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昭
![]()
埃及吉薩金字塔景區附近的大埃及博物館。 艾哈邁德·戈馬攝(新華社發)
清晨的埃及吉薩高原,晨霧還未散盡,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的輪廓若隱若現,仿佛時間的刻度在沙漠中凝固。吉薩金字塔景區不遠處,大埃及博物館宛如一道時光之門,靜靜等待著穿越時空的旅人。這座籌備逾20年、耗資10多億美元、多次延期開館的博物館,近日終于舉行開館儀式并向公眾開放。在金字塔的倒影中,它與紛至沓來的觀眾展開一場跨越5000年的對話。
作為古埃及文明的集中地,大埃及博物館選址頗有深意:玻璃幕墻正對約4500年前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日光折射下,現代幾何造型建筑與古老巨石在光影中重疊,似乎時間停駐,折疊成可供人們漫步的時空走廊。博物館的3條軸線放射延伸至3座金字塔,如同一幅文明的星圖。
大埃及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專門展示單一文明(埃及文明)的博物館,珍藏文物超過10萬件,其中5萬余件用于對外展覽,超過3萬件是從未展出過的珍貴文物。這些沉睡數千年的寶藏,終于與世人相見。
步入主廳,一座高約11米、重達83噸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俯瞰著熙熙攘攘的游客。這尊距今近3300年的粉紅色花崗巖雕像昂首挺胸,足踏砂巖基座,凝視著遠方的金字塔。
除大廳外,博物館按時間與主題雙線布展,12個展廳編織起古埃及諸多王朝的興衰脈絡。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的展廳,5000余件隨葬品首次整體呈現,圖坦卡蒙黃金面具上的青金石閃爍著尼羅河夜空的光澤。這件做工精細、金碧輝煌的面具被視為幫助法老重生的神圣道具,重超10公斤,前額飾有鷹神與蛇神圖騰,下頜垂掛冥神胡須造型。展廳內溫控系統的精度控制在±0.5攝氏度內,為這些藝術珍品保駕護航。
不遠處,太陽船以優雅的弧線懸于空中,約45米長的船身首尾高翹。這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隨葬品,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古埃及人將它視為“連接生死的神圣之舟”。太陽船的木板由黎巴嫩雪松制成,1224塊木板采用繩索捆扎技術而非金屬釘固定。如今,傳感器實時監測著木材的細微形變,猶如聽診器不斷聆聽文物的脈動。
不僅如此,納芙蒂蒂王后的精美花崗巖雕像、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的多座雕像等展品也首次亮相。前者尤其引人關注。納芙蒂蒂意為“迎面而來的美人”,雕像不僅展示了古埃及工匠精湛的雕刻藝術,也滿足了參觀者對當時審美的想象。
在二層修復實驗室的玻璃幕墻后,實驗室負責人哈菲茲通過3D建模與AI算法,復原出一塊僅存半張臉的祭司雕像的27種可能面部特征,其中一種最終與同期木乃伊的CT掃描數據匹配成功。
夜幕降臨,博物館外墻化作巨型投影幕布。光束以金字塔為原點,投射出慶祝“尼羅河泛濫節”的天象圖、象形文字演變動畫,以及1902年埃及博物館在開羅市中心開館的歷史影像,將古與今、天空與大地連成一幅畫卷。
站在頂層觀景臺遠眺,晚風裹挾細沙掠過玻璃幕墻。大埃及博物館猶如打開的多寶格,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與中世紀的科普特織物藏于各自恒溫恒濕的環境中,在科技保護下相映生輝。在這里,見證歷史的文物從幽暗庫房移至通透展柜,象形文字借助全息投影懸浮空中,數千年前的工匠指紋被超景深顯微鏡解析,文明的更新與存續更加真實可感,具體可見。
離館時回望,大埃及博物館猶如一把插入時間之鎖的鑰匙。站在時光的門口,我試圖聽懂石頭的喃喃低語。它告訴我:博物館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驛站,散落的記憶在此重聚,中斷的對話在此繼續,今人與古人在某個光影交錯的瞬間,共享同一次心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1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