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 (文/安路蒙 張琨 張麗娜)在全球應對荒漠化的挑戰中,中國在其北部風沙前線取得一項關鍵進展——一條總長約2276公里的“綠色鎖邊”帶已成功合龍,將曾一度擴張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牢牢鎖住。
這條人工生態屏障不僅有效遏制了沙塵南下東進的通道,也為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沙漠治理提供規模化的“中國范本”。昔日“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正被“人沙和諧”的新圖景取代。
2000多公里沙漠“鎖邊”到底如何完成?當地生態和群眾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還需要做什么?近期,記者踏上這片曾常年受風沙侵擾的土地,探尋中國為四大沙漠戴上“綠圍脖”背后的故事。
從“鎖邊”到“全域”:創造億畝綠色新奇跡
金秋時節,在阿拉善左旗沙漠與公路的交界處,一座嶄新的紀念碑在陽光下靜靜矗立,碑文記錄著一項驚人成就:全盟累計防沙治沙一億畝。
紀念碑附近昔日的連綿沙丘已被片片綠洲取代。梭梭、花棒、沙拐棗等植物在微風中搖曳,形成一道延伸至天際的綠色屏障。
這里是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最西部,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在這片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土地上,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沙漠總面積達9.47萬平方公里。
治沙始于微小的點。20世紀80年代起,第一代治沙人扛起鐵鍬挺進沙漠,開啟漫漫治沙之路。老一輩治沙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沙漠邊緣扎下第一批草方格,種下第一片梭梭林。
點的延伸形成線。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和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兩條總長460公里、寬3公里至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林草帶如一道墨綠色長城,向遠處迤邐而去,在黃沙與綠洲之間筑起一道清晰的界限,形成“綠帶鎖黃龍”的壯觀景象。
今年7月,阿拉善盟境內已經完成三大沙漠林草鎖邊帶建設約1856公里,實現三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全面合龍。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曉東表示:“鎖邊合龍有效阻截了三大沙漠外緣流沙的擴散蔓延,標志著阿拉善盟在防治荒漠化、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威脅、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點線相連,終形成面。今年10月10日,一項振奮人心的數據標志著阿拉善盟生態治理進入新紀元——全盟防沙治沙治理任務累計突破一億畝。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激動地說:“這不僅是量的跨越,更是質的飛躍,是阿拉善人交給歷史和人民的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
王曉東表示,防沙治沙達億畝不僅守護了黃河與河西走廊的“生命線”,顯著減少入黃泥沙,保障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和用水安全,更為華北和京津冀構筑了一道“防沙墻”,極大削弱沙塵暴的強度和頻率,直接改善西北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空氣質量。
大漠中的綠色版圖還將持續擴大。據介紹,目前阿拉善盟正在實施的2025年至2028年阿拉善左旗蒙寧聯防聯治烏蘭布和沙漠鎖邊項目、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雅布賴山南麓風沙帶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額濟納旗南部-巴丹吉林沙漠西緣防沙治沙項目等“三北”工程六期項目共11個,總投資37.11億元。
在治沙紀念碑上,沒有單獨刻下任何一個名字,但上面鐫刻著每一個為這片綠色付出過的治沙人。紀念碑身后,曾經威脅河西走廊、華北乃至中國生態安全的三大沙漠,已被一條不斷延展的北疆綠色長城緊緊鎖住。
從“苦戰”到“智取”:開啟科技治沙新氣象
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長達420公里的鎖邊林中,一棵沙棗樹近乎橫臥在沙地上,虬枝盤曲,部分枝條仍能長出綠葉,無聲訴說著治沙往事。
“這棵樹有70多年了,比我歲數還大。”站在這棵樹前,鄂爾多斯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站長賈文義有些動容。他告訴記者,什拉召治沙站成立于1952年,自己的爺爺、父親一輩子都在治沙,到他已是第三代治沙人。
當年治沙條件異常艱苦。曾在什拉召治沙站工作的第一代治沙人趙德功老人回憶,當時缺少沙棗樹苗,只能把找到的沙棗種子泡在盛水的臉盆里,放半個月發芽后,再小心地種到沙漠背風處。
“樹苗靠牲畜拉,樹坑用鐵鍬挖,沙漠里沒有路,走進去都得一兩個鐘頭,每天從早干到晚,也只能種幾十棵。”趙德功說,種下去的樹,很容易被風沙埋住或被牲畜吃掉,治沙人就在附近搭個窩棚時刻蹲守,白天造林、半夜護林是常態。正是靠著這樣最原始的治沙方法,老一輩治沙人種活了一棵又一棵樹。
現如今,靠“人力苦戰”的治沙方式已成過去,科技治沙開啟治沙新氣象:智能植樹機器人,每臺每天可植樹約80畝,是人工作業的數十倍,成本僅為人工的30%左右;沙障鋪設灌木扦插一體機,實現可降解的植物纖維沙障鋪設和沙柳扦插同時進行,大大降低治沙成本、提高作業效率;飛播無人機,種植效率較人工種植提高100倍,較普通機械種植提高10倍……
摒棄蠻干、遵循自然的科學治沙理念已深入人心。過去條件有限,有什么樹種就栽什么,現在則是以水定綠、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理念普及、智能機械使用、科學模式推廣,使防沙治沙進入數量和質量雙重“倍數”增長模式。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的項目專家在考察內蒙古治沙項目后表示,中國在防沙治沙中應用的實用技術,如草方格,雖然簡單但很有效,且易于被當地社區掌握和推廣,這對于技術能力和資金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飛播造林技術模式,是阿拉善盟在三大沙漠極度干旱地區探索的一大技術突破。
站在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阿日善4.5萬畝飛播造林區,滿眼都是植物,梭梭樹、沙拐棗、白沙蒿等植被參差交錯、疏落有致,將流動沙丘牢牢鎖住,不遠處就是烏蘭布和沙漠和賀蘭山。這片廣袤的沙漠鎖邊帶,正是飛播而成。
飛播造林作為一種高效且低治理成本的防沙治沙措施,在沙化土地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982年,阿拉善盟林業部門在騰格里沙漠東緣頭道沙子開始飛播造林治沙實驗,并在實戰中逐步總結出一整套簡要概括為“適地、適種、適時、適量、封禁”的適合極度干旱地區的飛播造林技術模式,打破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屬于飛播造林“禁區”的“魔咒”,為其他同等氣候條件下的沙漠治理提供示范。
光伏治沙則是大規模防沙治沙工程的又一創舉。在前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的路上,窗外的光伏“藍海”始終如影隨形,綿延不絕地鋪展在沙海之上。
2024年底,庫布其沙漠的這幅圖景曾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拍攝下來并公布,引發國際國內廣泛贊譽。在衛星圖像中,2017年這里還是荒涼的沙漠,在短短幾年內便“種”滿光伏板,廣袤沙海變身大規模新能源基地。
這只是庫布其沙漠“光伏長城”的一部分。從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到達拉特旗再到準格爾旗,一條綿延400公里、平均寬約5公里的“光伏長城”治沙帶正在拔地而起,將黃河與庫布其沙漠隔絕開來。這項世界級的工程,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可完成光伏治沙300萬畝,帶動完成生態措施治沙900萬畝。
不止在庫布其沙漠,在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大片光伏板正在沙漠中不斷創下人類工程奇跡。
在前不久剛舉辦的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期間,多國駐華使節及聯合國相關組織代表實地考察庫布其沙漠等地的荒漠化防治成果,高度評價中國治沙成就。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荒漠化治理技術經驗已推廣至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蒙古國,中國專家參與“十億棵樹計劃”,推廣草方格治沙技術和耐旱植物種植技術,助力蒙古國提升治沙能力。在沙特阿拉伯,中國光伏治沙模式成功落地,既有效緩解當地荒漠化問題,也為其能源轉型提供新思路。
“中國的治沙經驗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所以能在不同國家落地。”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伊麗莎白·穆雷瑪評價道。
從“綠起來”到“富起來”:走出綠富同興新路徑
在阿拉善盟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宗別立鎮(茫來)項目示范區,村民王剛拿著鐵鏟在林中細細搜尋。在一株梭梭根部,周圍的沙土微微隆起,裂開幾道細紋,中間探出一點尖頂。王剛沿著沙下植物的輪廓,小心翼翼地挖下去,不多時一根粗壯肥碩的肉蓯蓉就完整顯露出來。
“這東西可是寶貝。”王剛說。肉蓯蓉是一種能夠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今年雨水好,肉蓯蓉的品質也相比之前有了提升。”他驕傲地告訴記者,“前不久有外地藥廠來我這里挖了幾根回去做實驗,幾天后打電話過來,直夸這里的肉蓯蓉無污染、品質好。”
劉宏義介紹,阿拉善左旗著力建設“百萬畝”梭梭蓯蓉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宗別立鎮、巴彥諾日公蘇木、巴彥浩特鎮、吉蘭泰鎮四個基地,總面積192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66.78萬畝,帶動全旗11個蘇木鎮種植梭梭林303.6萬畝,構建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鄂爾多斯杭錦旗,約15萬畝光伏板鋪陳在庫布其沙漠之上,其中約1000畝板下整齊種植著板藍根。正值收獲季節,幾臺收割機沿著筆直的壟溝平穩推進,鋸齒狀的切割臺貼地前行,板藍根植株被卷揚器吞入腹中。
億利治沙光伏電站站長李飛介紹,深入沙層的樁基成為天然固沙樁,光伏板將陽光阻擋在板上,讓板間鋪設的沙障更好鎖住水分,形成適宜植物生長的板下空間。“目前的1000畝只是用作實驗,約7萬畝的板下空間都可以用于種植,未來會逐漸推廣。”
李飛告訴記者,這里還養殖著約300只羊和約600只野雞,目前野雞已出欄。“我們遵循的是‘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沙漠專屬模式,在光伏治沙的基礎上,為農牧民帶來實打實的收益。”
數十年探索,讓中國治沙人悟出一個道理:可持續的治沙,必須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新路。中國將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扶貧脫貧相結合,通過發展沙生植物種植、生態旅游、光伏發電、特色養殖等沙產業,讓農牧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從而激發內生動力,使治沙從“要我治”變為“我要治”。
沙區經濟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壯大。阿拉善右旗依托肉蓯蓉、鎖陽等資源,先后培育登記注冊生態沙產業企業三家,成立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八家,沙產業從業人數達到3200余人,形成“企業+基地+合作社+科研+農牧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通過推行“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模式,鄂爾多斯農牧民廣泛參與生態治理、光伏板清洗、后期管護等工作,帶動沙區38萬農牧民就近就業。2024年,全市林草產業總產值達75億元,已建成碳匯林285萬畝。
王曉東表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正在沙漠地區統籌推進,一方面以生態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以產業化實現生態價值,成功走出一條美麗與發展共贏的高質量新路徑。
沙塵暴少了,入黃泥沙少了,綠色多了,收入多了……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中國防沙治沙模式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伊麗莎白·穆雷瑪說:“內蒙古自治區乃至整個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將退化土地轉變為蓬勃發展的綠色經濟的生動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