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9歲的韓國青年李旭淵來到北京,是中韓建交后首批赴華的韓國留學生之一。33年后,作為韓國西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他仍清晰記得初到天安門廣場時的興奮。
“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一直渴望親眼看看中國是什么樣子,中韓建交終于提供了機會。”李旭淵說。
如今,李旭淵足跡已遍布中國20多個省市,他將個人觀察凝練為散文集《獨自行走中國》,期待以此幫助更多韓國民眾更深入地理解中國。
1100多年前,新羅少年崔致遠乘商船離開故鄉慶州,渡海赴大唐求學。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歷經艱辛苦讀,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此后,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崔致遠將揚州任職時期撰寫的文集編纂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李旭淵說:“新羅與唐朝的交往,啟迪我們應如何進行開放的文化交流、如何建設開放的國家,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智慧。”
![]()
10月15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的代表團在江蘇省揚州市的崔致遠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如今,中韓兩國民眾共讀崔致遠的詩文。在李旭淵看來,無論是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愁,還是崔致遠在大唐求學時的思鄉之情,其實都是相通的。“文學可以超越國界,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情感交流最好的方式之一。韓中之間這樣的文化交流越多,兩國間的距離就會越近,互相也會有更深的理解。”
李旭淵認為,要想深入理解中國,需要先理解中國人,理解他們的生活與喜怒哀樂,而文學和電影等正是觀察這一切的重要窗口。
李旭淵將不少魯迅的作品翻譯并介紹到韓國。由魯迅《阿Q正傳》《祝福》等作品改編而來的戲劇近些年時常在韓國上演。他觀察到,魯迅作品引發韓國觀眾反思現實,甚至有人感嘆“故事里說的不也是當下的韓國嗎?”
“這就是文化共鳴。韓中兩國間的這種親近感是長期人文交流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和不斷擴大人文交流,創造更多能引起共鳴的作品。”李旭淵說。
今天,當更多韓國青年閱讀魯迅、余華、劉慈欣等人的作品,或飛往北京、上海、青島等城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免簽旅行,越來越多的“崔致遠”“李旭淵”也在中韓間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梁,讓跨越時空的共鳴生生不息。(記者:黃昕欣、陳怡、司曉帥;報道員:金顥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