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年碩士“泛濫”,如今博士也很“充裕”了。
某名校的2026年要把博士擴招到5000人,驚到了很多人。
哈佛今年招收博士約1400人,相對于美國的總人口來說,這也不是小數目了。
學歷貶值現象,50年前就被美國的社會學家注意到了,但學歷還是變本加厲地持續“超發”。
這么多人讀博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通過這一“最高學歷”擠入社會精英階層,進入金字塔的頂端。畢竟,種地、進廠、送外賣、甚至坐辦公室當白領,基本上都不需要博士學歷。
100年前,胡適拿著美國的博士學位,回國就是北大教授。魯迅到日本晃了幾年,學位都沒有拿到,也能在北大當講師。
當時不少富家子弟到西洋、東洋轉一圈兒回來,就實現了家族的“精英再生產”。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很多年前指出,隨著學歷越發越多,教育的騙局被揭穿了——學歷教育,并不是中立地傳授知識和選拔人才,而是便于精英階層的孩子繼續當精英,也就是將精英再生產便捷化、合法化。
精英家的孩子隨便讀個文憑,就能憑借家庭的資源找到工作崗位,從而留在原有的階層。中產家庭卷孩子的教育,不僅想讓孩子復制為中產甚至還覬覦精英的崗位。底層的孩子更努力地刷題考試,是為了避免繼續在底層。
不幸的是,他們卷得越狠,學歷就越不值錢。他們拿著光鮮的學歷,徘徊在精英階層的門口,渴望擠進去,實現階層躍升。一小部分會成功,大部分會失敗,因為門內的崗位畢竟有限。在晚清,一個著名的成功者是曾國藩,一個著名的失敗者是洪秀全。洪秀全因為躍升失敗而反體制,曾國藩因為躍升成功而維護體制,于是廝殺。
在《歷史動力學》、《危局》
作者美國學者圖爾欽看來,一個社會必然會出現精英過剩以及“希望成為精英”的人過剩。以汲取財富和追逐權力為天職的精英階層,最終會超出社會的承載力,進而導致社會動蕩甚至崩潰。
歷史上那么多強大的政權——無論是漢唐明清還是羅馬波斯奧斯曼,之所以規律性地灰飛煙滅,都是精英過剩所致。這是一種宿命。
在洪秀全和曾國藩的時代,官員的崗位由朝廷頒發“配額”,數量相對固定。當時社會成平日久,讀書人越來越多,配額就不夠用了。洪秀全這種人,四體不勤,不會生產,搞不到官帽子,就想“搞事情”。大動蕩背后,往往都有讀書人或精英追逐失意者的影子。
比精英追逐者過剩更有危害的是精英過剩。
精英大多通過權勢、資產、人脈獲取利益。他們獲取利益的方式,本質上就是從民間汲取財富。他們的規模過于龐大,民間就難以承受。所以,精英過剩往往伴隨著民間的相對貧困。
為什么精英必然過剩?一方面是中下層的人覬覦上面,通過內卷和奮斗想要上去。一方面是上面的人不愿意下來,而且繁殖和復制能力強大。
比如,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他的子孫后代都封王。這些孫子們一輩子就干兩件事,一個是繁衍后代,一個是汲取財富。
不僅老朱家這樣,任何一個豪強都傾向于這樣,他們娶三妻四妾,生一堆孩子。這些孩子借助祖上的財富或權勢,復制精英身份。
精英過剩后,除了不可避免地從民間汲取財富,階層內部還會為了權勢和財富而內斗。精英之間的內斗,是社會動蕩的另一大根源。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本質上不是因為黃巾起義,而是精英階層過剩。朝廷上,當時就有三群精英,士大夫集團,外戚集團,宦官集團。“黃巾賊”很快就被平定了,但是精英階層的內斗一直打到天下三分以及三國歸晉。當然,后面西晉的八王之亂也還是精英內斗。
當今世界依然如此。
烏克蘭從蘇聯獨立后,一直“國無寧日”,是因為當初通過國有資產私有化產生了一批寡頭。由于沒有有效的制度制約,這些寡頭不擇手段地為了財富和權勢互相斗爭,競爭唯一的總統崗位。他們有的親西方,有的親俄,不可開交,當然動蕩。
俄羅斯也曾以同樣的方式產生了一批寡頭精英,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迅速地掌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新聞媒體,架空了總統。沒想到后來的大帝殺伐果斷,迅速消滅了寡頭。總統獨大,從從容容,游刃有余,政治穩定。
君主都是致力于穩定的,也清楚精英太多危及穩定。
漢武帝劉徹窮兵黷武,搞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同時也搞垮了文景之治中成長起來的很多精英,間接地帶來了政權穩定。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就“杯酒釋兵權”,雖然導致北宋文弱,但確實有利于大宋政權的穩定。
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變臉,大肆屠殺功臣,株連九族。朝堂上血雨腥風,但政權穩如泰山。
對于強悍的君主而言,精英太多才是危險的,至于揭竿而起的平民,只要不被精英利用,最多是肘腋之患。
再回看清末民初。科舉取消了,好多讀書人沒了出路。留學流行,地主家的孩子紛紛西洋東洋,回來之后卻沒有規范的上升通道。小站練兵,黃埔軍校,保定軍校,弄出一堆軍事精英。總統的位置只有一個,所以大家打來打去,三天兩頭變換大王旗。
有人說和平是“打”出來的,這當然對,但“打”的本質是什么?是壓縮精英階層。
壓縮到一定程度,才能迎來天下太平。
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是怎么來的?名義上是北方要解放南方黑奴,北方哪會那么好心地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放黑人?實際上是北方工商業精英與南方種植園精英爭權奪利。當時南方的種植園經濟產生了大量精英,他們在國會中擁有較大話語權,與北方工商業精英有沖突。
南北精英的權力沖突導致了南北戰爭。這場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最終消滅了南方的精英,類似一次改朝換代。
隨后,北方工商業精英獨大,有了工商業、金融業的高速發展,有了美國的鍍金時代。商業巨子如雨后春筍,富豪精英遍地開花,他們汲取財富的能力史無前例。1912年洛克菲勒擁有10億美元財富,相當于當時260萬個工人一年的收入。精英過剩的同時就是民間相對貧困,社會動蕩一觸即發。
在工商業精英的狂歡中,1920年代末,經濟大蕭條來了。不少精英墜落、破產甚至自殺。1925年美國有1600個百萬富翁,直到1950年才恢復到800多個。大蕭條消滅了過剩的精英,以一種痛苦的方式避免了更大的社會動蕩。
然后有了數十年的“和諧社會”。
隨后,科技與全球化的時代的紅利讓很多人發了大財。富豪精英們,獲取財富的能力爆炸式增長。他們霸占媒體版面,他們穿梭富豪榜上。他們財富論壇、達沃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熱熱鬧鬧,風光無限。
又一次,在美國精英人數和財富過剩的同時,底層正在陷入相對貧困,一些城市正在生銹空心化。
2010年,圖爾欽預言,10年后的美國將會遭遇社會動蕩。
果不其然,黑命貴,國會山騷亂,驅逐移民,刺殺特朗普,讓人眼花繚亂。美國突然變得陌生了。
環球同此涼熱。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在我們的目光所及之處,如今泡沫破裂者有之,財富縮水者有之,困坐愁城者有之。原因可能是,在繁花似錦的時候,沒能靜下心來看世界,沒有靜下心來讀讀書。
說到看世界,不妨大致了解一下俄羅斯的變遷;說到讀讀書,不必去讀博,可以讀讀圖爾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