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一個是聲震寰宇的“馬背上的歌唱家”,一個是才華橫溢的“畫壇俊秀”,60年的風雨同行,他們詮釋了愛情的美好。
2020年,張曼茹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留下了與她相伴60年的丈夫、著名歌唱家胡松華。
![]()
這位曾以《贊歌》紅遍大江南北的歌唱家,在90歲高齡失去了此生最愛。
五年過去了,95歲的胡松華如何面對沒有愛妻的晚年生活?如今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
改行
在當今這個愛情如快餐般的時代,“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似乎變得越來越沉重。然而總有一些故事,能穿越時光的塵埃,向我們證明著愛情的堅韌與恒久。
1950年,一次隨中央訪問團赴邊疆采風的機會,徹底改變了胡松華的人生軌跡。
![]()
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就癡迷繪畫,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畫家。有興趣有夢想又努力,所以他的畫作屢屢獲獎,藝術天賦也被無數(shù)人認可。
1949年從華北大學畢業(yè)后,他如愿被分配到文工團擔任美工,整日與畫筆顏料為伴,當時的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日后會成為中國歌壇的常青樹。
![]()
在遼闊的內(nèi)蒙古草原上,牧民們高亢悠揚的長調(diào)讓他熱淚盈眶;在云南的深山苗寨里,少女們清亮婉轉的山歌讓他如癡如醉。
那一刻,胡松華被深深震撼了。
![]()
他突然明白,畫筆固然能描繪山河,但歌聲更能直抵人心。此后的日子里,他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學習各民族的民歌。
回到北京后,這個曾經(jīng)的畫壇新秀做出了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他要改行唱歌,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他瘋了。
就連一向開明的父親也強烈反對:“唱歌能當飯吃嗎?你這是不務正業(yè)!”
![]()
但胡松華鐵了心,他先后拜師郭淑珍、婁乾貴等聲樂教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練聲,有時候一首歌要反復練習上百遍。
有人批評他“不中不西”,他卻始終覺得藝術要創(chuàng)新,就要敢于打破界限。
1957年,他在一次匯演中演唱了新編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原本簡單的內(nèi)蒙古民歌,經(jīng)過他的改編和二度創(chuàng)作,頓時驚艷四座。
![]()
1964年,《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首演,當胡松華高亢嘹亮的歌聲響起時,全場觀眾都被震撼了。
沒過多久,《贊歌》很快傳遍大江南北,胡松華這個名字也隨之紅遍全國,報紙稱他為“歌壇奇才”,評論家贊揚他“開創(chuàng)了民族聲樂的新天地”。
在事業(yè)蒸蒸日上的同時,愛情也不期而至。
![]()
愛情來了
1953年,胡松華隨團赴西南演出,在排練廳里第一次見到了正在練習“苗拳”的張曼茹,這個英姿颯爽的東北姑娘,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
她的一招一式,颯爽中帶著柔美,陽光從窗戶斜射進來,照在她汗津津的臉上,那雙明亮的眼睛像會說話似的。
![]()
才18歲的她,渾身散發(fā)著青春的朝氣,然后胡松華忍不住對身邊的同事說:
“這小鬼,真有意思。”
從那以后,“小鬼”就成了胡松華對她的專屬稱呼,然后他們的愛情就在點滴關懷中萌芽。
![]()
胡松華會把省下來的廣柑留給張曼茹潤喉,張曼茹會悄悄在他練聲的鋼琴上放一壺晾好的茶水。
那個年代的感情啊,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只有細水長流的溫柔。最讓他們感情升溫的,是1954年的那次分別。
張曼茹被公派到蒙古學習舞蹈,而胡松華則要遠赴新疆演出。臨行前,胡松華送給張曼茹一雙馬靴作為禮物。
![]()
在新疆阿爾泰地區(qū)的那些日子里,胡松華白天錄制民歌,晚上則把思念寫進信里。
然而思念仍然像野草般瘋長,每當夜幕降臨,胡松華都會獨自走到阿爾泰河邊,把寫滿心事的信紙疊成紙船,輕輕放入河中。
“親愛的曼茹:我在祖國邊陲阿爾泰草原上放歌,你在鄰國阿爾泰牧場為牧民起舞。此刻,你我僅相隔一座山,近離咫尺卻不能見面……”
![]()
他相信,那些紙船一定會順著河水,漂到她在的地方。六年的異地相思,不僅沒有沖淡他們的感情,反而讓兩顆心靠得更近。
分別
1960年,電影《阿詩瑪》尋找男主角“阿黑”的演唱者,胡松華那高亢激昂、充滿民族風情的嗓音被一眼相中。
![]()
隨著電影的熱映,胡松華的名字和他的歌聲一起,飛入了千家萬戶,然而,盛名之下,他對張曼如的感情卻從未改變。
1962年,這對藝術眷侶終于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許下了相伴一生的諾言。婚后的日子,并非總是聚光燈下的鮮花與掌聲,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相互扶持。
![]()
胡松華的藝術生命根植于廣闊的邊疆草原,他需要不斷地深入生活、采風創(chuàng)作,而張曼如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yè),毅然決然地調(diào)整了自己的藝術軌跡。
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他們也共同經(jīng)歷了人生的低谷與風雨,而真正體現(xiàn)他們相知相守的,是在退休后做出的那個驚人決定。
![]()
1990年,剛退休的胡松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賣掉北京的祖宅,自費拍攝音樂藝術片《長歌萬里情》,以此回報那些滋養(yǎng)了他藝術生命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
這個決定在旁人看來近乎瘋狂,卻得到了張曼茹的全力支持,就這樣,年過花甲的夫妻二人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拍攝之旅。
![]()
最終,《長歌萬里情》最終圓滿完成,并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但他們的藝術貢獻之路并未止步。
2000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們又創(chuàng)辦了音樂藝術研究室,免費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音樂人才,為了這些學生,他們不僅搭上了退休金,還常常要去女兒家“蹭飯”度日。
![]()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
現(xiàn)狀
2015年開始,張曼茹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心臟病時常發(fā)作。
2022年,與胡松華相濡以沫整整60年的愛妻張曼如,因病永遠地離開了他,這個消息對胡松華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
六十年的習慣,六十年的陪伴,六十年的精神寄托,一朝失去,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楚,外人難以體會。
家中那個熟悉的身影不見了,那個總是第一個為他喝彩、也為他把關的聲音消失了,他的世界,仿佛瞬間安靜了下來,也空曠了許多。
家人和朋友都無比擔心這位已是90歲高齡的老人,怕他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
![]()
但胡松華畢竟是從草原風雪中走來的歌唱家,他的骨子里也有著蒙古族漢子的堅韌與豪情,自然知道沉溺于悲傷并非妻子所愿。
所以,他將無盡的思念,深埋心底,并努力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生活節(jié)奏。就這樣,在親人的關愛和自我調(diào)節(jié)下,胡松華漸漸走出了喪妻的陰影。
![]()
女兒們輪流照顧他的起居,侄子胡軍也經(jīng)常帶著妻兒前來探望,為了幫助他走出陰霾,女兒們還特意把他接到珠海小住,每天陪他在海邊散步。
2021年2月,94歲高齡的胡松華登上了央視元宵晚會的舞臺,當那首熟悉的《贊歌》響起時,觀眾仿佛又看到了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的歌唱家。
![]()
如今,95歲的胡松華過著平靜而有規(guī)律的晚年生活,雖然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需要借助眼睛才能閱讀,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鑠,聲音也保持著藝術家特有的磁性。
2025年初,95歲高齡的胡松華還參加了在昆明舉辦的民歌音樂分享會。舞臺上,他精神矍鑠地與觀眾交流,那份對藝術的執(zhí)著熱愛,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動容。
![]()
結語
時光荏苒,那個曾經(jīng)在阿爾泰河邊放下紙船的年輕人,如今已近期頤之年,藍紙船已隨阿爾泰河漂遠,但愛從未離開。
六十年的婚姻生活,他和張曼茹從青絲走到白發(fā),從簡陋的婚房到攜手走遍萬里山河。
![]()
他們曾為藝術理想賣掉祖宅,在艱苦的拍攝路上相濡以沫;他們曾為培育新人傾盡所有,在清貧的生活中相視而笑。
他們的愛情之所以動人,不僅在于六十年的長相廝守,更在于這六十年中的相知相惜、相互成就。
如今,胡松華帶著對愛妻的思念繼續(xù)前行,他們的愛情故事仍在續(xù)寫。這段情,比任何贊歌都動聽;這份愛,比任何旋律都長久。
![]()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
94歲胡松華:書畫歌練一口氣,九旬唱出十九歲的磅礴——京報網(wǎng)
《音樂人生》 20170306 胡松華——央視網(wǎng)
新中國第一代舞蹈家張曼茹病逝,胡松華痛失愛妻——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