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筧橋小學校門口,老師們正在開車進校門。圖/大眾日報
“小學老師開車進校,學生在校門口位列兩側,不僅要敬禮還得高喊‘老師早’”,這個奇葩場景發生于杭州市上城區的筧橋小學。11月6日,上城區教育局發布通報稱:該校確實存在相關問題,現已對該校負責人進行嚴肅批評,要求學校立即整改。
從媒體公布的視頻看,一邊是老師“從容地”開著轎車進校園,一邊是孩子們“賣力地”敬禮、問好。兩相對比之下,難免讓人感到突兀。
雖說此前該校工作人員稱“視頻中的學生屬于值周班級”“老師在車內也有向學生招手回應”“校方未要求學生向開車的老師行禮問好”,但這終究不是正常的一幕。公眾質疑的核心其實并不是“是否強制”,而是這一行為本身與教育本質的背離。
事實上,不少網友之所以認為這一幕太過刺眼,無非是因為,這般做法,不僅背離了校園最該堅守的“平等”底色,而且在無形中強化了孩子關于“身份等級”的認知。因而,無論學校門口敬禮、問好的孩子是不是值周班級的學生,都不影響這樣的結果。
要明晰的是,“人格平等”從來都是教育的底色,校園也不該淪為強化不同群體身份等級的“演練場”。然而,當孩子們對著行駛的車輛重復、機械敬禮、高聲問好時,這種單向輸出的“禮儀”,顯然早已脫離了真誠互動的本質,也與“人格平等”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畢竟,在一次次重復性的動作中,孩子們可能連坐在車里的人是誰都看不清,卻知道看見這樣的場景就得敬禮、問好。這顯然無關“尊師重道”。而深埋幼小孩童內心深處的這種不明所以,不僅很難讓學生理解真誠與互相尊重的意義,反而會消解孩子內心的平等意識。
毋庸置疑,校園教育當然應該引導孩子“尊師重道”,但凡事要講究方式方法;公眾反對的也不是“學生向老師問好”,而是“學生以何種方式問好”。在人們的認知中,校園應該是培育孩子平等觀念的地方,筧橋小學所出現的一幕,顯然違背了公眾對校園教育的認知。
目前,當地教育部門已經要求涉事學校立即整改,因此,涉事學校有必要承接公眾的期待:不止于表面意義上的整改,更要從根源上反思,引導孩子們從內心理解真誠、平等與感恩的真諦,而非流于機械表演。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
編輯 / 柯銳
校對 / 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