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著名生物學家福岡伸一認為,所有生命不斷在分解與合成,處于周而復始的“動態平衡”當中。日本的熊害,也許正是原有平衡被打破后的震動。氣候的異常、鄉村的空心化、城市的擴張,讓熊與人被迫重新劃定彼此的領地。
對人類而言,真正的課題也許不是如何驅趕熊,而是如何在這片被打擾的土地上,重新適應自然的新秩序,找到山林與城市之間共存的平衡。
在日本旅行,不少人都見過紅色的“熊出沒注意”標志。過去它像風景的一部分,如今卻讓人心頭一緊。這抹亮眼的紅色,意味著也許就在一個多小時前,這里真的有熊路過。
今年秋天,日本全國“熊出沒”事件暴增。野生熊只闖進便利店、跑上機場跑道、爬入民宅不肯離開。截至10月底,今年已有12人死于熊襲,170多人受傷,創下自2006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游人熟悉的京都、札幌、白川鄉、輕井澤,甚至東京近郊,都有人目擊野熊。警方、獵人、地方官員疲于奔命,有地方政府甚至考慮請求自衛隊支援。在中國社交平臺上,有網友發帖:“訂了北海道溫泉酒店,現在有點慌。”
![]()
冬季正是北海道民宿大量接客的時候。(圖/視覺中國)
為什么今年熊的存在感格外強烈?誰給它們這么大的膽,跑到人多聚集的地方?想要去日本看楓葉、泡溫泉的朋友,還能安心出行嗎?
逛景區遇到熊,慌了
10月25日和26日,京都警方連續接到至少5起“熊出沒”的民眾報告。其中一個地點離熱門的嵐山竹林小路,僅有15分鐘的步行距離。警方呼吁游客提高警惕。野熊,不知何時會現身。
10月初,世界文化遺產白川鄉合掌造村落,發生了罕見的熊襲擊事件。“整個事件可能就一分鐘。”目擊者小小向新周刊九行記者憶述當時情景。
![]()
群山環繞著傳統的合掌造村落。(圖/視覺中國)
10月5日早上8點左右,小小抵達岐阜縣白川村,當時店鋪尚未開門。當她沉浸于山間的靜謐時,公交站附近的樹叢竄出一個黑影,撲向一名西班牙游客,對方右臂被抓傷。小小這才意識到,自己離一只野生熊,僅20米左右。
“誰想到在景區會遇到熊,都還沒有進到山里。”小小說道。不到一小時,通往山間展望臺的步道被臨時封閉,路口掛上“熊出沒”警示牌。到10點左右,一車車游客陸續抵達,村子重新熱鬧起來,只是稻田邊比平日多了幾位警察和獵人。
白川鄉官方統計,自今年春季以來已接獲近百宗熊目擊通報,是往年同期的三倍。為安全起見,當地取消了一連四天的紅葉點燈活動。那是攝影愛好者期待的夢幻秋景。
![]()
10月26日,日本岐阜縣白川村,豎著一塊熊出沒警示牌。(圖/視覺中國)
比起中部的白川鄉,日本東北部的情況更嚴重。巖手縣半個月內發生了3起致命熊襲事件。一名露天溫泉員工在清掃戶外設施時,被熊拖至山邊后喪命。
十月本是賞楓旺季,如今當地的旅館生意受到重創。即使離事發溫泉有20多分鐘的山路車程,夏油高原溫泉鄉的旅館住宿訂單仍被大量取消,單日客流量銳減九成。
巖手縣西側的秋田縣,可謂“熊災”最重之地。截至10月底,當地已有52人受傷,兩人死亡。一只熊傷人后入民宅內,整整待了24小時。警方和獵人用米糠和蜂蜜引誘,也沒成功將其捕獲。秋田縣地方官員直言,隨著熊襲擊事件暴增,地方政府已到極限,呼吁出動自衛隊支援。
![]()
10月20日,秋田縣JR湯澤站附近,一只熊連傷4人后逃入一處民宅,被警察包圍。(圖/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北海道有熊。但今年,札幌這樣的大城市邊緣出現了熊的蹤跡。僅是10月,市政府接獲熊出沒報告超過120件,是往年的五倍。有人在公園遛狗被熊抓傷,有熊闖入住宅區采核桃,警方不得不“緊急射殺”。
跟本州島常見的亞洲熊不同,北海道住著的棕熊體型更大,攻擊力更強。棕熊最大的個頭可超過400公斤,奔跑時速可達60公里。一旦發動攻擊,人類難以靠雙腳逃脫。
盡管如此,在札幌旅居兩年的Alex告訴新周刊九行記者,他不太擔心,因為“出沒的地方多在西區、南區,離市中心十多公里,那邊人少,不是商業區或旅游區”。另一位年初剛搬過去的余女士則保持警覺,她說:“我家附近一個大公園發現過熊腳印,現在我再也不敢帶孩子過去。”
比起秋季賞楓地圖,目前日本最火的應該是“熊出沒地圖”。有人戲稱:“除了熊本縣沒熊,日本哪里都有熊。” 這句話并非夸張。
![]()
日本媒體制作的熊出沒地圖。(圖/朝日新聞)
跑進城里的熊,也是被逼的
專家分析,熊進城的直接原因是——餓。
入秋后,熊要靠大量進食橡實,積蓄脂肪準備冬眠。那只襲擊溫泉清潔工的野熊被擊斃后,專家發現熊身的脂肪很少,壓根不像準備好過冬的樣子。
跟動畫片里的龍貓一樣,熊秋季最愛的口糧是高熱量的橡子類食物。橡子是山毛櫸科樹木果實的總稱,包括村莊附近的枹櫟、麻櫟、栗樹,以及高山上的山毛櫸和水楢。
![]()
龍貓把橡子送給姊妹倆。(圖/《龍貓》)
今年秋天,熊的“糧倉”空了。受氣候變暖的影響,日本今年夏季出現極端高溫和干旱。東北的山毛櫸、中部地區的水櫟和水楢,這些口糧樹都結不出像樣的果實,普遍歉收。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下屬的森林綜合研究所的調查,橡子是豐收還是歉收,與黑熊出沒的頻繁程度有關。當山里的橡實歉收,地位較高的大型熊會從深山出來,下到靠近人類聚居區的淺山覓食,而原本在淺山帶娃的母熊就會被逼入人多嘈雜的市區覓食。
熊天生緊張多疑。在人類的街區里,沒有茂密樹木的遮掩,更容易激動。與人類相遇的瞬間,不知人世兇險的熊崽和神經緊繃的母熊都有可能猛然發起攻擊。
![]()
北海道知床半島上的棕熊一家。(圖/視覺中國)
除了氣候變化逼著熊“通勤”,日本的人口結構也在“助推”熊出沒。幾十年來,年輕人離開鄉村,老人也陸續去世。像秋田、巖手、青森這些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縣,恰恰成為熊最活躍的地區。
過去,為了燒炭,人們會定期砍伐村邊的枹櫟、麻櫟等樹木。如今,人都搬走了,村落附近的雜樹林由于無人管理,迅速生長。柿子、栗子和蘋果等果實掛在枝頭,無人去摘。深山里的橡子歉收,村莊附近的果實卻正當時。
曾經村莊里的田野、果園是熊和城市之間的“緩沖地帶”。現在農地荒廢,“緩沖帶”失守,熊進人退,甚至去向大都市。
這些“新生代熊”沒那么怕人類。它們明目張膽地爬到柿子樹上吃水果,闖入住宅掠食佛龕前的供品,還會走自動門進出超市、寫字樓。據統計,今年4月至10月22日,有114宗熊襲擊事件發生在街道、農地旁等住宅集中的區域,占整體比例的66%。
![]()
幾只貍貓努力模仿人類。(圖/《百變貍貓》)
就像宮崎駿的動畫里,貍貓訓練幻術混進人類世界。如今熊也學習著在山野、村莊和城市之間干飯。
獵人老了,熊正年輕
據推測,日本黑熊估計已超4萬只,北海道棕熊約1萬只,熊的活動范圍覆蓋全國面積的六成。熊越來越多,人卻越來越少,這讓“防熊大作戰”變得棘手。
過去40年來,日本人對熊的態度,仿似鐘擺般劇烈搖擺。20世紀80年代,由于過度獵捕,日本黑熊的數量銳減。其中,熊本縣所在的九州島早已見不到野生熊了。從90年代起,日本把熊從“害獸”改為“受保護動物”,種群數量才谷底反彈。
千禧年后,野生熊出沒村莊、襲擊人類的事件開始增加,日本部分地區允許有限度地獵熊。東京街頭有店鋪合法售賣打獵來的熊掌料理,北海道貨架上有罐裝熊肉,秋田路邊的自動售賣機甚至也有賣包裝的熊肉。
![]()
北海道產的熊肉罐頭。(圖/小紅書截圖)
近年為應對“熊害”,日本將熊列入“需種群管理”物種。今年又增加“緊急持槍狩獵制度”,在居民區發現熊時,地方政府可放寬獵槍使用限制。
熊茁壯成長,獵人卻在老去。1970年,日本擁有持槍執照的人士近50萬,如今只剩不到10萬,其中六成擁有狩獵能力的持照者在60歲以上。
對于年輕人來說,獵熊是高風險、低收入的夕陽工作。即使冒著隨時被熊毀容乃至喪命的風險,獵人到手的收入甚至還不如到便利店里兼職一天。
在2024年,北海道一位參與政府捕熊行動的獵人,每日僅有8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93元)的基本薪酬。個別地區會有補貼,但也不多。2023年秋田縣政府向捕熊獵人提供補貼,每殺死一頭熊可領取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230元)。
![]()
北海道獵人集體圍捕襲擊人的熊。(圖/視覺中國)
就算冒險出動,事后還可能被指責。今年7月北海道一名送報員被棕熊咬死。涉事熊被擊斃后,當局接到200多通投訴電話,反對“殺熊”。
更糟糕的是,獵人可能會吃上官司。日本曾有獵手協助政府獵殺棕熊的行動,反手被檢方以“子彈射擊方向有建筑物”為由起訴。獵人夾在輿論與風險之間,左右為難。
于是,日本開始嘗試新的防熊方式:輕井澤安排警犬巡邏,富山縣用AI監測熊蹤,北海道放置能發出六十種怪聲的“機器人狼”,白川鄉則清除容易吸引熊的柿子果實。
這些手段五花八門,卻也說明了現實的無奈。
人與熊的關系,有待更新
到了11月,熊會順應自然的召喚,陸續冬眠。飄雪落下,熊回山里,人在城內,日本的“熊害危機”應該會暫停一陣。
但人熊關系的緊張,未必會因此消失。從熊出沒的地點和頻繁程度,有森林生態學家說,日本的熊出沒“已進入新階段”。
其實,大部分觀光區仍是安全的。札幌、函館、京都、奈良等城市的市中心,幾乎不可能遇到熊。只是,“熊出沒”提醒我們的,也許是更大的問題:人類與自然的距離亟須重新被丈量。
![]()
北海道巖尾別河沿岸安裝了棕熊警示牌。(圖/視覺中國)
日本著名生物學家福岡伸一認為,所有生命不斷在分解與合成,處于周而復始的“動態平衡”當中。小到人體細胞的更新,大到森林的更新,世界的穩定,其實來自無休止的流動。
日本的熊害,也許正是原有平衡被打破后的震動。氣候的異常、鄉村的空心化、城市的擴張,讓熊與人被迫重新劃定彼此的領地。
對人類而言,真正的課題也許不是如何驅趕熊,而是如何在這片被打擾的土地上,重新適應自然的新秩序,找到山林與城市之間共存的平衡。
題圖 | IC Photo
運營 | 鄧官靖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