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
保障人民健康是暖民心、惠民生的重大工程。
在寧夏銀川,“互聯網+醫療”打破了群眾看病就醫的壁壘,AI讓診療變得更便捷更高效,云端鏈接全國優質專家,全流程智能服務讓患者少跑路。
曾經群眾“難觸及”的優質醫療服務,如今變得“可感知”,銀川正在用“互聯網+醫療”切實守護著群眾的生命健康。
AI進醫院
讓診療更“聰明”、更高效
“有了AI助力,我們的臨床診療效率和安全性都大幅提升。”在賀蘭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診室,主治醫生石瑾一邊操作系統,一邊向記者介紹,“對患者初步診斷后,DeepSeek系統能自動進行風險預警,推薦檢查項目、提供鑒別診斷方向,還能生成診療計劃,我們只需在此基礎上一鍵引用、微調,大大提高了我們臨床工作的效率。”
2024年5月,賀蘭縣人民醫院完成新一代信息系統建設,打造具有臨床思維的智能數字化WiNEX系列醫療產品。同年8月,該院與衛寧健康合作,在全區率先開展本地化部署應用智慧知識助手、醫囑智能開立、病歷智能生成、影像報告智能生成、臨床智能預警等醫學大模型應用場景。今年年初,該院引入DeepSeek系統,實現多模型基座私有化部署,將WinGPT醫療垂域大模型與DeepSeek-R1通用大模型深度融合,覆蓋智慧知識助手、病歷智能生成、臨床智能預警等核心場景。
![]()
石瑾正在使用醫療大模型。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目前,該院通過“醫療垂域大模型+通用大模型”雙模型部署,已在醫囑開立、病歷生成、影像診斷等場景實現AI輔助,診療業務全流程AI覆蓋率超65%,醫生寫病歷的時間平均縮短40%,患者等待時間減少近1小時。
同時,DeepSeek的風險預警能力,為患者安全又加了一道“防護網”。此前,一名68歲頭痛患者入院時,系統通過分析其血常規、電解質數據,快速識別出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異常升高、高鈉血癥等高危指標,及時推送復查與干預建議,避免了潛在并發癥。“AI就像給我們裝上了‘透視眼’,能提前捕捉到人工容易忽略的風險。”石瑾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銀川市基層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體系已累計服務患者超406.9萬人次,處理病歷4805.56萬份,病歷規范率從上線初不足70%提升至96%以上;AI輔助診療達3.27億次,診斷符合率升至96.23%,修正不合理診斷10.98萬例;識別不合理處方928.92萬份,保障用藥安全;智能外呼完成220.9萬人次隨訪,大幅提升公衛服務效率。
目前,銀川市正在持續優化系統功能,深化AI在基層診療中的應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云端”連線
讓優質醫療資源“不打烊”
如果說AI是提升本地診療效率的“智慧大腦”,那么“云端會診”則是打破地域限制、鏈接優質醫療資源的“關鍵橋梁”。
走進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一樓大廳,“銀川市國家級專家遠程診療中心”的字樣頗為醒目。
早在2017年4月,好大夫在線就在此開通遠程專家門診;2022年3月,門診升級為“國家級”,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通過這個中心,患者無需遠赴北京、上海,就能快速獲取全國頂尖專家的權威診療方案,后續由我們醫院的專家團隊落地實施治療,實現‘專家遠程支招、本地精準施治’。”好大夫在線相關負責人張偉介紹。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信息管理部部長袁方表示,目前銀川市已構建全國專家遠程門診、銀川市專家遠程門診和銀川在線互聯網門診三大“互聯網+遠程門診”應用場景,其中,銀川市國家級專家遠程診療中心是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創新項目。
不久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方有生主任與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梁志軍主任團隊,就通過該平臺為一名先天性手部畸形患者定制了手術方案,幫患者擺脫了多年困擾。
![]()
遠程診療。受訪者供圖
患者陳先生(化名)今年30歲,自幼受雙手發育異常折磨,他手指短小、指節粗大,還伴有明顯疤痕,X線檢查顯示為“先天性發育異常合并多發內生軟骨瘤”。多年來,他輾轉多地求醫,卻始終沒能找到有效治療方案,“能改善手部功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梁志軍接診后,考慮到患者病情復雜、手術難度大,且陳先生改善功能的意愿強烈,當即決定通過國家級專家遠程診療中心,聯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知名專家方有生主任。
遠程會診中,方有生主任仔細查看患者影像資料、追問病史,結合數十年臨床經驗分析病因,與梁志軍主任團隊反復研討手術細節,最終為陳先生量身定制了個性化手術方案。
“就像專家坐在身邊一樣,特別安心。”陳先生說,借助“國家級專家方案制定+本地醫院實施”的創新模式,他不僅省去了往返上海的奔波之苦與高額開銷,還能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
截至目前,銀川市國家級專家遠程診療中心已匯聚全國910余位頂尖專家,累計服務患者超3700例。越來越多像陳先生這樣的患者,無需跨區域奔波,就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切實感受到“互聯網+醫療”帶來的便利與溫暖。
全流程智能
讓就醫“少跑腿、不繞路”
除了診療環節的智慧升級,銀川還將“便捷”延伸到就醫全流程,通過智能服務破解群眾“掛號難、找科難”的痛點。
家住銀川市興慶區的王女士因反復咳嗽尋求就醫,通過平臺智能分診模塊詳細描述癥狀后,系統綜合考量疾病高發季節特征與各科室實時接診量,精準推薦她前往距離最近的醫院呼吸科就診。
這一服務,不僅幫助王女士避免了“掛錯號、跑冤枉路”的困擾,更推動分級診療政策在基層的落地,為優化區域醫療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
![]()
銀川健康廣場平臺截圖。
這一便捷體驗,源于銀川對“全流程智能診療輔助”的打造。據介紹,銀川以銀川健康廣場平臺為核心,重點推行智能分診、智能預問診功能,智能分診通過圖文、語音交互精準采集患者癥狀與病史,再結合專業醫學知識圖譜匹配適配科室,有效解決“患者不知掛哪科、醫院資源錯配”的問題;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家醫療機構接入該平臺,患者只需輸入個人健康信息,系統就能自動分診至就近機構的對應科室,讓就醫更“精準”。
“銀川市圍繞‘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核心目標,構建了多層次、廣覆蓋的數字化醫療服務體系。”銀川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內容上,不僅打造了銀川健康廣場這一全流程線上服務平臺,整合6家直屬二三級醫院及100余家基層衛生服務中心資源,提供預約掛號、在線問診、電子處方等14項便民功能;還搭建了寧夏處方審核流轉中心,覆蓋全域18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344家基層醫療機構及70家互聯網醫院,實現處方智能審核與跨機構流轉;同時建成醫療影像云平臺,打通區域內醫療機構影像數據壁壘,支持多端便捷調閱。
這些成果不僅優化了患者就醫流程,解決了醫療數據互聯互通難題,更夯實了醫療服務數字化基礎,為后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