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清晨,杭州文暉農(nóng)貿(mào)市場的早市剛冒出熱氣,肉攤區(qū)后一排的絞肉機就嗡嗡轉了起來。一聽這聲音,大家都知道是賣金華香腸的于賽華回來了。
“他的攤位一年只開3個月,也是我們市場里最香的3個月。”在附近檔口經(jīng)營水產(chǎn)生意的王師傅說,那臘香味真當是濃,每年來買的人都是一撥接著一撥。
“于師傅,香腸什么時候開賣?終于把你盼回來了。”路過的沈奶奶是十多年的老顧客,今天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于賽華出現(xiàn)在了鋪子里,趕忙上前來打聽。
于師傅答道:“蘭溪的土豬肉明天到貨,然后馬上開始灌香腸。鮮肉腸當天就可以賣,風干好的還要等半個月。現(xiàn)在做的這些,是實在等不及的老客自己送了些豬肉來,托我今天做完的。”
![]()
正在灌裝香腸的于賽華。 施雄風 攝
這是于師傅在杭州賣香腸的第24年,每年立冬準時出攤、過年前一周收攤,總銷量以百噸計。
這也是潮新聞·錢江晚報和他相識的第18年,刊發(fā)第一篇關于于師傅的報道時,他已經(jīng)靠著口碑打開了杭州市場,成了菜場里的“排隊王”。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保質(zhì)保量才能走得長遠。”如往年一樣,于師傅準備了自家釀造的52度高粱酒,除顧客自帶的豬肉外,他堅持使用肥瘦二八開的蘭溪土豬肉,調(diào)味料的配方也還是老一套。
看著眼前的于師傅專注地將肉絞成粗細適中的肉絲,隨后往肉里倒入白酒和各種調(diào)料,腌制半小時后,再將肉灌入腸衣中,最后打結、晾曬風干。二十多年過去了,一切仿佛都未曾改變。
去年,于師傅賣出了七八萬斤香腸,用掉近8000斤土高粱。眼下,鋪子還沒正式開張,就已經(jīng)有老客訂去了3000多斤香腸。“我今年釀了14000斤酒,先帶8000斤過來,打算再沖沖銷量。”于師傅說。
![]()
于賽華正往絞好的豬肉里倒入土高粱。 施雄風 攝
關于沖銷量這事兒,于師傅心里早有打算。
“為了打開年輕人的市場,去年,我們試著做了一種原味烤腸,不放任何添加劑,只用鹽、糖調(diào)味,量不多,反響不錯。”于師傅說,今年,他們準備加大烤腸的備貨量,并增加了玉米、黑胡椒、芝士等時新的口味,“大家買回去后可以下油鍋煎,也可以用空氣炸鍋或者烤箱加工一下,十幾分鐘就能吃了。”
嘗試“觸網(wǎng)”的于師傅還準備了一個手機支架,明天開張后,他打算用直播的形式把灌香腸的全過程展示給網(wǎng)友看。“真金不怕火煉,大家看了之后覺得滿意再來找我買。”
去年9月,于師傅被蘭溪市文廣旅體局認定為第八批蘭溪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蘭溪臘制品制作技藝傳承人,今年55歲的他決定把這門手藝傳給年輕一輩。
“我在杭州以外的城市招徒弟,已經(jīng)有四五個小伙子找上門來了。”于師傅說,選徒弟,他最看重的是人品,守得住本心的人才能托得起這塊招牌。這也意味著,“于賽華香腸”可能很快就能開出分店。
最后,于師傅想通過潮新聞·錢江晚報和老主顧們說一聲,今年自帶豬肉的加工費仍舊是老價格,10元一斤。
“謝謝大家多年來對于家香腸的喜愛。”于師傅說。
潮新聞 記者 施雄風
(來源: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