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羊網
![]()
統籌/孫晶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德鋼 梁輝森 鄭俊良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板。
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先后落地、城鄉居民收入比連年縮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隨處可見……“十四五”期間,廣東通過扎實舉措持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成效不斷顯現,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民生實惠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百千萬工程”
成效持續顯現
實現高質量發展,廣東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2022年12月,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作出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決定,以全省122個縣(市、區)、1613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為主體,加快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變成高質量發展潛力板,重點聚焦縣域發展、城鎮提升、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等關鍵領域縱深推進,形成省市縣鎮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合力,努力實現“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
近日,記者走進云浮羅定南部的鏡船盆地看到,太平鎮雙角村一片曾經撂荒近30年的金山芒果場,如今已變身為300畝現代化燕窩火龍果種植基地。這里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生長數據,村民在家門口即可就業增收。
“這個種植項目在我們太平鎮雙角村已經形成特色產業,使經濟薄弱的雙角村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當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羅定市太平鎮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為了盤活荒廢的資源,鎮村干部和羅定市駐太平鎮幫扶工作隊一起進村入戶,發動群眾齊心協力支持新產業進駐。在鎮村干部和工作隊的幫助下,太平鎮燕窩火龍果種植基地成立,通過品種優化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培育出糖度高達20-26度的特色燕窩火龍果,在高端市場供不應求。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吸納固定用工20人,高峰期用工達200人,帶動人均年增收超3萬元。
云浮羅定雙角村的變化,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提速的一個縮影。2024年,廣東57個縣(市)整體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幅“百縣圖強”“千鎮煥新”“萬村蝶變”的新圖景正在南粵大地不斷鋪展。
區域協調發展
動能不斷提升
隨著各項措施的扎實推進,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動能持續提升。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深度重構廣東的區域發展版圖。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越織越密,見證著融合發展的加速度;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17萬公里,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高鐵運營里程率先跨越3000公里大關,歷史性地實現了“市市通高鐵”……這些變化,為廣東產業協同、民生提質、城鄉融合鑄就了堅實的“鋼鐵脊梁”,也使粵東粵西粵北獲得了脫胎換骨的區位發展新優勢。
產業有序轉移,有力推動了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的產業協同發展。位于清遠的廣清紡織園,是全省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片區之一,在這里,戴世拉鏈公司一座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正加速運轉。
“企業在廣州從30平方米的民房起步,一路發展,如今落戶清遠,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戴世拉鏈公司董事長戴春明介紹,廣清一小時交通圈、臨近白云機場的物流優勢,以及廣清一體化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非常有利于戴世拉鏈構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的供應鏈網絡。現在,該公司研發的拉鏈充電線、可穿戴智能拉鏈等產品很受市場青睞。同時,該公司還打造“共享車間”,為上下游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實現了“上下樓即上下游”的產業協同效應。
據悉,廣東目前已建設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新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547個。粵東粵西粵北“制造業當家”的成色不斷提升,“融灣”發展的產業成效不斷顯現。
海洋經濟的加速發展,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藍色”動能。沿著廣袤的海岸線,廣東沿海各縣加快發展特色海洋產業,打造“粵海糧倉”,唱響“海洋牧歌”,已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新引擎。
廣東譜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協奏曲”,全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其成果正不斷轉化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利好”。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廣東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年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已從2020年的2.49:1縮小至2024年的2.31:1。
【專家觀點】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
舉措行之有效 短板加速補齊
“十四五”以來,廣東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對此,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全省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并通過行之有效的舉措加速補齊短板,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陳鴻宇表示,“十四五”期間,廣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百千萬工程”,將其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大力推動,可謂抓住了“牛鼻子”。“百千萬工程”把中央、省、市對縣鎮村的各項政策支持、各類資源要素,以及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高校、社會等各方力量集合調動起來,形成了推動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三年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快速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全省范圍內新一輪對口幫扶扎實開展,重大項目和關鍵資源要素更加精準地投入,直達縣鎮村,形成了很好的聯動效果。
陳鴻宇認為,“十四五”期間,廣東全面實施“百千萬工程”,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狀況顯著改變,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繼續保持領先優勢,粵東粵西粵北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源不斷出現,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眾多接受產業轉移的平臺園區加速崛起,致力鑄造當地產業的強健筋骨;一批重要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迅速完善,補齊了欠發達地區的區位短板;粵東粵西粵北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讓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讓當地老百姓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幾年來,廣東農村地區的“里子”和“面子”也在同步提升。一方面,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民生活環境持續優化,這是廣大農村居民感受最直觀最深刻的變化;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的加持,農產品的物流銷售網絡更加暢通,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特色農漁產品已經加速走出當地,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陳鴻宇認為,省內欠發達地區要實現長足發展,既要靠輸血也要靠造血,各地應該更加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加速形成產業優勢和內生發展動力。在此基礎上,要持續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加速打破城鄉區域間各種隔閡,讓各類要素更暢通地流轉。只要把行之有效的各種好經驗繼續向前推進并不斷完善,廣東一定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編輯:鄔嘉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