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
慶州最具代表性的復原古建筑之一月精橋
![]()
東宮與月池
本報赴韓國特派記者 譚福榕 陸澤楠
如果說韓國哪座城市最像中國的西安古城,那就是慶州。慶州算不上韓國最喧囂的都市,卻因近千年的新羅王朝都城史,成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這座承載著朝鮮半島歷史記憶的古城,東宮與月池的粼粼波光、月精橋的飛檐倒影,在暮色中悄悄串聯起古今的故事。
遺跡見證王朝興衰
東宮與月池并非兩個不同的地方,而是古代新羅王宮別宮的遺跡代稱。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系統性正史著作《三國史記》中記載,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為了紀念新羅統一高句麗、百濟,形成半島統一的局面,下令在宮城里開鑿象征王權的蓮花池,建造象征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人造小山,種植花草,喂養珍奇動物,作為宴請國賓與王室休閑的場所。因其鄰近新羅王宮半月城,故被稱為月池。
“東宮”通常是中國古代對太子居所及其代稱的宮殿稱謂,在韓國語境中也是類似含義。東宮建在新羅王宮的東邊,同樣是太子起居生活的地方,東宮的殿閣之一臨海殿,就是在國家有喜事或者要接待貴賓時用來舉辦宴席的地方。東宮的布局遵循了新羅時期王宮建筑的典型規制,以中軸線為核心對稱分布。考古發掘顯示,東宮正殿遺址面積達數百平方米,地面鋪設著經過精細打磨的青石板,四周散落著大量帶有精美花紋的瓦當和磚塊,足以想見當年建筑的宏偉與精致。
韓國政府在東宮與月池原址上修建了工藝精湛的仿古廊亭。1974年,韓國考古隊對月池進行發掘,確認了其形制與《三國史記》中的記載相符,池體東西長200米、南北長180米,北部和東部邊緣呈蜿蜒優美的曲線。池北與池東分布有象征巫山十二峰的景觀建筑。可惜的是,現在復原的遺址僅有原規模的1/4,韓國按考古成果復原了月池的護岸石和部分建筑。如今,每當夜色漸深時,暖黃色燈光從臨海殿的飛檐垂下,木結構在燈光中浮現出深淺不一的紋理。這座曾宴請貴賓的殿宇,仿佛還留存著新羅貴族的笑談。
月池最好的參觀方式是夜游。修剪整齊的草坪正中,一條石頭鋪就的步道上游人如織,水面倒映著殿閣的剪影。如果天氣溫暖,月池旁植被茂密,藤蔓攀著殘損的石欄瘋長,爬滿了半座白色的橋欄。淡淡的月光、沿石墻鋪設的暖黃色燈光,兩種光影在水中交融,讓人想起新羅王朝在這片土地的興衰成敗。
古橋倩影跨越時空
沿著東宮與月池向西南行,不到半小時便可看到一座在黑暗中也熠熠生輝的雙層木結構古橋,這便是慶州最具代表性的復原古建筑之一——月精橋。月精橋橫跨兄山江一條較小的支流南川,是連接古代新羅供宮城月城與南山區域的重要橋梁。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景。夜色中,這座構造精巧的木橋倒映在平靜無波的南川里,泛著金紅色的柔光,居住在慶尚北道的韓國人口口相傳的“南川上的樓閣橋”靜靜佇立。
月精橋原建于新羅景德王19年,即公元760年,與其姊妹橋春陽橋并稱為王都的“南門雙橋”。月精橋中的“月”字,取自古代新羅王都遺址月城、月池的“月”景意象;“精”字來源則有諸多傳言,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月精橋曾名“月凈橋”,而精字便是從“凈”字演化而來。月精橋原橋體在歲月的侵蝕中早已不見,但留存下遺址與大量記載。直到2000年前后,韓國文化遺產廳根據相關史料及此前的考古發掘成果,歷時十余年在原址對該橋進行了復原,并于2018年重新對公眾開放。如今游客們所見的月精橋,以其雄渾的木構架、典雅的雙層屋檐橫貫在南川之上,再現了古新羅時期的景象。
夜游慶州,對話古今
行走在慶州,不禁讓人聯想這座古都的過往,從瞻星臺、東宮與月池,到南山佛教遺跡、大陵苑,再到月精橋,皆為新羅王朝散落的遺跡。王宮夜游、月下觀池、橋通南山,留下一種與自然相連、與歷史對話的厚重感。
于暮色下駐足月精橋上,晚風掠過橋身,憑欄遠眺,月池的波光、月城遺址的殘垣、南山的黑影,仿佛都跨越了歷史千年的喧囂,在一條古道、一座橋梁、一個瞬間相會。若有機會到訪慶州,不妨在日落后來到這里,聽古橋在木梁石墩上低語千年,任月光溫柔地穿透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