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的本質從未止步于視覺再現,而是通過不斷提問和激發思考,在社會、文化與科技的交匯處產生共鳴。這種共鳴不僅是藝術的使命,更是其生生不息的核心動力。在不斷變化的全球文化格局中,由意大利當代藝術協會 Zerynthia (O.d.V)推出的多媒體藝術雜志 On/Off 現正式發布中文版。這一舉措不僅加強了 Zerynthia 的全球傳播戰略,同時也為中國及亞洲藝術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交流與研究平臺。
1.Zerynthia:當代藝術的蛻變與傳播者
對于 Zerynthia 協會創始人 馬里奧·皮耶羅尼(Mario Pieroni) 來說:“Zerynthia 這一名稱來源于一種蝴蝶,它象征著蛻變與轉化,這是我們深深認同的意象。這一理念貫穿于協會的所有活動之中,體現于跨學科的對話、持續的演變以及連貫的敘事性。”
![]()
圖1 Zerynthia榮譽主席諾貝爾獎得主麗塔·萊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 Montalcini)與Mario pieroni馬里奧·皮耶羅尼
馬里奧·皮耶羅尼的藝術生涯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意大利的佩斯卡拉(Pescara),他曾與 阿爾維亞尼(Alviani)、法布羅(Fabro)、庫內里斯(Kounellis)、梅爾茨(Merz) 和 皮薩尼(Pisani) 等藝術家密切合作。從最初的“理念世界”(Il Mondo delle Idee)項目到在波旁浴場(Bagno Borbonico)舉辦展覽,再到 1979 年與 多拉·施蒂費爾邁爾(Dora Stiefelmeier) 在羅馬創辦 Pieroni 畫廊,他不斷拓展國際藝術網絡。
![]()
圖2Jannis Kounellis揚尼斯·庫奈利斯個人展覽,2001,由Zerynthia協會主辦
![]()
圖3費利切·萊維尼(Felice Levini),“規劃混沌”2025年,羅馬Mattatoio藝術中心,由Zerynthia 協會主辦。
![]()
圖4 2024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The Preventive Peace | 5月10日 – 貝爾格萊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由 Cittadellarte – 皮斯托萊托基金會(Fondazione Pistoletto)、Zerynthia 協會和意大利駐貝爾格萊德文化機構聯合主辦。
1992 年,Zerynthia 的誕生標志著他對藝術創新與跨學科融合的進一步推動。馬里奧·皮耶羅尼強調:“Zerynthia 是一個志愿組織,致力于推動藝術創新,策劃并支持全球范圍內的當代藝術項目,拓寬藝術體驗的邊界,并探索新的藝術模式。”多年來,Zerynthia 促成了 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君特·福格(Günther F?rg)、弗朗茨·韋斯特(Franz West)、卡拉·阿卡爾迪(Carla Accardi)、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吉米·達勒姆(Jimmie Durham)、法布里斯·伊貝爾(Fabrice Hyber) 和 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等藝術家的重要項目,同時也策劃了諸多學術性展覽與活動,如 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爾吉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和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 主導的“鳥類”(Uccelli-Birds)項目,以及與 切薩雷·皮耶特羅尤斯蒂(Cesare Pietroiusti) 共同推動的“Oreste”藝術項目。此外,Zerynthia 還出版目錄和書籍,并與藝術家合作制作限量版藝術作品。
![]()
圖5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多媒體裝置《Spirit Cooking》裝置,(1997),Zerynthia當代藝術協會主辦。
![]()
圖6 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與馬里奧·梅爾茨(Mario Merz)雙人展(1997),由Zerynthia主辦。
![]()
圖7 君特·福格(Günther F?rg)個人展,2001年羅馬水晶宮,Zerynthia協會主辦。
![]()
圖8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為Zerynthia當代藝術協會舉辦的展覽“格哈特?里希特:山”特別繪制的限量藝術品。
![]()
圖9 卡拉·卡拉(Carla Calla)—— 卡拉·阿卡爾迪(Carla Accardi)的《迷宮》,多里亞·潘菲利宮,Zerynthia協會主辦。
![]()
圖10 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審判之號》(LE TROMBE DEL GIUDIZIO),2019年威尼斯,Zerynthia協會主辦。
2.RAM radioartemobile:聲音藝術的實驗場
2001 年,皮耶羅尼又創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基地,以實驗、討論、邊界藝術實踐的定義和深化為目標。這就是 RAM radioartemobile——一個致力于當代聲音研究的平臺,探索聲音與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關系。RAM 位于羅馬孔特·韋爾德街(Via Conte Verde),不僅舉辦展覽和活動,還與諸多知名藝術家合作,如 維托·阿肯齊(Vito Acconci)、詹弗蘭科·巴魯凱洛(Gianfranco Baruchello)、吉米·達勒姆(Jimmy Durham)、揚·法布爾(Jan Fabre)、長谷川英俊(Hidetoshi Nagasawa) 和 奧拉夫·尼古拉(Olaf Nicolai),同時也積極扶持新興藝術人才。這一在意大利獨具特色的藝術實驗,曾于 2013 年在 MACRO 美術館(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合影:皮耶羅尼畫廊、Zerynthia、RAM(1970-2013)”中得到回顧與慶祝。
![]()
圖11 RAM radioartemobile在羅馬Maxxi美術館的聲音展2021
![]()
圖12 Yona Friedman在No Man’s Land 基金會的永久裝置
3.On/Off 雜志的誕生
![]()
圖13 照片中從左至右:阿爾貝托·德爾·杰尼奧教授(Prof. Alberto del Genio)、拉斐洛·巴比耶里(Raffaello Barbieri,哥本哈根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藝術家多納泰拉·斯帕齊亞尼(Donatella Spaziani)和馬里奧·皮耶羅尼(Mario Pieroni)。
數字雜志 On/Off 的創立,是 Zerynthia 藝術精神的進一步延伸。這本在線出版物專注于推廣 Zerynthia,與旗下的子協會RAM radioartemobile 和 No Man’s Land 基金會所倡導的藝術實踐與理念,旨在以倫理與教育的視角,保存并傳播 RAM radioartemobile 的聲音藝術遺產及 MPDS 音頻檔案與視頻藝術。通過融合人工智能技術,On/Off 雜志以現代化的方式推動藝術對話,并拓展藝術知識的邊界。
![]()
圖14 在 RAM radioartemobile 舉辦的展覽 Camere XIX(2013年)—— 圓桌討論,由時任 MAXXI 藝術總監、現任 No Man’s Land 基金會科學委員會成員的侯瀚如(Hou Hanru,照片中)參與。
On/Off 的內容涵蓋多個層面,包括對新興及知名藝術家的深度訪談、播客節目、MPDS 音頻檔案精選,以及專門展示藝術作品和藝術影像的欄目。正如 安娜麗薩·尼卡斯特羅(Annalisa Nicastro)——Zerynthia On/Off 總監——所言:“過去二十年,環境、媒體與藝術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新現實需要更敏銳的感知和新的工具。我們希望充分利用科技的飛速發展,從歷史記憶出發,將時間積累的見證與新的敘事相結合,共同構建未來。”
![]()
圖15馬來西亞藝術家林輝華在由Zerynthia協辦的《BRERA IN CONTEMPORANEO – Bagnoli, Curran, Lim, Pistoletto, Richter》群展
曾共同創辦女性研究期刊 DWF 的 多拉·施蒂費爾邁爾(Dora Stiefelmeier) 強調:“我們的目標是不斷拓展藝術體驗的邊界,探索新的呈現方式。我們希望打造一本富有當代性和創新性的雜志,通過人工智能促進互動與交流。”
On/Off 雜志中文版的推出,是 Zerynthia 在亞洲藝術領域戰略布局的重要一步。這一舉措預示著其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On/Off 期望建立全球性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研究人員網絡,深化跨文化對話,并拓展多語言藝術交流體系。在已有的意大利語與英語版本基礎上,中文版的推出標志著 On/Off 在全球擴展計劃中的重要里程碑,使其能與更廣泛的亞洲藝術受眾建立聯系,并推動當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深入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