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江南文脈——街道與媒體的“雙向奔赴”
□ 萬里風
南京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與江南時報首度合作是在2021年8月,兩家單位聯合《青春》雜志社,共推“理想教育小鎮”杯《我愛讀名著·我的文學夢》雙主題征文。彼時,南京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學之都”稱號不到兩年。活動面向全球華人征稿,江南時報堅持每周多次跟蹤報道,除了及時通報征文投稿情況,還穿插采訪了一批作者和評委,營造了濃郁的“不忘文學夢,堅持讀名著,向經典致敬”的全民閱讀氛圍。活動一經推出便收到了全球各地文學愛好者的大量投稿,加上江南時報不停地宣傳造勢,到征文截止日共收到投稿2056篇,作者包括大學生、青年作家、教師、律師、記者、轉業干部等各行各業文學愛好者。其中,僅省以上作協會員、城市晚報副刊編輯等作家就有近百人,海外華人50余人。篇篇文章情真意切,訴說著與文學結緣的歲月深情。最終評選出特等獎及一二三等獎共54篇,作品質量之高,出人意料,后由南京出版社結集出版。西善橋街道亦因此榮獲當年“文都基礎力量獎”。
![]()
二次合作則在2023年春節前夕,由南京止一堂發起,聯合江南時報與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面向海內外舉辦西善橋征聯活動。西善橋北接河西新城,西鄰中國軟件谷,秦淮新河蜿蜒而過,山水相映,文脈悠長。此地曾出土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歷史底蘊深厚。征聯既呼應南京文旅融合發展之勢,亦著力弘揚傳統、彰顯地域文化。活動反響熱烈,涌現諸多佳聯,如一等獎作品“美哉西善,善借東風,秦淮水潤情懷滿;旺矣齊修,修來福氣,平治風清品質高”,已成為秦淮新河史料館的重要展陳。此舉實則受江南時報“2023南京地鐵掛春聯”等活動啟發,讓楹聯走出書齋,登上城市公共空間,走進千家萬戶,加之“南京城門掛春聯”等活動呼應,一副副大紅楹聯成為南京城春節期間最亮麗的風景,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應時即景之作,而是融入了城市歷史與文化基因,多了許多地域文化歷史特色,內容更加豐富,個性更加鮮明,孩子們單把楹聯讀一遍,就能了解許多關于這座城市的文化和歷史。
![]()
此后,我們陸續合作推出紅色經典電影海報展、“百位老人最美笑容”攝影展、青少年研學論壇等多項活動。而最近一次,則是2025年元宵前夕舉辦的“DeepSeek時代的文學現場交鋒”研討會。DeepSeek自問世以來驚艷四方,春節期間,眾多文字工作者紛紛嘗試以此工具創作詩文、撰寫文案,我亦借其完成兩首命題詩,由江南時報新媒體首發。為免讀者誤解,特注明“萬里風命題,DeepSeek創作”,嘗試為AI時代文藝協同創作的署名方式提供范例。與此同時,不少作家詩人也表達了對人工智能取代人文創作的隱憂。于是,年初四,我向江南時報社社長、總編輯管云林提議舉辦一場研討會。不出七日,我們便與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學藝術工作委員會的沙克老師共同邀請20余位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學者及AI專家、媒體人,齊聚新華全媒體藝術館,以“沖擊與顛覆:DeepSeek時代的文學現場交鋒”為題,共議人工與智能寫作的交融碰撞。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何言宏教授主持。管云林在開場時說:“我們既要看見技術帶來的沖擊,也要看清其局限。如何運用這一工具,是當前文化文藝工作者必須深思的課題。”據考,這是國內文學界較早聚焦此議題的討論之一。《江南時報》以多個版面刊載發言實錄,為文壇留存了這一珍貴的歷史時刻。
![]()
自結識管云林,每日入辦公室首事,便是捧讀《江南時報》,漸成必修。我留意到他極擅策劃系列專題。為此文特地梳理,略舉數例:
2024年2月,推出“第二屆江蘇文采會”系列報道,計38篇,聚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云端”展區與多渠道平臺展示,全面呈現江蘇現代公共文化新貌。
2024年4月,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致敬寶塔山下江蘇文藝人”融媒體新聞行動,把鏡頭對準延安時期的江蘇籍文藝人,從百年黨史、新中國史、新華日報史的交融結合中,追尋紅色足跡,豐富該群體的相關研究,以“名作流芳”“跋涉先行”“崢嶸印記”“一代風華”為坐標維度,文字通訊、短視頻、H5、長圖等組合互動,報網端微深融傳播,生動呈現“寶塔山下江蘇文藝人”的感人故事和特殊貢獻,彰顯了江蘇革命前輩的情懷與風貌,從嶄新角度充實豐富“紅色江蘇”的內涵與外延,開啟“紅色江蘇”研究的新華章,累計刊發稿件27篇。
![]()
2025年1月,推出“你書我說——尋訪名著中的大美江蘇”專題,聚焦與江蘇息息相關的文學名著、精妙詩詞、傳世書畫等經典作品,深入發掘名著名作背后的“江蘇故事”,探尋當下江蘇如何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于古韻今風的交織中續寫名著名作新的篇章,共刊發稿件60余篇。
日前,又借《江蘇建筑遺產地圖》新書發布,第一時間在頭版頭條位置開設了《江南有名筑》專欄。
![]()
以上僅為部分系列,但我特標注時間,以見管云林策劃節奏之密、構思之新。他總能敏銳捕捉新聞契機——或是一場政府會議,或是一個藝術展覽,或是一本新書出版,甚至一個節氣更迭,繼而深入開掘,持續耕耘。我雖非報人,卻敢言閱刊不少,尚未見有媒體(尤其紙媒)能如此持久而立體地深耕單一議題,引導讀者步入歷史縱深,走近文脈傳承。
一日,讀罷某篇報道,我難抑激動,發信建言:“這些系列作品,實可結集出版,作為‘南京禮物’,題作‘江南文脈’或‘南京印象’,讓游客將江蘇文史之風帶回家。”
既為“研究”,終須歸納幾點:
其一,唯專題成系列,才能將報道做深、做細、做出氣象,才能讓立意成風景、讓讀者持續關注,進而塑造媒體特色,引導公眾近文脈、親歷史、走向專業。此管兄之卓見,亦江南時報之大手筆。謂其推動江蘇文商旅體融合,非為過譽。
其二,媒體之功,在于傳播。社長言行,代表報刊理念,關乎媒體形象。管云林做事極重信譽,嚴謹守諾。作者供稿,他必提前一日發送小樣征詢意見,刊發后第一時間分享鏈接與截圖。如此貼心,為報社贏得諸多鐵桿作者,包括章劍華、言恭達等名家,正是他們,撐起了江南時報的格調與高度。
其三,江南時報選稿,不唯大家之名,更重文稿之質。對普通作者同樣傾心栽培,只要作品優秀,便不惜版面。也因此推舉了許多新人——若我亦可忝列其中——更培育出如南京博物院趙啟斌、曹洋、張廣明等學者型作者。最令人欽服的是,管云林在這片文字園地中,以編輯的汗水、學者的眼光與仁者的雨露,將年輕記者逐步培養成既擅新聞寫作又通學術研究的“兩棲人才”,頭版不少重頭稿件,皆出自年輕記者之手,令同行稱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