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被譽為醫學界最復雜、最危險的生命禁區。在這里,每一毫米的操作都關乎著一個人的生死存亡。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敏副主任醫師,就是這樣一位堅守在禁區門口的守護者。他用一把手術刀,為無數陷入黑暗的患者和家庭,重新點亮希望的燈。
![]()
神經外科主任張敏副主任醫師
初心如磐:生命的重量,從選擇那刻就已注定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這八個字,從張敏踏入醫學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選擇神經外科,意味著選擇了醫學領域中最復雜、最精細的道路。他常說:“每當看到患者和家屬那充滿期盼、甚至絕望中透著一絲希望的眼神,我就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他深知,手中的手術刀,輕可重塑人生,重可關乎存亡。正是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讓他在二十年的從醫生涯中,不敢有一絲懈怠。
![]()
匠心而行:在毫米之間定成敗
神經外科手術,是在毫米、毫厘之間定成敗。張敏始終秉持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行醫態度。他深知,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從門診接診到術后康復,他力求全程關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不僅是手術臺上的操刀者,更是患者整個治療周期的規劃者和守護者。張敏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堅持與每一位患者和家屬進行充分耐心的溝通,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病情,坦誠地分析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這份真誠,贏得了患者毫無保留的信任。
為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他多次前往省內外頂尖醫院進修學習,系統掌握了神經系統腫瘤、顱腦外傷、腦血管病等疾病的先進診療技術。他不僅將所學知識帶回醫院,更勇于創新實踐,開創了院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多個第一:開展第一臺腦血管造影術,為腦血管疾病的精準診斷打開新大門;完成第一臺神經內鏡下腦出血清除術,利用微創技術,以更小的創傷、更快的恢復速度,為腦出血患者提供了更優的治療選擇。
這些技術的開展,讓醫院神經外科診療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也讓本地區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先進的醫療服務。
![]()
仁心致遠:信任,是醫患之間最溫暖的橋梁
在張敏看來,比手術成功更讓他動容的,是醫患之間那份珍貴的信任。
他至今難忘一位來自農村的老大爺。老人因嚴重腦出血入院,家庭條件十分困難,家屬湊齊手術費后已所剩無幾,卻在術前談話時說出這樣樸實的話:“醫生,我們不懂醫學,但我們把父親完全交給您。您盡力就好,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感謝您。”這句真誠的信任,讓張敏深感責任重大。手術成功后,老人緊握他的雙手,無聲的淚水訴說著千言萬語的感激。“患者的信任,家屬的托付,是我們肩上最重的責任,也是我們工作中最溫暖的收獲。”張敏動情地說。
還有一位在疫情期間于常德遭遇交通事故的海軍戰士,當時傷情危重,且舉目無親。張敏得知后,積極協調重癥監護室床位,參與搶救,并在患者病情惡化時組織全科討論,制定最優手術方案。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家屬為表感謝發送的紅包,也被他婉言謝絕。“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職,患者康復就是最好的回報。”
![]()
傳承之光:打造有技術硬度、有人文溫度的團隊
作為科主任,張敏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十分重視年輕醫生的培養。他定期組織科室業務學習,將嚴謹的作風、精湛的技術和仁愛之心傳遞給團隊的每一位成員。他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技術硬度、又有人文溫度的醫療團隊。在他看來,醫學的未來在于微創化和精準化,他將繼續深入研究并推廣神經內鏡、顯微鏡等微創技術,讓患者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
![]()
從醫二十年,張敏始終初心不改。他用一把手術刀,在方寸之間演繹著生命的奇跡;用一顆仁愛心,在醫患之間架起信任的橋梁。他不僅是技術精湛的外科專家,更是值得托付的生命守護者。
來源:指尖新聞
作者:莫艷妮
編輯:邱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