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規模經營、綠色種植,提供耕、種、管、收等一條龍服務
張信偉: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水稻收割結束,在儀征市馬集鎮恒華村,信偉谷物種植家庭農場主張信偉又開始新一輪連軸轉,趕著本周下雨前將小麥種到田里。
作為馬集鎮小有名氣的“種田能手”和農業致富帶頭人,38歲的張信偉已有11年種田經驗。當年,退伍返鄉的他,在恒華村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植小麥和水稻。“莊稼不會騙人,人也騙不了莊稼。”張信偉說,“小麥返青了,你就要除草,就要防治病蟲害,你不防治,小麥就會減產。”
![]()
不懂就問,不懂就學。張信偉的口袋里,常常裝著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記錄各種生產資料、天氣氣候、土壤狀況以及農作物長勢情況等。憑著精細化管理,張信偉投身農業的第一年,小麥、水稻年畝均單產就達到了2100多斤,畝均收入達700元左右。
嘗到甜頭后,張信偉不斷擴大土地承包規模,并于2022年將經營面積增加至800畝。他購置了大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收割機等農機具,建設44噸糧食烘干中心,主要從事水稻、小麥種植和插秧、植保、烘干等機械化一條龍服務。“只有規模經營,才能節本增效。”張信偉說,以水稻種植為例,如果租用別人的機械耕耙、插秧、收割、烘干,一套流程下來一畝地至少要花費310元,而用自己的機械,費用還不到150元。
![]()
在種田之初,農業機械化普及率不高,張信偉是恒華村第一個自購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他除了管理200畝承包田,還重點為周邊農戶提供多種農機服務。通過引進先進設備,他既保障了搶收搶種,又確保了豐收,帶動恒華村農業向現代化邁進。2021年,他自購4.9萬張軟硬秧盤,比傳統秧盤更耐用,利于秧苗生根,適合機插秧。2022年,他申報了農業生產庫房項目,與周邊主體合作新建庫房,解決了農機露天擺放和稻谷存放問題,提升了服務能力。如今,信偉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機專業社。
多年實踐讓張信偉深信,科學種田才能真正“種出錢”。何為科學種田?張信偉總結為綠色種植,其核心是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比如在田里種苕子草,它能固氮,腐爛后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種農作物時就可少施肥。”綠色種植為他帶來訂單,一種業單位與其合作,他承包的農田從糧食田變為良種田,“每斤麥子比市場價多賣5分錢。”
憑借豐富的種田經驗,張信偉成了恒華村的種糧顧問。恒華村招引來一個種糧公司,承包村里1500畝地,張信偉為他們提供打田、插秧、管理和指導等一系列服務。
從做“體力活”到干“技術活”,從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從會種田到“慧”種田,新時代“種糧人”張信偉推動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如今,他的家庭農場每年為周邊散戶和大戶提供耕、種、管、收等一條龍農事服務超8000畝,解決群眾就業超1000人次。
【點評】
儀征市副市長孫衛中:退伍軍人張信偉作為傳統稻麥種植的代表,是糧食穩產保供領域涌現出的新農人典型。他將農業生產、深度加工、綠色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秉持綠色種植理念,有效提升了糧食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儀征始終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持續加大新農人培育力度。圍繞新農人培育工作,儀征發揮新農人協會紐帶作用,組織培訓考察促進視野拓展,推動“銀保企”三方合作,搭建新農人互動平臺;突出典型示范,宣傳新農人創業故事,選送優秀代表參與省市級新農人展示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激發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熱情,讓新農人群體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來源丨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
編輯丨劉穎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