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和加拿大,華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而有趣的是,他們將自己講的粵語都稱為“唐話”,吃的粵菜稱之為“唐餐”,如果要回老家探親,還會說是“返唐山”。
可問題來了:最早移民美加的華人,其實只能追溯到清朝中晚期。那時候距離唐朝滅亡,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中間還隔著宋、元、明幾個朝代。那為什么不叫“宋人街”或者“明人街”,偏偏要叫“唐人街”呢?
▲點擊收看視頻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明白,“唐”在中國文化里,早就不只是一個王朝的名字。
唐朝疆域遼闊、文化繁榮、對外影響遠播。在對外交流和海外的集體記憶里,“唐”更像是中華文明的巔峰符號。在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都以“唐朝風范”為榮。因此,在華人的集體記憶里,“唐”成了一種象征,代表著中華文明本身。
![]()
▲唐朝外國人,圖源網絡
就像西方人說“羅馬”或“希臘”,并不一定是指古羅馬共和國或者古希臘城邦,而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明符號。
正是這種象征意義,讓“唐”超越了“漢”“宋”等,成為了一個通用符號。而更關鍵的原因,還要從近代出洋的地域習慣說起。
![]()
▲唐朝港口,圖源網絡
近代漂洋過海的人,大多來自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粵語人群。由于歷史上唐代海上貿易的極度繁榮,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大多建立在“大唐”的盛世之上。
在南方沿海口岸,當地人長期在對外交流中,他們早就習慣自稱“唐人”,把粵語叫“唐話”;更是把“唐山”作為故鄉、故土的代稱,也就是“中華故土”的意思。
![]()
▲唐朝外國人,圖源網絡
于是,當他們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加拿大時,就自然而然把這一套稱呼帶了過去。這樣一來,“唐人街”“唐餐”“唐山”便逐漸固定下來。久而久之,這些說法成了所有海外華僑的共同標簽。
更有趣的是,在美加華人的粵語語境里,“唐”的對面,就是“番”。外國人是“番鬼”,外國菜是“番餐”,外國語言是“番話”,英文學校則叫“讀番書”,華洋混血就叫“半唐番”。
![]()
▲圖源網絡
這種“唐vs番”的二元對立,不僅是文化邊界的劃分,更是一種身份認同的表達。而在早期華人遭受歧視和排斥的外部環境下,強調“唐人”的身份,用來抱團取暖、對抗外部世界,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正是“唐人街”形成的強大動力之一。
所以,當我們今天走在紐約或舊金山的唐人街時,要知道它背后承載的,正是清朝時期漂洋過海的廣東人,帶著鄉音、帶著習慣,留下的一塊深刻的文化和身份記憶。
羊記精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