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短視頻,卻刷到好幾個“自己”在直播間里賣力吆喝——這魔幻的一幕,最近讓演員溫崢嶸撞了個正著。她發現多個直播間同時盜用其形象進行AI帶貨,從頸膜到面霜,商品五花八門。氣不過的溫崢嶸親自下場質問“你是溫崢嶸,那我是誰?”,結果竟被對方光速拉黑。這一遭遇,瞬間將AI盜播亂象推上了風口浪尖。
![]()
面對洶涌的輿論,抖音副總裁李亮在11月6日迅速發文回應,核心意思很明確:引發熱議的“三個直播間同時開播”名場面,并非發生在抖音。這波操作,被網友調侃為“第一時間澄清,這鍋我們不背”。
![]()
![]()
![]()
李亮也承認了問題的嚴峻性。他證實,抖音平臺上的確存在部分商家利用AI技術仿冒溫崢嶸等名人帶貨的短視頻內容,并將此定性為“嚴重侵權”。為此,抖音啟動了專項治理,一口氣處置了1.1萬個侵權賬號,下架了1萬多條仿冒侵權視頻,其中帶貨類就占了6900多條,連違規賬號的成交金額都被凍結。但平臺也坦言,“AI侵權識別是行業技術難題”,承諾將持續加大技術投入。
這輕描淡寫的“技術難題”背后,是整個維權與監管生態的無力。溫崢嶸團隊自今年4月起就多次聲明“僅有一個官方認證賬號”,粉絲甚至單日舉報過18個假賬號,卻依然無法遏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仿冒潮。
![]()
從法律層面看,這類仿冒行為同時侵犯了肖像權、姓名權和名譽權。如果涉及虛假宣傳,還違反了《廣告法》,消費者有權主張“退一賠三”。盡管國家出臺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要求AI內容必須顯著標注來源,但狡猾的商家要么刻意藏匿標識,要么千方百計規避審核,導致新規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
真正受傷的,除了被冒名的名人,更是普通的消費者和健康的商業生態。有消費者因誤信“明星代言”,買到了導致腹瀉的劣質減肥茶。而當“李鬼”橫行,正規直播的信任根基與生態秩序也遭到嚴重破壞。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這種技術濫用已不止于明星,普通人也可能淪為下一個被仿冒詐騙的對象。
![]()
總而言之,這場圍繞“AI溫崢嶸”的風波,早已超越了個別明星的維權困境,而是為數字時代的信任體系拉響了刺耳的警報。要根治這一“數字分身失控”的荒誕困局,僅靠平臺的“專項治理”遠遠不夠,更需要法律嚴懲劃定紅線、平臺技術筑牢防線、以及公眾警惕構建共治網絡。否則,下一次我們面對的,可能就不只是“證明我是我”的無奈,而是整個數字身份體系的信任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