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一篇關于中國特高壓電網的報道,記者在采訪中表達了困惑:為什么這些經過村莊的大型輸電工程,沒有引發當地居民的抗議?這個角度的提問本身就挺有意思。
![]()
中國這些年在西部地區建設了大量特高壓輸電線路,把新疆、甘肅、內蒙古的風電和光伏電輸送到東部城市,整個電網總長度超過3萬公里,覆蓋了不少村鎮和農田。
記者在采訪時遇到了一位在高壓線下釣魚的老人,老人展示了剛釣上來的魚,還特意提醒記者:“別讓魚線纏到線上就行,注意點沒啥事。”他在這兒釣了好幾年魚,習慣了頭頂的高壓線。
另一位叫許世才的村民說得更直接,他承認下雨天打傘走過高壓線下面,確實能感覺到有點麻麻的,但他接著說:“這是國家的大工程,我們支持。”他唯一擔心的是,這些線路會不會影響村里的旅游收入。
![]()
這種務實的態度在中國農村很普遍,村民們關心的不是工程該不該建,而是工程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能不能把影響降到最低。
北京的變化可能更有說服力,2013年之前,北京冬天霧霾嚴重,PM2.5經常爆表,很多人出門必須戴口罩,孩子們也不能在戶外活動,那幾年關于空氣質量的討論特別多。
從2014年開始,北京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改用從內蒙古、河北等地輸送來的風電和光伏電,到2020年,北京基本實現了無煤發電,現在冬天也能經常看到藍天,這是十年前很難想象的。
![]()
這種變化每個北京人都能感受到,不用每天查空氣質量指數了,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外面玩會不會吸入太多污染物,電費賬單也沒有因為用清潔能源而明顯增加。
中國的特高壓建設速度確實很快,一條從新疆到河南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從開工到投運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這條線路全長3000多公里,途經6個省區。
相比之下,美國計劃在西部建設一條800英里的輸電線路,項目從提出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還沒能開工,主要卡在土地所有者的反對和各州之間的協調上。
![]()
這種效率差異背后是兩種不同的決策機制,中國的項目一旦確定下來,各地政府會協調配合,涉及的土地補償、環評、施工許可等手續能夠按計劃推進。
當然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問題,有些村民對補償標準有意見,有些地方對線路走向有建議,這些意見通常通過村委會或者地方政府反饋上去,能解決的就調整方案。
比如有條線路原計劃要穿過一片果園,果農擔心會影響果樹生長,經過協商,線路調整了走向,繞開了果園核心區,同時給受影響的果農增加了補償,這種調整在施工過程中不算少見。
![]()
中國人對于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權衡,確實跟西方社會有些不同,如果一個項目確實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那么一部分人的暫時不便往往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這種觀念不是誰強制灌輸的,而是幾十年基建經驗積累下來的認知,高速公路、高鐵、機場,這些基礎設施確實改善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人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自然對新項目的接受度就高。
2014年中國向大氣污染宣戰后,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很大,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數據,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5%,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42%。
![]()
這些改善跟能源結構調整直接相關,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31.6%,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都是世界第一,而這些電能輸送到用戶端,主要就靠特高壓電網。
當然建設過程中也不是沒有爭議,有些地方的居民擔心電磁輻射,有些旅游區擔心影響景觀,這些問題通常會在規劃階段就考慮進去,選擇對環境和居民影響最小的方案。
國家電網在設計線路時,會避開人口密集區和重點保護區,實在繞不開的地方,會采用地下電纜或者加高鐵塔的方式,每個項目開工前都要做環境影響評價,征求沿線居民意見。
這些程序可能在西方媒體眼里不夠“民主”,因為沒有公開的聽證會,沒有激烈的辯論,但實際上,意見收集和反饋的渠道一直都在,只是方式不太一樣。
![]()
村民們更愿意通過村干部或者信訪部門提意見,而不是上街游行,這不是因為害怕,而是覺得這樣效率更高,問題更容易解決。
美國的那條輸電項目為什么十幾年建不起來?除了土地所有者的反對,還有各種利益集團的博弈,化石能源企業不希望可再生能源發展太快,共和黨控制的州不愿意配合民主黨政府的能源政策。
這種政治化的決策過程,最終受損的是普通民眾,加州和得州經常因為電網容量不足而出現限電,電價也比較高,但是新的輸電線路就是建不起來。
![]()
中國的決策機制讓大型基建項目能夠快速推進,當然速度快不代表質量差或者不顧民意,每個環節都有監督,每個項目都要驗收,出了問題必須整改。
說到底老百姓支持還是反對一個項目,關鍵看這個項目能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藍天白云、干凈的空氣、穩定的電力供應,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你家附近有沒有這樣的大型基建項目?你覺得應該怎樣平衡公共利益和個人權益?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
![]()
“看到《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他們總是用自己那套思維來揣測中國,以為只要是國家推動的大工程,老百姓就一定會上街抗議。”
“可他們壓根不明白,咱們中國人支持特高壓,不是因為“不敢說話”,而是因為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
“就說北京的空氣質量吧,十年前霧霾嚴重的時候,出門都得戴口罩。現在呢?藍天白云成了常態。”
“這背后,特高壓把西北的清潔風電、光伏電送過來,可是立了大功,老百姓最實在,能呼吸到更干凈的空氣,看到孩子哮喘發病少了,這種獲得感比什么口號都管用。”
![]()
“特高壓建設過程中,確實會碰到一些實際問題,比如浙福特高壓建設時,也遇到過村民擔心線路離房子太近的情況,但咱們的處理方式不是對抗,而是溝通和解決。”
“電力公司會組織專家上門,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解釋,甚至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線路設計。這種務實的態度,才是贏得理解的關鍵。”
“再看看美國,一個風電項目扯皮十幾年都搞不定,咱們這兒,特高壓從規劃到建成可能也就兩年左右,效率高下立判。”
“這背后,除了咱們的體制優勢,更是因為大家明白“家有大事,小事擱一擱”的道理,個人利益固然重要,但像清潔能源、國家發展這樣惠及長遠的大事,值得暫時讓渡一些小利。”
![]()
“當然,也不是說特高壓建設就十全十美,一點煩惱都沒有,有村民就提過,雨天在高壓線下打傘會有點“發麻”的感覺,也擔心過會不會影響旅游。”
“這說明大家是有正常顧慮的,但關鍵在于,我們有暢通的渠道反映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會被認真對待,而不是直接被扣上“反對國家建設”的帽子。”
“《紐約時報》的記者們應該來中國實地看看,別總坐在辦公室里臆想,他們就會發現,中國老百姓對特高壓的支持,是基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改善和長遠利益考量,是一種經過權衡后的理性選擇。”
如果你家鄉附近要建設特高壓線路,你最關心的是什么?是它對生活環境可能帶來的具體影響,還是更看重它帶來的清潔能源和長遠發展好處?一起來聊聊你的真實想法吧!
信源:中國政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