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玉。
舒淇導演首作《女孩》,絕對是 今年 華語電影最矚目的作品之一。
先是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又在釜山電影節拿下最佳導演獎杯。
跨界首作,就贏麻了。
曾經的靈氣少女,性感美人,實力影后,在49歲這年拿穩了導筒。

誰知,前幾天電影上映,觀眾口碑錯落不一。
有人說無比感動,有人說俗套折磨。
五天過去,票房剛過300萬,預測總票房將將500萬。
![]()
![]()
![]()
帶著期待與不解,香玉走進電影院驗貨。
實不相瞞,整個觀影過程確實可以用「折磨」來形容。
不過,并不是因為電影太爛。
到底咋回事,今天就來聊聊——
《女孩》
![]()
![]()
電影講述了女孩林小麗的一段青春期成長故事。
又與其母親的人生形成映照,充滿無望與創痛。
![]()
比如林小麗的出生,就是一個 「錯誤」。
母親還是女孩時,在與小麗差不多的年紀遭到性侵。
事后家中嫌棄,被父親趕出家門。
![]()
母親最絕望的時候,遇到了邱澤飾演的男人。
以為找到了一處港灣,并與之結婚。
婚后生下了 「人生污點」林小麗,以及與男人的女兒妹妹。
結果日子非但沒有好起來,反而漸漸滑向絕望。
男人日日酗酒家暴,對著妻子拳打腳踢,甚至性虐待。

林小麗也沒有逃過落下的拳頭。
甚至,生活的壓抑與男人的暴力讓母親無處發泄,也會將巴掌揮向沒有反抗力的孩子。

于是對于小麗來說,忽略、孤單、暴力,整個童年和青春期就都是漫長而窒息的雨季。
直到,小麗班上來了一名轉校生李莉莉。
李莉莉從美國來,家境優渥,性格開朗,會跟小麗分享便當,也會拉著小麗逃課出去玩。
廁所里互相打扮,分享剛買來的漂亮發夾;一起坐摩托車去山上吹風,再一起牽手回家。
總之,李莉莉成了小麗孤單生活里的唯一亮色。

但直到最后,你會越品越不對。
李莉莉奇異地出現又突然的消失,更像是小麗的一個幻覺,一個她依據自己唯一的洋娃娃模樣打造出的想象玩伴,也是她逐漸叛逆的象征。
面對小麗一次又一次的離家,母親越來越緊張大怒,決定將她送去親戚家。
偏偏這時,酗酒的父親在風雨夜出了車禍。
一家人的生活,母女們的命運,不知會如何改變。
![]()
![]()
像有些觀眾所說,整個故事像《歡樂頌》里樊勝美的少女故事。
換而言之,不新鮮。
影片不賣座也很好理解。
因為舒淇的拍法,并不是主流商業片的類型。
節奏平緩,情感壓抑,碎片化的敘事也讓表達過于抽象、隱晦。
紀實性長鏡頭與超現實手法的穿插,像生活流與幻想的輪播。
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 觀影過程是乏味而漫長的。
![]()
而作為文藝片而言,舒淇的技法也尚不夠成熟。
風格上的臨摹多于獨創,更缺乏特別突出的個人色彩。
作為導演首作確實不算差,但給人的整體感覺依然是比較平。
![]()
好在,電影的處理手法還是有一些亮眼之處。
該片對于真實感氛圍的營造,就贏過了很多同類型作品。
它利用音效、攝影、超現實情節,建造出了一艘「女孩的青春期體驗艙」。
沉浸其中,會感受到林小麗所感受到的一切恐懼、窒息、絕望。
香玉感受到的折磨就來源于此:
太真實了,部分人會被觸發相似的創痛感,出現不舒適的生理反應。
比如林小麗躲在衣柜里的幾處場景。

因為男人長期酗酒,小麗鍛煉出了 「 聽聲辨人 」 的 絕技 。
僅從摩托車發動機響聲的節奏,和男人上樓時步伐的輕重,就能推斷出他今天喝了多少,心情如何。
林小麗害怕挨打,便迅速看情況躲進塑料衣柜里。
黑暗讓視覺受限,于是聽力放大。
在腳步與呼吸音效的籠罩下,小麗透過衣柜縫隙探出去。
由于視野受阻,就小心翼翼地拉下衣柜拉鏈,赫然看到男人站在門口,恐怖片一般向衣柜迅速靠近。
下一秒,一雙手按在了衣柜上,幾乎要透過那層塑料掐住小麗的脖子。
電影院看時,這雙手幾乎也要穿透銀幕而來。
黑暗中的窒息感,讓人對小麗日常生活的重壓有了一些切實的體會。

還有電影中所有關于食物的部分,反而都讓人難以下咽。
吃飯時,小麗、母親、妹妹三人一起坐在桌邊。
話很少,僅有的對話又挑起了母親對小麗的不滿。
于是吃飯變成了體罰。
小麗雙手過頭舉水盆,舉到手臂發酸才停下。
等到吃飯時飯菜已沒了熱氣,鍋里的米看上去也黑黑硬硬的。
安靜的畫面里,小麗吃著碗里的飯,像吃下一顆又一顆石頭。

再有一次,小麗忘記拿午飯便當,母親去學校送。
在教室外面,母親甩了小麗響亮的一耳光,指責她忘事麻煩人。
鏡頭幾次挪移,在教室和走廊上來回切換。
沒有太多聲響,就能感受到整個場域內,充斥著屈辱、窒息、心碎的感覺。

就是這些對于細節的捕捉,讓電影里為數不多的超現實部分出現了一種悲傷的輕盈感。
整部作品最開闊的瞬間,是小麗與莉莉夜晚從山上下來的路上,碰到了一棵樹。
那棵樹擁有濃密的枝葉,參天的冠。
小麗站在樹下,像一粒小小的花生米。
但一轉眼,小麗竟然爬了上去。
在觀眾還沒反應過來一切怎么發生的時候,小麗將包包帶子系到了樹枝上。
脖頸放上,沒有猶豫地松了手。
脆生生的生死瞬間令人心驚,更令人再次嘗試去想象女孩痛苦的程度。
![]()
就像在小麗與莉莉一起玩耍的過程中,空氣好像終于沒有那么憋悶了。
但小麗時刻蜷縮的身體和驚恐的眼神,又透露著長期生活塑造出的痕跡。
「 原來你會笑,但是為什么你笑起來的樣子也是這么苦 」

![]()
區別于許多電影中對「少女」意象的明亮幻想,舒淇的《女孩》卻潮濕壓抑,亮色不多。
作品的風格底色,以及細節真實感的來源,確實來自舒淇本人的童年。
林小麗的名字,有舒淇原名林立慧的影子。
洋娃娃李莉莉,也讓人想到她某部作品中的角色名。
![]()
衣柜驚魂記,是她抹不去的恐懼記憶。
以至于殘留至長大后的人生,變成各種形式的幽閉恐懼癥。
![]()
現實中母親一樣早早生女, 「小孩生小小孩」,完全不懂怎么養。
于是一個又一個的巴掌,無窮無盡的辱罵,都在現實世界中上演著。
前段時間舒淇新作《回魂夜》采訪期間,她透露母親曾在家暴戲階段現場探班。
工作人員提醒母親不要看,母親卻笑道:
「 她小時候我比這個打得還狠 」

![]()
以上種種,舒淇卻說:
拍這部電影并不是為了展示自己小時候過得有多苦。
相反,她知道自己的傷口永遠有疤,可以接受的同時選擇不原諒。
在此之上,她希望有更多父母能看到代際傷害,停下來改變。
更希望心里有傷的女孩們不要放棄,抓住一切希望,去到自己想要的未來。
![]()
實不相瞞,電影看完,香玉感受到的折磨感讓我不覺得創作者心中的傷口被處理的足夠妥帖。
事實上,舒淇透露電影在男人出車禍時就結束了。
最后林小麗長大回家的結局,是按照制片人要求的光明結局加上的。
另外,不管是戲外舒淇總能找到各種母親在打罵之外愛自己的證明,還是電影最后,長大后林小麗問母親的那句:
「你知道這些年我是怎么過的嗎? 」
其中總能流露出未盡的需求表達和委屈感,是需要花費一生與之周旋確認的母愛命題。
![]()
但可以確定的是,表達本身有一定的療愈效果。
就像舒淇說,電影里小麗躲在衣柜中的畫面自己也覺得殘忍,但殘忍也要拍。
這是具象化恐懼,看到并憐憫尚是女孩的自己。
對母親一角的書寫,也給了創作者換位體味人物的契機。
這讓香玉聯想到,這幾年國內外很多女演員紛紛嘗試轉型導演,表達自我。
有的一鳴驚人。
比如格蕾塔·葛韋格,從《伯德小姐》《小婦人》到《芭比》一部比一部爆。
賈玲也憑《你好,李煥英》和《熱辣滾燙》在國內大獲成功。
但也有的表現不佳。
比如斯嘉麗·約翰遜轉型導演的新作《了不起的埃莉諾》,毫無聲響,豆瓣評分只有6.4。
![]()
可無論如何,當一代女性積攢了足夠的資源與故事,更多女性創作者的表達已成趨勢。
我們也常常能在其中收獲獨特的感知思考與表達視角。
不管是舒淇還是其他女性表達者,這一切都只是開始。
那咱就等著看,也期待優秀的作品越來越多。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