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的交界處,甘肅民勤縣頑強屹立,這片綠洲三面被黃沙包圍,一度被預言即將被沙漠吞沒,但二十多年過去,民勤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
民勤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八百年前,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時期就已有人類在此定居,發源于祁連山的石羊河滋養著這片沙漠中的綠洲,成為當地的生命線,上世紀中葉,隨著人口增加和農業開發,用水量急劇上升,導致上游來水減少,下游的青土湖完全干涸,為解決用水問題,人們不斷加深水井,從30米一直打到300米,地下水資源瀕臨枯竭。
![]()
這里的自然環境極為嚴酷,年降水量僅12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以上,為種植經濟作物黑瓜籽而進行的大規模開荒,更加速了土地荒漠化進程,沙丘不斷向前推進,沙塵暴最嚴重時一年可達上百天,迫使3.7萬居民背井離鄉,2000年前后,有國際媒體甚至悲觀地預測民勤已無法挽救。
后來國家開始系統性治理,組織專家團隊著手調水,通過景電工程、西營水庫等水利設施進行跨區域補水,石羊河的來水量從最低時的0.61億立方米開始逐步回升,同時當地嚴格限制地下水開采,最大限度降低生態用水消耗。
![]()
植樹造林成為治沙的關鍵舉措,沿著沙漠邊緣,建起了長達三百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更令人振奮的是,普通民眾通過支付寶螞蟻森林等平臺參與到這場綠色行動中,網友們在線種植的梭梭、沙柳等沙生植物,最終在民勤的沙丘上扎根生長。
![]()
經過十多年努力,民勤的森林覆蓋率從最低時的3%提升到18%,沙化土地面積首次實現負增長。
如今驅車行駛在民勤周邊,可以看到曾經的流動沙丘被草方格固定,成片的梭梭林在風中搖曳,這些看似簡單的治沙措施,正在一點點改變著這里的生態環境。
![]()
盡管取得顯著成效,民勤的水資源危機尚未完全解除,部分農田仍在沿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節水技術普及率有待提高,水利基礎設施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推廣滴灌技術、增強節水意識、完善水網建設,仍是民勤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民勤的轉變告訴我們,人類與沙漠可以找到共存的平衡點,但這需要建立在尊重自然規律和科學治理的基礎上,這片綠洲的存續,凝聚著無數治沙人的心血,也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持續關注和參與。
![]()
刷到民勤縣的故事真的太有感觸了,很多網友在評論區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老家就在河西走廊,小時候就聽老人講風沙吞田的故事,現在每次回去,真的能看到路上的防護林越來越密,螞蟻森林的梭梭林一片接一片,特別感動!”
“說真的,節水技術和意識太重要了!光靠調水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多推廣滴灌農業,培訓農民科學用水,水在民勤,比油還珍貴。”
“沒想到我在支付寶里早起偷能量種樹,真的幫到了民勤!這種‘云植樹’模式讓普通人也能參與治沙,很有意義。”
“當年被預言要消失的地方,硬是被中國人一寸一寸救回來了,不容易,但這只是階段性的勝利,水資源問題不徹底解決,綠洲可能再次受威脅。”
“每次看到那種大水漫灌的新聞就著急,技術都有了,觀念也得跟上啊!政府得多下鄉做培訓,光種樹不夠,關鍵還得會用水。”
民勤的故事,是一個關于生存、堅持和全民行動的真實縮影,它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無數人用行動換來的綠洲奇跡,而未來的故事怎么寫,也許仍取決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和行動。
你是否也曾到過沙漠邊緣的城市?在如此特殊的環境中,你認為人類該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的見解。
信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