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
浙江湖州長興縣泗安鎮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組織青年志愿者們在一小區開展迎重陽敬老助老活動。新華社發
![]()
云南大理針對農村“一老一小”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創新“無量幸福小院”模式。圖為小朋友在幸福小院內堆積木。新華社發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五五”新圖景新征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政的基本職責。《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十四五”期間,各級民政部門著力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就。“面向‘十五五’,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兜底民生保障網更加密實,讓現代化建設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困難群眾。”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說。
推進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迭代升級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中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建議》提出,“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五五”期間,各地將推進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迭代升級。
“如今,我晚上終于能安穩地睡個好覺了!”前不久,家住寧夏銀川興慶區裕民社區的王女士握著興慶區民政局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地說。原來,王女士的丈夫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她擔心丈夫出意外每晚都睡不踏實。了解到訴求后,興慶區民政局僅用不到24小時便為王女士協調好了護理床。
據了解,在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中,興慶區民政局探索打造了“興系你”服務類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我們制定社會救助綜合服務項目綜合評估指南,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1004戶困難家庭的多維度評估,實施差異化跟蹤回訪。同時,全區為1004戶建檔立卡困難家庭提供‘菜單式’服務選擇。今年以來,平臺累計響應并處理服務需求超3000次,初步構建起線上線下聯動的‘一站式’服務體系。”興慶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十四五”期間,我國已基本建成了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覆蓋對象已經從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國社會救助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全國城鄉低保的平均標準較2020年分別增長19.6%和21.3%,常態化保障低保對象達到了3940萬人、特困人員482萬人。
在此基礎上,今后如何強化監測預警和及時救助、如何加快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如何創新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各地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
在江蘇,當地打破部門壁壘、強化數據共享,建立聯通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12個部門和43家金融機構的省級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做到社會救助對象凡進必核、精準畫像,建立民政部門統一認定、按需推送,各職能部門分類救助、精準幫扶的聯動機制。
在廣西,當地積極探索服務類社會救助,開展全區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物質+服務”救助三年(2025—2027年)提升行動,其中北海市充分運用福彩公益金954萬元,為全市6239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按照“六個一”的標準配備基本生活設施,不斷提升特困人員生活品質。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強化社會救助‘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功能,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在保障基本民生、助力社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說。
當好困境兒童的守護者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建議》提出,“加強婦女和兒童健康服務”。民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五五’期間,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完善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體系。”
來到位于上海市長寧區天山公園里的上海藝術品博物館,常常能看到很多兒童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繪畫、玩游戲等活動。
據了解,為在精神層面更好地幫扶當地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困境兒童,長寧區民政局設立困境兒童“藝術護照”文化關懷服務項目,為孩子們搭建零門檻的藝術教育平臺。
第一次來上課的軒軒(化名),手里攥著的筆曾遲遲不敢落下,隨著逐步參與項目,內向的他現在不僅落落大方,還善于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化作畫布上的絢麗色彩;向往藝術世界的小翎(化名),因家庭經濟困難幾乎放棄夢想,通過在這里的不斷學習,愈發堅定了今后成為畫家的決心……文化關懷服務項目自啟動以來,已累計服務困境兒童1000余名,開展互動活動1300余次,已有40余名小朋友的100余幅作品參展國際少兒創新藝術邀請展及國際青少年兒童藝術科普展。
“十四五”期間,各級民政部門不斷完善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等得到切實保障。在生活保障方面,健全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標準均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26%;在教育服務方面,推動流動兒童均等接受教育,推進殘疾兒童融合教育;在安全保護方面,持續防范打擊侵害困境兒童權益行為,對臨時遇困遇險兒童及時采取救助保護措施;在監護責任方面,構建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現代監護制度……
如何讓更多孩子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愛,仍需努力探索。
來到重慶市南岸區,當地兒童主任吳儀總是耐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并常常邀請心理咨詢師,通過繪畫、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困境兒童積極表達內心情緒。在吳儀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變得樂觀向上。
像吳儀一樣關愛困境兒童的人,還有很多。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全國已經累計配備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4.2萬名、村(社區)兒童主任58.3萬名。越來越多的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信息核查、關愛服務等工作,正成為廣大困境兒童身邊的守護者。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更好地保護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和安全權益,為困境兒童獻上更多愛心。”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說。
順應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殘疾人是最需要格外關注、格外關心、格外關愛的特殊困難群體。《建議》提出,“完善空巢老人、困境兒童、殘疾人等群體服務保障體系”。
這段時間,家住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的居民資明(化名),心里很是開心,“社區干部幫我安排到裕南街街道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的愛心水站上班,現在每月能掙1000多元呢!”
原來,資明患有精神三級殘疾,過去主要依靠低保金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維持生計。2024年當地社區干部走訪了解到資明有再就業意愿,且康復效果顯著,經評估后完全能勝任駕駛和搬運工作,很快為他爭取到就業機會。
“以前,我們的工作是給困難群眾發低保金、落實政策。現在困難群眾需求多了,各類服務都得跟上。”天心區民政局黨組成員、社會救助事務中心主任莫坤介紹,他們挖掘困難群眾隱性服務需求,梳理出助醫、助餐、助行、助學、助業等“十助”服務清單,兩年來精準服務困難群眾7.6萬余人次。
“十四五”以來,民政部會同中國殘聯等有關部門,順應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積極推進殘疾人福利制度建設,完善幫扶措施,開展關愛服務,殘疾人關愛保障水平明顯提升。
在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納入社會救助保障的基礎上,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十四五”期間,“兩項補貼”全國平均標準分別提高了31.9%和22.5%;
在發展助殘產業方面,支持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累計發布160多項產品服務標準,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將康復輔助器具納入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等政策范圍;
重度殘疾人是最困難、最脆弱的群體,托養照護是他們的急難愁盼。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這項服務作出制度性安排。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五五”期間,民政部將以重度殘疾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為重點,多元共擔,精準服務。比如,對重度殘疾兒童,通過相關機構發展托育、照護、康復、教育等服務;對就業年齡段的重度殘疾人,在生活照料的基礎上,支持開展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職業康復等服務;對老年重度殘疾人,依托養老服務網絡提供基本養老服務,加強護理照護。
“同時,我們還將構建以居家照護為基礎、以日間照料為依托、以集中托養照護為專業支撐的服務供給體系。支持發展居家照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托養老、社區等服務設施為重度殘疾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還要發展專業性托養照護服務機構,支持各類經營主體按照市場化原則參與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公益捐贈、結對幫扶、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 任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