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炒飯,正在寫下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注腳。
火爆社交平臺的“小廣東猛火炒飯”近日在團結湖“安家落戶”。從無照游商到持證店主,從“被看見”到“被成全”,誰在為這勺煙火護航?答案藏在街角不滅的燈光里。朝陽區堅持“以人為本”,多部門協作升級治理模式,以“乘法效應”激活市場活力。小炒飯由此翻出新天地,也翻出一座城對民生幸福久久為功的篤定。
![]()
安家
“我找了他半個晚上。”“太好這口了。”今年夏天以來,“小廣東猛火炒飯”在團結湖、三里屯、朝陽公園等一帶人氣爆棚,成為美食“頂流”。該攤位夜間流動作業,攤位前常常排起長隊,很多網友慕名而來,往往排隊兩小時才能吃到。
![]()
這份行蹤神秘的煙火氣背后,是無照經營的現實,也是城市治理的難題。為維護城市秩序,朝陽區城管執法系統曾多次勸阻,但往往治標難治本,這種“貓鼠游戲”不僅消耗執法資源,也無法真正解決食客的民生需求。
“無照經營最大的問題是存在安全隱患,攤主用的是液化氣罐,也不符合相關規定。”團結湖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常務副隊長趙增波表示。
為此,區城管執法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團結湖街道聯合現場核查,并專題研究解決方案。
為留住街頭的這一縷“煙火氣”,在屬地街道和城管執法部門的大力協調下,“猛火炒飯”有了固定正規經營場所,攤主“小廣東”王鑫林在他經常擺攤設點的團結湖街道扎下根來。
新店面雖然不大,里面的灶具和炊具卻都是新的。為了方便王師傅炒飯,燃氣單位還為他新接了一條燃氣管線。“有了落腳的地兒,我這心里踏實了很多。”王鑫林說,“感謝各方面的包容與幫助,讓我有了安身之所。”
轉正
尋得一席鋪面,只是序章;讓煙火長久升騰,才是城市真正的落筆。
朝陽區各相關部門立足民生與就業,綜合評估經營主體穩定性、食品安全及居民意愿,細化“引導整改+幫辦服務”專項方案,助力“猛火炒飯”攤主就地轉正,實現依法合規經營。
在“小廣東猛火炒飯”確定經營地址后,區市場監管局迅速開展經營布局圖紙預審、快速審批,協助辦理經營變更手續,確保其符合食品經營條件,推動其從“路邊攤”轉為合法經營商戶。
團結湖街道同步提供“一對一”政務窗口幫辦服務,協調轄區優質企業資源,動員某品牌餐飲企業主動接收并吸納“小廣東炒飯”經營者進入企業體系。
在區城管執法局專業指導下,工作人員實地核查經營場所燃氣管道、灶具、減壓閥等設施,開展安全使用專項培訓,全面筑牢經營場所燃氣使用安全防線。
鍋鏟落定,執照上墻。從流動小灶到亮照門店的一小步,讓治理與生計并肩,朝陽夜色里,多了一處安心長久的民生微光。
扎根
如今,“小廣東猛火炒飯”新店開張,消息不脛而走,許多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奔走相告:以后吃炒飯不用東尋西找了!
新鍋、新灶、新環境,“猛火炒飯”檔口更火熱了。下午5點一開門,店前就排起了長龍,王鑫林忙得額頭直冒汗,他告訴記者,“生意太火了,我要從下午一直炒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根本炒不過來。”
新店經營成本雖有所增加,但店里的炒飯、炒面、炒牛河等標價15元,只比原先貴了一塊錢。小幅度的價格調整,消費者普遍能夠理解和支持,穩定了經營者的收入預期。
“漲錢事小,能吃上放心的美味,才是最重要的。”顧客李先生表示,“天氣漸冷,看著溫暖的店、熱騰騰的飯,心里就暖和和的。”
開個店在北京扎下根,一直是王鑫林的夢想。如今,夢想達成,王鑫林的最大愿望就是把店經營好,做出更加物美價廉的炒飯,回報那些幫助過他的熱心人。
從單純巡查到疏堵結合,從行政處罰到精準服務,“小廣東猛火炒飯”的“落地扎根”成為朝陽區落實“速度更快、服務更優、治理更柔”要求的鮮活樣本。一碗炒飯,既暖了食客的胃,更暖了無數“小廣東”們的信心,為營商環境的優化、區域活力的激發,再添一把旺火。
通訊員 馬宇晗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趙婷婷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