢。這使得中國汽車在購買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具有吸引力。”報道評價說。
報道提到,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已迅速搶占亞洲和歐洲市場份額,約占全球市場的2/3。在全球第六大汽車市場巴西,售出的電動汽車中超過80%是中國品牌。
《紐約時報》還注意到,峰會召開前一個工作日,巴西貝倫的街道依舊擁堵,但尾氣煙霧較以往稀薄了許多。道路上隨處可見電動汽車,在正午的車流中安靜行駛。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表示,即便沒有美國的政治與技術引領,世界仍在前行,“通過這些汽車,巴西在傳遞一個信息,即它還有其他選擇。”
“這項技術正在改變整個世界。”肯尼迪表示,“而中國已迅速切入這一領域。”
延伸閱讀
媒體:被安世風波卡了一整個月“脖子”,全球車企終于能緩口氣了
全球車企的“缺芯”之痛,或將迎來部分緩解。
據央視新聞報道,11月1日,商務部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荷蘭政府對企業內部事務的不當干預,導致了目前全球產供鏈的混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充分考慮國內國際產供鏈安全穩定,歡迎遇到實際困難的企業及時與商務部或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聯系。我們將綜合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
圖為商務部網站截圖
11月2日凌晨,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致客戶公告函,稱荷蘭安世半導體目前欠付位于東莞的封裝測試工廠(ATGD)的貨款高達10億元人民幣。并指出,“目前,安世中國已建立充足的成品與在制品庫存,能夠穩定、持續地滿足廣大客戶直至年底乃至更長時間的訂單需求,供應鏈安全可靠。為確保供應的長期性與韌性,我們已積極啟動多套預案,正在加緊驗證新的晶圓產能。我們對在短期內完成驗證、并自明年起無縫銜接滿足所有客戶需求充滿信心。”
公告函還稱,荷蘭安世半導體單方面停止供貨的行為,完全置客戶利益于不顧,嚴重違反合同約定和商業合作原則,嚴重破壞了客戶信任,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一個月前,荷蘭政府宣布強行接管中資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或許荷蘭當時也始料未及的是,這一舉動意外引爆了全球車企的“芯慌”。
當地時間10月30日,大眾汽車發布三季度財報,五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大眾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更發出警告,芯片短缺或使大眾汽車年度利潤目標面臨更大風險。
兩天前,本田位于墨西哥塞拉亞的工廠宣布停產,其是本田出口北美市場的重要基地。幾乎同時,本田加拿大阿里斯頓工廠也因缺芯減產一半,并計劃停產一周。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警告稱,如果安世半導體的供應無法在短期內恢復,歐洲汽車制造商將在數周內遭遇生產中斷,部分工廠甚至可能停產。
這一次,車企大廠們能渡過缺芯危機嗎?
安世斷供,芯片告急
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9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50%股權穿透”規則,只要被列入管制清單的公司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也將自動受到同等的出口管制制裁。就在美國發布這一規則后的第二天,荷蘭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之名強行接管聞泰科技在荷蘭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并聲稱安世半導體“存在嚴重的治理缺陷”。
去年12月,聞泰科技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在9月底美國擴大“實體清單”后,聞泰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也被自動劃入當中。風控機構Kharon估計,這一規則實施后或導致“實體清單”上的公司從原先的約3000多家猛增至上萬家。
![]()
安世半導體是聞泰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圖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面對荷蘭方面的“強取豪奪”,中國商務部在10月4日發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國生產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組件。
雖然安世的研發設計和晶圓制造主要放在歐洲,但約70%的晶圓都要運至中國的東莞工廠完成封裝測試后再向世界分銷。
公開資料顯示,安世半導體前身為恩智浦的一個標準產品部門,2019年被聞泰科技收購。這些年來,安世一直是全球領先的分立與功率芯片IDM龍頭廠商,其小信號MOSFET、ESD保護器件出貨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車規級Power MOS全球市占率第二。
芝能汽車創始人陶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安世生產的組件,功能至關重要且遍布全車,負責基本的車輛功能,例如車身控制模塊(BCM)、LED照明系統的電源管理、DC/DC轉換器中的功率轉換、反向電池保護,以及各種傳感器控制。缺少任何一顆成本可能僅為0.1-1美元的分立器件,一臺整車都沒有辦法下線。
安世生產的芯片對先進制程工藝要求不高,但市場地位讓其足以牽一發而動全身。
“安世半導體是全球車規級功率半導體的核心供應商,它在全球的市占率超過30%。新能源汽車里的電機、電驅、電池這些三電系統,都要用到功率半導體。所以雖然這個芯片的技術門檻不高,但是安世掌握著絕對的規模。盡管安世不是主流車企的一級供應商,但是大陸、德爾福、日本電裝等全球頂級Tier 1都要使用安世的芯片,再給寶馬、大眾這些主機廠做配套。現在安世出口停擺,這樣大規模的供應缺口,是其他中小廠商一時之間難以彌補的。”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道。
現代汽車工業一向以靈活高效、精益生產著稱。為了避免零部件積壓,車企采購時一般都不會囤積大量庫存。這便意味著安世的芯片和組件斷供,車企幾周之內不能找到新的供應商,庫存見底之后,“缺芯少件”的整車廠將被迫停工停產。
除了開頭提及的本田北美工廠已經開始停產,另一日系巨頭日產汽車也透露,其芯片庫存僅能維持至11月第一周。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在10月23日就發布聲明表示,確認已收到荷蘭安世半導體的通知,稱其可能無法保證芯片交貨。這一情況可能對包括豐田、本田、日產在內的主要汽車制造商造成“嚴重影響”。受影響的芯片是電子控制單元(ECU)的關鍵部件。ECU是現代汽車的“大腦”,控制著從發動機性能到安全系統等眾多關鍵功能。
福特、大眾、寶馬、奔馳等車企巨頭紛紛“明示”,如果幾周之內不解決缺芯的問題,那么減產、停工都是難以避免的結局。
總部位于德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還警告,如果安世半導體從中國的出口持續中斷,影響可能會超出汽車行業,波及發電機、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等其他產品制造商。
尋找Plan B不易
安世半導體出口斷供后,全球各大車企立即開啟了芯片搶購潮。
奔馳首席執行官Ola Kaellenius坦言,“不言而喻,我們正在搜刮全球尋找替代品。”
福特首席運營官Kumar Galhotra在和分析師的電話會議里回應,公司已盡最大努力從其他來源采購這些零部件。一定要迅速取得突破,才能避免第四季度的生產損失。
美國電動汽車公司Lucid的首席執行官Marc Winterhoff也表示,公司的工程團隊一直在尋找替代品,對生產計劃的影響才被推遲。
不過,替代方案可能也很難解決“缺芯”的燃眉之急。歐盟汽車制造商協會在上周的報告里指出,車企可以找到安世的替代廠商,但切換供應商所要花費的時間,估計趕不上零部件庫存消耗的速度。
![]()
圖為本田在墨西哥塞拉亞的工廠,此前因安世半導體事件停工(本田公司網站)
陶冶向記者解釋,針對高產量、低成本的通用型組件,汽車行業堅持的嚴格且漫長的AEC-Q質量認證流程。本田、大眾、福特等企業影響比較大,安世這邊供給所有的車企,所以嚴格來說會影響大部分歐美日企業,現有庫存僅能維持數周,技術上存在替代方案,但監管和認證流程的僵化耗時數月,嚴重阻礙了短期內的供應。
由于車規級芯片對安全性要求極高,零部件商要進入車企的供應商名單,往往要走過18到24個月的認證期。而要在已有產能和認證的零部件廠商里拿貨,現在也面臨兩大問題。
首先是短期需求的井噴,已經遠超現有廠商的供應能力。陶冶表示,安世在二極管和分立晶體管等關鍵汽車分立元件市場中擁有約40%的市場份額 ,在歐美可能去找英飛凌、安森美和意法半導體進行替代,找肯定找得到,但用量大又突然,替代也會跟不上。
其次則是價格問題。林示提及,一些企業向他表示,安森美、英飛凌這些Tier2供應商還是很難替代安世半導體,因為安世憑借規模優勢可以壓低成本。如果要用其他廠商來替代,采購這些零部件的成本預計會漲兩到三成。此外,芯片廠要擴建產能,周期通常要三到五年,歐美自建產能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
2022年,全球汽車業因疫情打亂供應鏈,一芯難求、芯片價格以數十甚至上百倍暴漲的情形,依然是車企心頭的陰影,度過危機后,歐盟和美國相繼發布《芯片法案》,吸引半導體產業回流以提升供應鏈穩定性。現在,車企再度面臨缺芯危機,供應鏈調整或會再提上日程。
在陶冶看來,和兩年前的情況有所不同,這段時間芯片的供應中斷是即時的,與全球芯片產能利用率或市場需求無關。這種風險輪廓的轉變意味著,主要的供應鏈風險已從可預測的結構性短缺,轉向不可預測、急性發作的政治干預。
安世的重要一課
據新華社報道,中美經貿團隊通過吉隆坡磋商,達成成果共識。美方將暫停實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一年。中方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布的相關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并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
“荷蘭政府的行動部分是基于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特別是美國9月29日公布的‘50%穿透性規則’。因此,美國50%穿透性規則的暫停實施,意味著荷蘭政府對安世半導體控制權的接管失去了部分關鍵的法律依據,削弱了荷蘭政府行動的正當性。”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
10月12日,安世母公司聞泰科技發布公告,強烈譴責荷蘭方面“以合規之名,行奪權之實”,并表示已啟動行政復議與訴訟程序。公司CFO沈金佳在投資者會議上進一步透露,將啟用《中國—荷蘭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就“不公平待遇”提請國際仲裁。
張國斌也留意到,安世中國明確表示荷蘭總部的決定在中國境內不具備法律效力,進一步鞏固了聞泰科技在中國境內的控制權。他判斷,綜合各方的反應來看,聞泰科技重新獲得安世半導體控制權的可能性較大,但最終結果仍需等待相關法律程序和外交協商的結果。
“這段時間可以看到國外的汽車大廠輪番給荷蘭政府施壓,安世半導體的業務也受到明顯波及。脫鉤斷鏈對所有相關方都沒有好處,最好的方式還是找到求同存異的共同利益點。”林示表示。
安世的風波,也給國內汽車芯片廠商帶來了一定啟示。
首先長期來看,從成熟制程到先進制程的芯片自主研發,或會加快進程。陶冶指出,在功率半導體、邏輯器件這些基本器件上,國內也有新潔能、士蘭微等候選供應商。之后,中國這波做汽車電子芯片的本土化,速度會更快。
林示也提及,安世半導體的晶圓制造還是由德國人主導,所以中國還是要加快攻堅芯片IDM,建立從設計、制造到封測的一體化模式,才能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其次面對歐美的“泛政治化”傾向,國內廠商也要做好風險防范和應對,提升自身主動性。林示指出,一來芯片廠商要加快接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規避美元的清算風險;二來則是加快海外封裝產能回遷國內,降低物理斷鏈的風險;再者企業未來要將地緣政治這個不可抗力因素,計算進入增加的成本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