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招遠市與萊西市的交界處,有一座銀山,今年42歲的趙洪超退伍返鄉后,承包下這里500多畝的山林,一邊保護生態環境,拒絕污染項目落戶,一邊發展綠色生態養殖。埋首荒山八年,先后投入近200萬元,依托中國農業大學趙興波教授團隊“科技小院”,創新蛋雞散養模式,提升雞蛋品質。如今,趙洪超養殖的“人參蛋”市面上可以賣到十元一枚,而且供不應求,銀山綠色生態依舊,并且正在成為趙洪超致富創業的“金山”,他經營的農場獲評山東省農民鄉村振興示范站。
“破壞生態的事,堅決不干”
趙洪超曾是一名服役16年的軍人。2017年底退伍返鄉時,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接受政府安置,還是回到大山創業?“最終選擇回來,是一種情懷。”趙洪超說,“我從小在這片山里長大,當過兵,更覺得建設家鄉是責任。而且,我看好綠色農業的未來。”
高中畢業入伍,部隊里干的是技術崗,從未務過農的他,對養雞幾乎一無所知。“當時沒人支持,大家都說我在干一件完全沒經驗的事,太不靠譜。”唯一堅定站在他身邊的是妻子劉新,她放棄了城里的穩定工作,跟著他一頭扎進深山,成了農場里唯一的“戰友”。
![]()
趙洪超(左一)跟專家交流養殖技術
兩人承包了500多畝山地,開啟“兩個人+幾千只雞”的創業模式。沒有工人,沒有幫手,防疫、喂料、撿蛋全靠夫妻倆連軸轉。“很多次撿蛋,真是在‘蛇口奪蛋’。”趙洪超說,山上野生動物多,雞蛋剛產下,可能就被叼走了,損失率很高。
更大的挑戰,來自理念與現實的撕扯。他堅持“純生態散養”:蛋雞在山林中自由覓食,不催產、不喂激素,自然狀態下兩三天下一枚蛋。而這樣的生產效率,遠低于一天一枚甚至兩天三枚的“行業均值”。
“我的雞蛋產量低,售價高,市場接受需要時間,經濟壓力非常大。”雖然始終不肯妥協,但趙洪超明白,散養雞蛋的優勢,在它的品質和口感,但劣勢也很明顯,生產效率低、缺乏標準化,市場不認可。
這些年,誘惑不少。有人勸他:“這么好的山林資源,不如搞點工業項目,或者把地租出去,輕松又賺錢。”甚至在經營最困難的時候,他不得不經營其他生意,來補養殖“黑洞”。但無論如何,他的底線絕不松動,“合作可以,但破壞生態的事,堅決不干。這片山,是我們最大的資本。”
遇病害,4000只雞“全軍覆沒”
摸著石頭過河的這些年,趙洪超坦言,沒少“踩坑”。有一年,他滿懷希望引進2000只雞苗,農場存欄量一度達到4000只。然而從4月到10月,短短半年,一場病害,4000只雞幾乎“全軍覆沒”,母雞只剩200只,公雞不到10只。
更令他崩潰的是,雞蛋收購價遠低于成本,辛辛苦苦養出來的蛋,沒人認、賣不動。數百萬元的投入,卻看不到一絲回本的希望。而這次失敗,也讓趙洪超開始反思,“我是不是錯了?堅持生態散養,是不是一條死胡同?”
轉機,出現在今年8月。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加速“下沉”。在當地相關部門牽線搭橋下,中國農業大學趙興波教授團隊聯合青島金源世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科技小院”建到了趙洪超的五谷豐家庭農場,這里正式成為產學研示范基地。
![]()
趙興波教授在農場(右一)指導趙洪超(左一)養殖技術
專家一進場,就發現了癥結所在。“你的散養模式,出發點是對的,但方法有誤區。”趙興波教授直言。數據顯示,科學散養雞的平均產蛋率在50%左右,而趙洪超的雞群長期徘徊在不到30%,也就是說,一百只雞,一天只能撿回二十幾個蛋,這顯然不可持續。
問題出在“過度自由”。原來,趙洪超為了讓雞“更生態”,把整片山林完全開放,任其自由活動。本以為越自由越天然,但專家告訴他,生態不等于放任,綠色更需要科學。過度放養導致很多隱患,首先,雞蛋散落山林,被野生動物叼食或破損,損耗率極高;而雞群活動范圍過大,難以集中防疫,疫病風險陡增;再者,營養攝入不均,直接影響產蛋性能。
![]()
在農業專家團隊指導下,趙洪超的散養基地進行了設施改造升級
“真正的生態養殖,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用技術做‘精細管理’。”與此同時,科技小院團隊為他量身定制了分區輪牧、營養補飼、環境管理等方案,既保留山林放養優勢,又提升養殖效率與生物安全。
“科技”助力,“人參蛋”供不應求
在科技小院團隊的系統指導下,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升級悄然展開。趙洪超重新規劃雞舍布局,將養殖區分區管理,圈定活動范圍,既保障雞群運動量,又避免雞蛋散落損耗;安裝飲水系統、喂料設備,并配套環保糞污處理等設施,“既要動物福利,也要綠水青山,一個都不能少。”
![]()
最核心的變革,來自飼料。依托“智能膨化+低溫萃取+四聯酶切”產業化技術,他的蛋雞吃上了實驗室直供的“特供餐”,由人參、黃芪、紅花、迷迭香等中草藥科學復配而成,替代傳統的自行覓食,確保全程零抗生素、零獸藥殘留。“這不是普通飼料,是給雞吃的‘養生方’。”趙洪超坦言,科學飼喂的效果很快顯現。
如今,他的蛋雞產蛋率從不足30%提升至50%,雞蛋不僅口感醇香,還通過第三方權威檢測,獲得功能認證。更令人驚喜的是,借助獨有專利技術,人參中的稀有皂苷被高效富集到蛋黃中,打造出真正具有健康價值的“人參蛋”。
雞蛋有了科技支撐和專業背書,銷路也隨之打開。依托“企業+農戶”訂單農業模式,只要品質達標,雞蛋全部由合作企業包銷。“現在是供不應求。”不久前,趙洪超又新建了一座現代化雞棚,計劃將母雞存欄量從1000多只擴至3000只。
(大眾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王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