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最近又上熱搜了。
不是因為新片尺度大,也不是因為紅毯造型艷壓,而是她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輕描淡寫地“吐槽”了一句:“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題材太單一了。”
![]()
這話一出,網(wǎng)友炸鍋。有人怒贊她敢說真話,也有人冷笑:你都五年沒在國內(nèi)拍戲了,憑啥指點江山?
但更耐人尋味的是她的潛臺詞,不是我回不去,是我不想回。
![]()
她說2025年10月的票房,居然比2014年還低,言語間滿是惋惜。
數(shù)據(jù)確實如此:今年國慶檔冷清,大片乏力,總票房26億出頭,不如十年前《心花路放》《親愛的》扎堆時的熱鬧。可問題真出在“題材單一”嗎?
未必。
![]()
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其實百花齊放。有《哪吒之魔童鬧海》狂攬154億、沖進全球影史;有《封神》用工業(yè)化制作重述神話;有《唐探1990》把喜劇和懸疑玩出新花樣;還有《志愿軍》這類主旋律大片穩(wěn)扎穩(wěn)打。
觀眾不是不愛看電影,而是不愛看那些自以為高級、實則脫離生活的“文藝呻吟”。
范冰冰懷念的,或許是那個藝術(shù)片還能賣10億的時代。可那個時代,本就是特例,不是常態(tài)。
![]()
當年《我不是潘金蓮》能成功,靠的不僅是她的演技,更是馮小剛的鋒利議題、圓形畫幅的大膽實驗,以及整個社會對現(xiàn)實題材的高度關(guān)注。如今市場變了,觀眾口味變了,連電影院都少了,這不是“退步”,而是轉(zhuǎn)型。
![]()
而范冰冰的新作《地母》,講的是馬來西亞農(nóng)婦白天種田、晚上驅(qū)鬼的故事。聽起來像女性史詩,細看卻混著黑魔法、鬼魂、降頭術(shù)……說是文藝片,倒更像民俗驚悚片。
![]()
這樣的作品,別說在國內(nèi)過審難,就算上了,又有多少普通觀眾愿意掏錢看?
她一邊批評市場“缺乏多樣性”,一邊拿一部充滿超自然元素的片子當代表作,本身就有點矛盾。真正的多樣性,不是只有“作者表達”,還得有“觀眾共鳴”。如果只把“沒人看我的電影”歸咎于市場狹隘,那未免太自我中心了。
![]()
更關(guān)鍵的是,范冰冰似乎忘了:她早已不在這個生態(tài)里了。
五年前那場風波之后,她轉(zhuǎn)戰(zhàn)海外,開美妝公司,拍國際合拍片,活得風生水起。如今站在柏林電影節(jié)評委席上,被德國總理接見,確實風光。但這也意味著,她對中國當下電影工業(yè)的運作、審查尺度、觀眾心理,其實已經(jīng)脫節(jié)。
![]()
你說市場單一?可《年會不能停!》這種諷刺職場的喜劇能爆,《周處除三害》這種犯罪cult片能破圈,說明只要故事扎實、情緒到位,觀眾照樣買單。問題從來不是“不讓拍”,而是“拍不出”。
范冰冰的遺憾,或許不是市場容不下她,而是她再也找不到當年那種“既藝術(shù)又賣座”的平衡點。
![]()
可時代不會為任何人停留。當她還在懷念2014年的黃金時光時,新一代導(dǎo)演已經(jīng)用短視頻思維重構(gòu)敘事,用AI輔助剪輯,用社交媒體預(yù)熱宣發(fā),而這些,都不是靠一句“題材單一”,就能解釋的困境。
![]()
最后想說:范冰冰當然有資格發(fā)聲,她的才華和努力毋庸置疑。
但若真想回來,別只站在遠處抱怨,不如先問問自己:今天的觀眾,還需要一個只活在“范爺”濾鏡里的范冰冰嗎?
市場從不拒絕好作品,但它只認作品,不認情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