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5日電(記者楊林)晚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生機盎然,撫摸著一棵棵親手種下的梭梭苗,新疆岳普湖縣鐵熱木鎮瑪什英恩孜村村民阿卜杜薩拉木·塔力普的眼里滿含期待。
![]()
阿卜杜薩拉木·塔力普在檢查梭梭林的滴灌。新華社記者 楊林 攝
阿卜杜薩拉木·塔力普所在的岳普湖縣達瓦昆片區防沙治沙造林點,是該縣采用“互助隊治沙”方式開展生物治沙的片區之一。
岳普湖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吐魯洪·買買提介紹,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一線地區,全縣組建198個互助隊承包治沙地塊,參與農戶達964戶。其中,達瓦昆片區5.8萬畝生物治沙林與0.1萬畝工程固沙帶目前已連成284米寬、104千米長的生態綠帶,林下除接種大蕓,還將套種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不僅為當地農田牢牢扎下綠色屏障,還為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空間。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草局獲悉,隨著2024年11月全長3046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合龍”,塔克拉瑪干治沙從“鎖邊”邁向“擴邊”階段,今年計劃全年完成沙漠邊緣阻擊戰治理面積844萬畝,目前各地多措并舉持續強化鞏固提升防沙治沙效果。
“以前看著這片沙漠,只覺得環境惡劣,風沙大,從沒想過它能帶來收入。”阿卜杜薩拉木·塔力普告訴記者,今年他和村里其他四戶人家結成互助隊,“零成本”共同承包了210畝沙地,目前他承包的30畝梭梭已全部接種大蕓,預計明年秋天畝產達200公斤、增收達3萬元以上。
近日在塔克拉瑪干治沙一線多地采訪時記者看到,從大力發展沙生經濟作物、沙漠旅游等產業,到試種防沙治沙適生中藥材品種等手段廣泛應用,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提升防沙治沙綜合治理質效,“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正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譜寫生態良好、產業興旺、百姓富裕新圖景。
在距于田縣城35公里的萬花園沙產業實驗基地,空氣中飄散著陣陣中草藥的清香。這片沙漠邊緣的土地上如今種植了上千畝中藥材。淡紫色的黃芩、翠綠的薄荷,在陽光下泛著光。
![]()
這是于田縣萬花園沙產業實驗基地種植的薄荷。新華社發
于田縣委常委阿克力·阿不都艾尼表示,于田縣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沙產業試驗田,試種板藍根、甘草、黃芩等中藥材及玫瑰、開心果等經濟作物,不少中草藥很受市場歡迎。
“明年我們將推廣七種中藥材,與企業合作,采用訂單種植模式,讓適合沙生環境的藥材實現規模化生產。”他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