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勤校長講座教授,公共政策學院
創始院長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亞洲政治經濟評論》主編;曾任北京大學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獲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智庫建設40人,入選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影響力榜單。
每年諾獎季,中國社會總會掀起一場獨特的“諾獎躁動”。我們擁有世界級的科研投入、龐大的學者群體和先進的實驗設施,為何仍與諾獎“一步之遙”?文章作者通過深刻剖析,揭示了這一悖論背后的原因:諾獎青睞的基礎研究,需要研究者帶著純粹的好奇心探索,但當下我國存在“帽子”“級別” 等形式的誘惑、行政化的干擾,以及“有組織科研”對個人興趣的壓抑,都在消磨這份純粹。更根本的是,來自功利主義的教育與文化土壤。在助力諾獎成長的“土壤”上,從家庭到學校的教育體系,都過于追求培養 “才”,卻忽略了先培養有自主興趣、形成獨立思考的“人”。本文不只是討論諾獎,更是剖開我們科研與教育的深層肌理。諾獎渴望的背后,是一場關于科研環境與教育土壤的深刻拷問。
如果僅從指標來看,鄭永年教授認為,中國社會已經具備了“諾獎社會”的條件:我國學界和知識界的生活水平已超越中產水平,在一些中心城市,群體的生活水平已經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有世界級的學術和科研基礎設施投入;在一些學科(例如醫藥)中,學者擁有巨量的樣本,巨量的樣本往往是發達國家的學者所渴望的,這也是推動中國和一些發達國家合作研究的一個重要根源;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學者們擁有很大的自由度;中國的研究產出量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論文大國”。
但諾獎青睞的基礎研究,尤為需要研究者帶著純粹的好奇心探索,但當下我國存在“帽子”“級別” 等形式的誘惑、行政化的干擾,以及“有組織科研” 對個人興趣的壓抑,都在消磨這份純粹。另外還有來自功利主義的教育與文化土壤的更深層次問題。
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環境與土壤兩個方面思考。
阻礙中國學者獲諾獎
的內部環境因素
![]()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于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圖源:新華社
諾貝爾獎屬于基礎研究,強調的是原創性的研究和發現。而應用性研究則很難獲得獎項。基礎研究需要具備一些條件:
一是研究者獨一無二的興趣,獨特的興趣和好奇心決定了研究者是否可以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二是研究人員所具有的自由,經驗地看,政府資助越多而干預越少的地方,科學家們的幸福指數最高,他們的研究效率也最高。
三是研究者們所具有的經費保障。
鄭永年教授認為,如果從這些方面來檢視中國學者所處的環境,就能看到中國學者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
第一是“帽子”。鄭永年認為,在世界范圍內,很難找得到像中國那樣的一個學界擁有如此眾多的“帽子”,中國不同的“帽子”,具有不同的含金量,為了爭取一頂“帽子”,學者們花費巨大的精力,可以通過無所不用的手段。
第二是“級別”。鄭永年認為,中國學界各領域常被各種“學閥”所控制,知識界的競爭基本上表現為學閥之間的競爭。與同為東亞也有學閥現象的日本不同,挑選接班人的時候,日本學閥會挑選最優秀的人接班,但在中國學界,學閥往往是“武大郎開店”,為了保持其終身的影響力,他(她)絕對不會把最優秀的人挑選出來,一個學閥一旦消失,往往會出現“樹倒猢猻散”的局面,難以實現傳承和積累。
第三是“位置”。中國學界基本上仍然是一個行政主導的體制,不同的位置決定了可獲得資源的多少。若能獲得位置,“屁股指揮腦袋”的原則就開始發揮作用 ,學者一旦變成“官員”,往往會荒廢研究。
第四是“榮譽”。在極其勢利和功利的環境中,對很多學者來說,爭取榮譽也就是爭取利益,如果無法帶來實質利益,榮譽便毫無價值。學者們對自己榮譽的不尊重與社會對學者榮譽的輕視互相強化,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第五是“有組織科研”。研究者們的興趣往往需要服從于組織或國家的“興趣”。“有組織的科研”的目的性和工具性都很強,因為所從事的研究就是為了實現國家或者組織所設定的目標。因此,研究者們的興趣很少是自己的興趣,或者說自己的興趣要服從于組織或者國家的“興趣”也往往導致思想市場的缺失。而正如前面所說的,沒有自己的興趣,研究者們的研究大多都是工具性的,也就是“生活”和日常工作而已。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功利主義的教育與文化土壤。
迄今的中國教育秩序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人”,而是培養“才”。這個“才”在前期由家長和老師等廣義上的“組織”決定。而進入現代社會后,教育系統更是成為實現國家目標的有效工具,學生必須實現國家的“興趣”。很多人說有自己的興趣,但實際上并不是他們自己的興趣,而是他們的家長、老師和教授所給與他們的興趣。學生厭學和學者厭研都是沒有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的結果。
對各個層面的權力載體(無論是政治還是資本)來說,培養人才就像生產“土豆”一樣。這種局面的延續對學生、家庭、社會和國家都是不利的,更不用說實現人們摘得諾獎的目標了。
![]()
中國教育體系的結構 (圖源:Collegenp尼泊爾最大教育網站)
本文來源:IPP評論官微、大灣區研究、科研大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