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黑格爾論自然的無能
時間:11月7日(周五)19:00
地點: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主講人:馮嘉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講座以黑格爾的自然概念為主題,回溯現代世界自然科學興起伴隨的機械論世界圖景,以及這一圖景在康德判斷力批判和謝林自然哲學中的哲學重塑。黑格爾的自然概念一方面接納了現代自然科學基于機械作用因的基本解釋進路,另一方面延續了謝林與德國浪漫派對于自然之創生力與合目的性的構想。令人疑惑的是,黑格爾的確呈現了自然的活力,但強調自然根本上的“無能”(Ohnmacht)。如何理解自然的無能?既然自然是無能的,在什么意義上自由與法的空間也表現為一種無能?
北京|千古風流陸放翁——莫礪鋒《陸游十講》新書分享暨簽售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西城區西四南大街26號紅樓公共藏書樓
嘉賓:莫礪鋒(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鐘振振(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謝琰(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11月8日,在紅樓公共藏書樓,我們特邀《陸游十講》作者、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莫礪鋒,攜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鐘振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謝琰,聚焦陸游經典詩詞,邀您共同走進陸放翁那豐盈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北京|禁止發展超級智能:正當其時還是為時已晚?
時間:11月8日(周六)15:00-16:3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北路27號嘉銘中心B1中信書店
嘉賓:劉永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楊慶峰(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教授)、閆宏秀(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段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研究員)
當與 AI Agent合作成為日常,當AI繪畫席卷藝術圈,當自動駕駛駛入現實……我們正無可避免地邁向一個被智能技術深刻塑造的時代。然而,超級智能究竟是文明躍升的引擎,還是潛藏未知風險的“猴爪”?我們是否已走到必須劃定技術紅線的時刻?11月8日下午,由多位國內頂尖技術哲學研究者領銜的“超級智能與文明重置”讀書對談,將在北京三里屯中信書店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劉永謀教授將主持探討“AI宣傳術與硅谷意識形態煉金”,復旦大學楊慶峰教授借“猴爪”寓言剖析超級智能的愿望與代價,上海交通大學閆宏秀教授借用《AI萬金油》一書中所提出的豪豬型專家和狐貍型專家來探尋人類未來的安身立命之道,中國社科院段偉文研究員則關注技術社會中人的“去技能化”與精神渙散。
北京|我們試圖靠近的那些時刻——蔣在《外面天氣怎么樣》新書發布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9:00-21:00
地點:西城區廊房頭條13號院北京坊東區E11樓PAGEONE書店3F
嘉賓:施戰軍(文藝評論家)、遼京(作家)、蔣在(作家)、丁丁張(媒體人、作家)
當城市的霓虹淹沒個體的嘆息,當生存的壓力裹挾著無數人在生活里浮沉,《外面天氣怎么樣》用八個故事,剖開了當代青年,特別是女性,在親情、婚姻、職場中的生存困境與精神掙扎。11月8日晚,在PAGEONE北京坊店,我們特別邀請了著名文學評論家施戰軍,青年作家遼京,知名媒體人、作家丁丁張和本書作者蔣在,與你共赴一場特別的新書發布會——一起聊聊“我們試圖靠近的那些時刻”。靠近一本書,一個人,一段關系,一座城市……愿我們的“靠近”,能在深秋的北京溫暖一個角落。
![]()
北京|博物館里的中國記憶 ——《文物中國史》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光華路5號院1號樓二樓建投書局
主講人:張鵬(博物館教育專家、北京郭守敬紀念館館長)
當我們在博物館中駐足,觀賞一件件沉默的文物時,是否想過它們曾經歷過怎樣波瀾壯闊的歷史?它們不僅是展柜里的展品,更是時光的見證者,是連接現代與古老文明的橋梁。《文物中國史》試圖打破文物與歷史敘述的界限,以物證史,讓沉睡的歷史在文物中蘇醒,帶領讀者了解更迭不斷、傳承有序的中華文明。11月9日,我們邀請《文物中國史》作者張鵬(朋朋哥哥)來到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與讀者們分享他二十多年的博物館從業經歷。他將講述如何通過紛繁的文物梳理出古代中國的清晰脈絡,解密國寶背后有趣生動的故事,觸摸和感知更加鮮活立體的古代中國。
![]()
北京|對談:從古典文獻到思想史
時間:11月9日(周日)14:30-16:30
地點: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涵芬樓書店二層·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
嘉賓: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顧青(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2025年10月,“知識、思想與信仰:《中國思想史·修訂本》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館舉辦。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中國思想史》在出版25年后,首次修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1月9日,我們將邀請葛兆光教授與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在北京涵芬樓書店進行一場對談:從古典文獻到思想史。
![]()
北京|我們現在怎樣做媽媽?——《你真是一個好孩子——〈窗邊的小豆豆〉背后的故事》閱讀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海淀區復興路69號五棵松萬達廣場二層方所
嘉賓:猿渡靜子(版權人、童書翻譯家、閱讀推廣人)、黃加佳(兒童文學作家、媒體人)
將超級暢銷書《窗邊的小豆豆》引入中國的知名譯者、版權人猿渡靜子,首次用中文講述小豆豆的故事。11月9日,《你真是一個好孩子——〈窗邊的小豆豆〉背后的故事》作者猿渡靜子與知名兒童文學作家黃加佳將來到方所北京店,與家長共同探討如何養育一個幸福、勇敢、有朝氣的“好孩子”。
![]()
上海|“工作至上文化”與“數字時代”,戲劇何為?
時間:11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浦城路150號3樓融書房
嘉賓:Carsten Rohde(中山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教授)、姜林靜(復旦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11月7日晚,陸家嘴讀書會特邀兩位深耕德語文學與戲劇的學者——中山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的Carsten Rohde教授與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語系的姜林靜副教授。我們將跟隨他們,回溯古希臘戲劇與城邦的古老盟約,看劇場如何作為公民的課堂,塑造公共生活與倫理;我們將探討德語戲劇如何將“戲劇”升華為一種嚴肅的“精神游戲”;我們將剖析布萊希特的敘事,追問其打破幻覺、激發批判的現實意義在今日為何依然鋒利;最終,所有線索將匯向那個核心議題:在“工作至上文化”與“數字時代”的雙重圍困下,戲劇何為?
![]()
上海|修身智慧:《詩經》的詩教和樂教
時間:11月8日(周六)10: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B1演講廳(黃廳)
主講人:劉永(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學院文化素質教研部主任)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儒家的六經之一,甚至在《史記》及更早的經典中都列于六經之首。閱讀《詩經》,不僅能給我們心靈的慰藉和審美的享受,更能給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啟發。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詩經》中的所有詩篇都是可以邊彈琴邊歌唱的。因此《詩經》中蘊含著深厚的詩教元素和樂教精神,學習《詩經》,對于今天的我們進行美育和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上海|《電車之心:中國動力電池傳》新書分享會:中國動力電池從0到世界第一,我們如何做到?——中國制造崛起的方法論
時間:11月8日(周六)13:3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嘉賓:楊璐(記者)、林伯虎(公眾號主理人)
過去幾十年里,在科技和制造業領域,中國從追趕到領先是如何做到的?帶著這樣的疑問,《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楊璐、張從志試圖厘清中國制造崛起背后的秘密,他們以動力電池作為切入口,通過采訪行業核心人物,實地探訪相關企業的工廠車間,寫成了《電車之心:中國動力電池傳》這本紀實作品。11月8日,我們邀請到楊璐與“在下林伯虎”主理人、牛津大學區域研究學碩士林伯虎來到上海圖書館東館,為大家揭秘中國制造崛起背后的方法論。
![]()
上海|讀書,種子或果實——《繁花深處無行跡》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三樓外文科技期刊閱覽室
嘉賓:黃德海(《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李偉長(作家、評論家、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
本期“讀道”上圖新書分享會,作家黃德海將攜新作《繁花深處無行跡》來到現場。這是一部以“成長”為主題的隨筆作品,呈現了充滿個體差異而殊途同歸的“成長案例”,堪稱隨筆版“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
上海|“數字時代,何以為人?”——數字時代的人論文庫對談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淮海路館正門四樓多功能廳
嘉賓:黃裕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洪亮(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廣泛應用二進制計算機語言復制、存儲、傳輸、生成信息的數字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工智能透過大語言模型及其應用場景的強勁表現,一方面引發針對人類不可替代性的普遍焦慮,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助力會聚技術(NBIC Converging Technologies)樂觀愿景的實現;同樣在這個時代,氣候變化的嚴峻局面催生了意圖逃離地球的多行星生存想象,以及人類滅絕主義的悲觀愿景。數字時代,何以為人?在這個觸及人類未來前途的根本問題上,我們似乎已不再擁有明確答案。11月8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黃裕生與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洪亮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哲學對談。
![]()
上海|破壁·破界·破局:網文這一年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張永祿(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金方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戰玉冰(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上海是中國網絡文學的策源地,是網絡文藝的主陣地,也是網絡文藝批評的重鎮。《網文新觀察》是上海作協旗下、中國第一份網絡文學批評的電子刊物。自創辦以來,它見證了中國網絡文學波浪壯闊的歷史征程,參與了網絡文學主流化、精品化和經典化的快速推進,同步了網絡文學出海“新三樣”的國際化精彩。經過近10年的努力,《網絡新觀察》以其專業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前沿性日益受到網文界的關注和重視。在新大眾文藝的時代主旋律中,如何讓批評為創作賦能,讓審美驅動經濟,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有獲得感,發揮學術刊物在網文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刊物和作者、讀者的互動,以獲取更大的動力,汲取更多的智慧。《網文新觀察》真誠期待您的參與,期待聆聽您的心聲,期待與您面對面。
![]()
上海|藝術與命運:從北洋到巴黎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上海上生新所7號樓蔦屋書店
嘉賓:范遷(畫家、小說家)、陳丹燕(作家)、鐘紅明(《收獲》文學雜志社主編)
命運的漩渦中,藝術是否仍能照見人心?從北洋風雨到巴黎光影,作家范遷以畫家的目光、歷史的耐心,書寫出跨越半個世紀的精神地圖。本次發布會,邀請作家陳丹燕、《收獲》主編鐘紅明與作者范遷共同對談。三位嘉賓將從文學創作、城市記憶與藝術精神的不同角度,探討個人與時代的交織,以及文學如何以其溫柔而堅定的方式,保存一個消逝世界的光。
![]()
上海|尋找內心“不可戰勝的夏天”——《法國絮語》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楊浦區政學路158號B+樓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
嘉賓:王受之(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辜正略(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工程師)
擁有多年建筑史與設計史教學經驗的王受之,也是一位漫游世界的旅行者。他的專業視角加上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洞悉,讓《法國絮語》整本書閃爍著鮮明特色。11月8日,《法國絮語》作者、設計理論家王受之,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工程師辜正略,將來到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帶你在設計、藝術與文化的絮語中,讀懂不一樣的法國。
![]()
上海|一念發動即是行——陽明心學智慧
時間:11月8日(周六)15:30-17: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主講人:吳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王陽明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大儒,他的思想被后人稱作“陽明心學”,是宋代程朱理學之后儒家哲學發展的又一理論高峰。而記錄王陽明論學語錄和書信集的《傳習錄》,作為陽明心學的經典,其中有許多充滿思想智慧且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語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從《傳習錄》中甄選精華百句,結合陽明的思想做了啟人心智的解讀,帶領讀者進入心學世界的大門。11月8日下午,吳震教授將與您一起重溫傳統經典《傳習錄》,講述陽明心學里的人生大智慧。
![]()
上海|《現場:細讀〈史記〉》新書簽售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0:00-12:00
地點:徐匯區中山南二路699號徐匯正大樂城1樓中庭
主講人:高盛元(古典文學解讀人)
11月9日,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古典文學解讀人高盛元老師,將帶著他的新書《現場:細讀〈史記〉》來到上海,帶你在文字中重逢歷史,于解讀中讀懂人生。
![]()
上海|風從八方來:上海城市文化傳統中的海洋文明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建投書局4F傳記圖書館
主講人:許紀霖(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
為紀念中國航海日設立20周年、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第十五季建投讀書會以“向東是海”為主題,邀請六位專家學者,與您一同深入解讀上海如何以海為媒,探索這片蔚藍的文明場域。第一講邀請華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許紀霖主講上海城市文化傳統中的海洋文明。上海城市的主基調是藍色。藍色象征著海洋文明。上海作為中國近代以來最大的口岸城市,它是在全球化中誕生和成長的,深刻地受到了海洋文明的影響。世界上各種異域文化云集上海,并且與上海本土的江南文化傳統內在融合,共同塑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傳統,其中最重要的海洋文明塑造了上海城市精神的三大特征:海納百川、與時俱進和務實浪漫。11月9日,許紀霖教授將從歷史縱深與文明比較的視角,梳理上海城市文化中海洋基因的形成脈絡,探討這座城市的開放品格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
![]()
上海|在福州路談海派文化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主講人:李天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
福州路,是海派文化的淵源之地,更曾經是中國近代文化的中心。百年前的四馬路(福州路的舊稱),是中國近代新聞、出版、戲曲、繪畫、娛樂、餐飲的聚集地。這里還曾經是中國的“艦隊街”(倫敦新聞出版基地),直到1980年代,仍然被稱為是上海的“文化街”。11月9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李天綱教授將走進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在這一富有“海派”特色的文化地標之中,他將通過首場“海派文化系列”主題講座,帶領讀者走近福州路,走近海派文化。
![]()
上海|把大漠當青春紀念冊的人們——張者最新長篇小說《天邊》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云書院
嘉賓:張者(作家)、叢治辰(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員)、丁言鳴(媒體人)
11月9日,作家張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原《新疆軍墾報》副總編丁言鳴、作家走走,將齊聚朵云書院·旗艦店,分享張者的最新長篇小說《天邊》的創作背景、故事脈絡與人物命運。作家張者是“兵團二代”,他的小說《天邊》以一群兵團少年的成長史為經緯,通過三代新疆兵團人的命運交織,勾勒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七十年屯墾戍邊的“創業史”。
![]()
上海|從教孩子到懂孩子,如何真正看見兒童主題研討會暨《重新理解兒童》共讀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30
地點:楊浦區政學路158號B+樓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
嘉賓:常生龍(上海教育考試院原副院長)、顧遠(Aha社會創新學院、群島大學創始人)、肖詩堅(田字格公益創始人)、楊國瓊(浙江致樸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顧文艷(復旦二附中語文教師)、李光敏(山水鄉愁自然中心聯合發起人)、莊曉明(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長)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真正地“看見”。不只是看見他們的分數,更是看見他們的好奇、掙扎、夢想與獨特;不只是教育他們,更是理解他們、陪伴他們,與他們共同成長。當孩子在應試篩選中被忽略,該如何重新理解兒童,如何讓教育真正回歸生命的本真?11月9日,“從教孩子到懂孩子:如何真正看見兒童”主題研討會暨《重新理解兒童》共讀會,將在朵云書院·復旦管院店舉行。《重新理解兒童》作者李光敏將與常生龍、顧遠、肖詩堅、楊國瓊、顧文艷、莊曉明等多位教育專家及教育實踐者,帶你一同走進孩子的世界,開啟一場關于教育與理解的深度對話。
![]()
上海|心血管健康和疾病預防 ——《硬核“心”知識》圖書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
地點: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研討室7-03
主講人:張毅(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高血壓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泛血管研究所所長)
心臟是人體“發動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數據統計,心血管疾病是我國成年人群的第一死因。因此,更好了解心血管健康,掌握疾病預防是全社會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張毅教授編寫了《硬核“心”知識》一書。本次分享會,張毅教授將結合不同心血管疾病,通過講述身邊發生的患者故事,從心源性猝死到高血壓、冠心病、房顫、心瓣膜病等,從診療常識到早期干預等,層層深入地普及相關知識要點。
![]()
廣州|崖上建筑群像:香港山城地景游蹤——《山中之城》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MU35號方所
主講人:胡漢杰(建筑師)
香港山多平地少,多年來通過不斷移山填海來造地建屋,形成這里獨特的城市地貌:由層層遞進的半山社區,到燈火萬家的屋邨山城,且不像古人的“隱居深山”,香港人與山為鄰,縝密的城市規劃思維,讓香港山城得享自給自足的社區設施,和善用地勢變化的空間布局。11月8日下午,香港三聯與方所邀請到《山中之城:香港山城地景建筑觀察》作者胡漢杰來到廣州方所,透過圖片和書的內容,與讀者一同游走于香港的梯間及坡道上,觀察那些因應獨特地貌而產生的建筑規劃,及與自然環境調和的環境設計。
![]()
廣州|我的生活是持續不斷的戰栗——波拉尼奧《深淵邊緣》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MU35號方所
嘉賓:滕威(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陳燁華(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作為一部遺稿集,《深淵邊緣》中的某些故事或許并未寫完,但正是這些靈感的碎片,讓我們得以窺見波拉尼奧筆下那些仍在生成、仍在試探、仍在深淵邊緣徘徊的時刻。11月9日,《深淵邊緣》的兩位譯者滕威與陳燁華將做客廣州方所,以《深淵邊緣》為起點,帶大家一同探索波拉尼奧的文學宇宙。
![]()
南京|尋路迷宮中: 《中世紀星空下》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秦淮區王府大街29號JLC金陵中環西區L5方所
嘉賓:包慧怡(作家、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葉子(南京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副教授)
在最新學術散文集《中世紀星空下》中,包慧怡以獨特的視角串聯起中世紀的天文學、神話、手抄本藝術與民間傳說,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那個被星光照耀的古老時代。本次活動,我們特邀南京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副教授、英美文學與文化期刊的研究者葉子,與包慧怡展開一場穿越文學迷宮的對話,探尋中世紀敘事與心靈圖景之間隱秘的星橋與小徑。11月8日,讓我們共聚方所,聆聽這場穿越千年迷宮的星光對話。在浩瀚的文明星圖中,重新辨認中世紀與當代生活之間那些閃爍的、未盡的共鳴。
![]()
南京|如何與動物朋友共享家園——《動物建筑》及“天際線”圖書閱讀分享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4:30
地點:鼓樓區中山北路346號老學堂創意園東區6棟樸閱書店·人文閱覽室
嘉賓:楊雅婷(圖書品牌“天際線”主理人)、楊欣露(圖書品牌“天際線”主理人)
《動物建筑》一書以貓、狗、鴿子、蜜蜂、河貍等30種動物為例,探討了一個在“人類世”背景下尤為迫切的問題:人類應如何與動物共享地球?這部融合建筑學與生態學的顛覆性作品,不僅揭示了動物筑巢過程中所展現的驚人智慧,也系統梳理了人類在建筑設計上為接納動物所做的種種嘗試。11月8日下午,“天際線”叢書的兩位主理人楊雅婷和楊欣露將做客樸閱書店,從自然愛好者和養寵人的視角,與大家聊聊家中的動物伙伴、野外的自由生靈,聊聊如何構建對動物更為友好的居住空間與城市環境,以及如何通過閱讀,將我們對萬物生靈的共情與責任感傳遞下去。
![]()
南京|“人類究竟在進步,還是被困于輪回?”——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作品與其文學世界觀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秦淮區王府大街29號JLC金陵中環西區L5方所·美學區
嘉賓:余澤民(作家、翻譯家)、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高興(詩人、譯者)、袁楠(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副總經理)、但漢松(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
1985年,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撒旦探戈》,自此蜚聲文壇。因其奇妙的結構與獨特的語言風格,《撒旦探戈》成為文學史上最神秘的作品之一。11月9日,克拉斯諾霍爾卡伊作品資深譯者、翻譯家余澤民,與南京大學教授、東歐文學專家景凱旋,原《世界文學》主編、東歐文學專家高興,資深出版人、《撒旦探戈》策劃人袁楠,南京大學教授但漢松,一起來到方所,與讀者朋友們一起聊聊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與文學世界。
![]()
南京|在小路的盡頭,換一種脈搏——七堇年《巧克力與佛》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4:3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七堇年(作家)、李亮辰(音樂人、唱作人)
作家七堇年在新書《巧克力與佛》里就寫下了矛盾的我們,活在兩面煎、兩不舍、既要又要里的我們。11月9日,她將攜新書《巧克力與佛》與音樂人李亮辰一起做客先鋒書店五臺山店,跨界的創作者共同聊聊走小路的人生,探討那些"不上道"的人生選擇,以及在小路上看到的別致風景。
![]()
南京|二十城記
時間:11月13日(周四)19: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張立憲(圖書編輯)等
11月13日晚,《讀庫》創始人張立憲與一位神秘嘉賓將來到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在《讀庫》20周年與先鋒29周年之際,讓我們再一次,為了最純粹的閱讀而相遇。
![]()
杭州|生活是動詞,我們在仰臥起坐——七堇年《巧克力與佛》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7日(周五)19:30-21:00
地點:西湖區曙光路184號閱見西湖2F報告廳
嘉賓:七堇年(作家)、夏小暖(寫作者、人像圖書館創始人)
魚與熊掌、月亮與六便士、巧克力與佛……在種種兩面煎里,七堇年寫下最新小說集《巧克力與佛》,寫出了每個岔路口上的我們,想搞砸卻又不敢搞砸的我們。11月7日晚,作家七堇年將帶著她的最新作品《巧克力與佛》來到閱見西湖,與寫作者夏小暖一起,聊聊我們每個人都正在經歷的事——如何真正活著。
![]()
杭州|從視覺到聽覺——從我們的感官出發解碼宋代政治與文化
時間:11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西湖區體育場路533號彌陀寺公園內曉風書屋·明遠書院
嘉賓:黃博(歷史學者、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鄭嘉勵(考古學者、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
作為2025悅讀宋韻系列活動的重磅內容之一,本周六下午,我們邀請到著名歷史學者、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黃博,圍繞他的兩部備受贊譽的著作——《如朕親臨:帝王肖像崇拜與宋代政治生活》與《如臨大敵:謠言恐慌與大宋王朝1054》,帶領我們從獨特的“感官”視角,重新解碼宋代的政治與文化。當天還特邀著名考古學者、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鄭嘉勵作為對談嘉賓。從事考古二十多年,鄭嘉勵先生對浙江地區的宋元考古有深入研究,他的《讀墓:南宋的墓葬與禮俗》等著作也膾炙人口,廣為傳播。跟隨黃博與鄭嘉勵兩位學者,一起穿越回宋朝。
![]()
杭州|西湖邊的“她們”:新女性寫作與新敘事
時間:11月9日(周日)14:00-15:30
地點:西湖區葛嶺路1號西湖文學院二樓多功能廳
嘉賓:張莉(作家、評論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魯敏(作家)、蕭耳(作家、媒體人)、默音(小說家、譯者)
近年來,中國的“新女性寫作”已蔚然成林,越來越多的女作家,以筆為犁,書寫自己的聲音,在延續“女性寫作”的文學傳統的同時,使其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多元的活力。她們的作品如同一面面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女性的生存處境以及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聆聽“她們”的故事,看女作家們如何突破敘事的邊界,為文學和我們的時代注入鮮活的血液。11月9日下午,作為首屆西湖文學周的系列沙龍之一,“西湖邊的‘她們’:新女性寫作與新敘事”活動將在西湖文學院舉行,魯敏、蕭耳、默音三位女作家與評論家張莉相聚西子湖畔,共同探討女性寫作的意義以及多重可能性。
![]()
杭州|杭州雨夜——范雪詩集《三線山水集》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西湖區體育場路533號彌陀寺公園內曉風書屋·明遠書院
嘉賓:范雪(詩人、學者)、王璞(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副教授、詩人)、余旸(西南大學新詩研究所副研究員)
詩人范雪繼《走馬燈》后創作的又一部詩集,詩集名為“三線山水”,第一卷便是共和國史中三線建設地帶的山水。為何 “江山也要文人捧”?新世紀的沿海與內陸、高原與海島,藏著怎樣的生活智慧?11月的杭州 ,詩人范雪將來到曉風·明遠書院,帶你解讀三線山水背后 “自然與工業共生” 的環境密碼;賞析漢語如何描摹 “人生如此自可樂” 的生活本真;分享插畫背后 “實地寫生” 的山水故事。
![]()
杭州|“看不見的創傷”——梁鴻《要有光》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9日(周日)16:00-17:30
地點:西湖區曙光路184號閱見西湖2F報告廳
嘉賓:梁鴻(作家、學者)、袁凌(作家、媒體人)、蕭耳(作家、媒體人)
有些傷口沒有血,卻藏在日常的縫隙里。它可能是一場未完成的擁抱,一次被誤解的沉默,或是一段在生活重壓下變形的愛。梁鴻的新書《要有光》凝視的,正是這些看不見的痛——家庭、教育、成長與代際之間的裂縫。她記錄下了情感的失語與理解的重生,讓我們重新思考“愛”的真正重量。本周日,作家梁鴻將攜新書《要有光》現身閱見西湖,與作家袁凌、蕭耳共同展開一場主題為“看不見的創傷”的深度對談,聊那些關于家庭與成長的裂縫,也聊理解、共情與愛的可能。
![]()
杭州|地域文化的傳統與創新
時間:11月9日(周日)16:00-17:30
地點:西湖區葛嶺路1號西湖文學院二樓多功能廳
嘉賓:葉兆言(作家)、哲貴(作家、編輯)、張楚(作家)、葛亮(作家)
每一座城市都在等待著它的書寫者,每一位作家都在找尋自己的精神原鄉。作家穿行于城市肌理,以文字編織地方記憶;城市則以它的歷史、方言與日常煙火,反哺并塑造著作家的敘事氣質與精神故鄉。這種相生相成的對話,正是地域文脈得以延續與創新的密鑰。11月9日,西湖沙龍的第二場活動——“地域文化的傳統與創新”將于西湖文學院二樓多功能廳舉行。葉兆言、哲貴、葛亮、張楚這四位深植于不同地域的書寫者,將相聚西子湖畔,探討作家與城市的共生關系:他們將從個人創作經驗出發,分享如何傾聽一座城市的呼吸,并將其轉化為獨特的文學節奏,探討在時代洪流中,作家何以成為地方記憶的守護者與再造者,用筆觸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地貌存真。
![]()
成都|從女性到賽博格:技術化的身體如何思想——《肉體的思想》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8日(周六)19:00
地點:青羊區窄巷子30號三聯韜奮書店
嘉賓:胖達叔(書評人)、灰狼(影評人、大學教師)
在圖像淹沒日常、技術包圍生活的當下,我們不斷“觀看”,卻越來越忽略身體真實的感知與在場。我們身體的觸動、欲望、脆弱、疼痛、缺席……在這場靜默的變革中,身體作為技術書寫的重要場域,正為我們理解人與技術的關系提供獨特的視角。11月8日晚,我們邀請了《肉體的思想:具身性和影像文化》譯者胖達叔、電影與媒介文化學者灰狼,在成都三聯韜奮書店共同踏上一場思想之旅,在技術的喧囂中聆聽身體發出的聲音,探尋那些嵌入我們血肉之中的思想光芒。
![]()
成都|小說家的野心與怯懦——《西張》新書分享對談
時間:11月8日(周六)19:30-21:00
地點:青羊區清江中路1號2-1-23浮于野書店
嘉賓:盧一萍(作家)、王棘(作家)、甄明哲(作家)、李下(作家)
70、80、90、00不同年代的寫作者的文學母題是否不一樣?當代青年作家正在被什么塑造和影響?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值得警惕的?青年作家的催熟現象:文學標簽、文學主義、寫作熱點、文學獎……離開了這些,青年作家要如何被看到?貧困中寫作:寫作是一件毫無回報的事嗎?在這個時代寫作,青年作家要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如何堅持寫作?周六晚,盧一萍、王棘、甄明哲、李下將在浮于野城西店做客,一起聊聊關于青年小說家所面臨的現狀和挑戰。如同文學是人類內心的鏡子,這不僅僅關乎個體,也關系到我們的時代。
![]()
西安|布衣與華服:透視中國古代社會密碼——《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7日(周五)19:00-20:30
地點:碑林區長安北路261號SKP購物中心10樓活動區SKP RENDEZ-VOUS
嘉賓:葛承雍(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吳小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張平(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
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 乃是等級制度的實質。歷史學者葛承雍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中,就以古代日常生活為階梯,一步步觀察,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構成結構進行了全面、獨到的解讀。11月7日晚,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葛承雍,青年學者吳小龍、張平做客SKP,通過史學、文物考古等視角,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社會等級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表現。藉由中國古代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具體而微的表象,帶領現場的讀者去了解其背后的深層社會原因。
沈陽|涅槃重生——沈陽汗王宮遺址和豫親王府遺址的前世今生
時間:11月9日(周日)9:30
地點:沈河區沈陽路171號沈陽故宮西朝房
主講人:趙曉剛(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為2012年考古發掘的沈陽汗王宮遺址和豫親王府遺址是如何被發現和發掘,并進行保護展示的。講座先從努爾哈赤在沈陽期間的居所之謎說起,從歷史學的角度探尋汗王宮的所在。隨后重點講述2012年北中街地區的城市考古工作,從考古學的視角如何一步步尋找,最終確定汗王宮遺址和豫親王府遺址的位置,并講述當年發生在汗王宮里的一些小故事。最后部分是沈陽汗王宮遺址陳列館和豫親王府舊址的建成開放如何使兩個遺址重獲新生。講座將使用大量的圖片引領觀眾重溫汗王宮的歷史歲月,感受多年前考古發掘現場的真實。
附:線上活動預告
英雄氣與兒女情的雙重高標——莫礪鋒《陸游十講》新書分享會
時間:11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視頻號
嘉賓:莫礪鋒(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戴建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首席專家)、何楚涵(中國文藝評論協會理事)、驚竹嬌(作家)
11月7日晚,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莫礪鋒、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首席專家戴建業、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何楚涵、青年作家驚竹嬌,將齊聚人民文學出版社直播間,與廣大讀者共讀《陸游十講》,一起領略陸放翁那千古不滅的“英雄氣”與“兒女情”。
《夜短夢長》——訪問毛尖教授
時間:11月9日(周日)13:00-14:30
地點:北大文研院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抖音
主講人:毛尖(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授)
《夜短夢長》凝結毛尖二十余年觀影體驗,以謀殺、外遇、歡愉、成長、賭局、宿命等影史關鍵詞與銀幕符號串聯,不僅準確剖析銀幕細節,還犀利洞察人生百態,構建起她自己的影史經典坐標系。時隔多年,當短視頻與短劇殺入,傳統影視劇遭改寫;當AI能輕易生成劇本與視頻,人類,還能是時代的主人公嗎?也許回到這些老電影中,我們能找到一些線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