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標叔。
2025年下半年,荷蘭政府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強奪中企資產,本想借此拿捏芯片產業鏈,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沒占到半點便宜,反而讓自己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
![]()
而中國憑借扎實的產業底氣和精準反制,不僅守住了自身合法權益,更讓人民幣結算在歐洲市場實現突破性進展,成為這場博弈中最意外也最堅實的贏家。
接下來就讓標叔帶大家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吧!
![]()
![]()
2020年,中國聞泰科技花19億歐元買下了荷蘭安世半導體的全部股權。
彼時的安世半導體經營慘淡,已經陷入發展困境,而被中方接管后,憑借全新的運營體系和豐富的市場資源,企業不僅成功扭虧為盈,到2024年10月更是實現了零負債的亮眼成績,成為跨境并購的雙贏典范。
![]()
誰也沒料到,五年后的2025年9月,荷蘭政府突然撕毀商業契約,以“涉嫌技術竊取”這一莫須有的罪名,援引美國所謂的“50%穿透性規則”,強行接管了安世半導體在荷蘭的總部。
荷蘭政府借著這一規則,罷免了中方委派的CEO,換上自己指定的臨時管理者,還凍結企業資產、強制切割業務,甚至罷免了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的核心高管,一系列操作完全無視基本的商業規則和法律準則。
![]()
當時荷蘭媒體一片歡呼,以為搶到了半導體產業的“金鑰匙”,覺得這樣就能掌控高端芯片技術,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得先機。
但高科技產業的核心從來不是辦公地址和文件資料,而是實際的生產能力。
![]()
安世半導體最值錢的資產,是承擔了全球70%封裝測試業務的東莞工廠,這家工廠每年能產出500億顆芯片,從車燈控制到方向盤模塊,這些車規級功率芯片是汽車產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器件。
荷蘭搶到手的,不過是一個空殼總部和一堆合同文件,真正的生產命脈始終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
![]()
更讓荷蘭始料未及的是,自己還被“大哥”美國擺了一道。
就在荷蘭硬著頭皮扛起“反華大旗”時,2025年10月中美在吉隆坡舉行經貿談判后,美國突然宣布暫停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暫定時間為一年。
![]()
原來美國自家企業早已扛不住制裁帶來的損失,甲骨文因合規審核延遲丟了數億美元訂單,埃克森美孚的巨額天然氣長協也險些黃掉,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才突然松綁。
這一決定讓荷蘭徹底淪為孤家寡人,成了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
騎虎難下的荷蘭并沒有及時止損,反而在2025年10月26日做出了更激進的舉動。
![]()
由臨時CEO簽署文件,宣布暫停向中國東莞工廠供應晶圓,理由是“當地管理層未履行付款義務”。
東莞工廠的晶圓七成左右來自荷蘭,荷蘭此舉看似是掐住了中方的“咽喉”,實則是黔驢技窮的表現。
![]()
11月2日,安世中國發布公告,用事實戳穿了荷蘭的謊言。
公告明確指出,“付款違約”的說法純屬無中生有、惡意抹黑,恰恰是荷蘭安世總部還拖欠著東莞工廠高達10億元人民幣的貨款。”
![]()
更讓荷蘭尷尬的是,公告透露,由于荷蘭方面早已開始逐步減少晶圓供應,東莞工廠已有三分之一的設備被迫閑置,工人工時也大幅削減,所謂“付款問題”不過是荷蘭掩蓋自身困境的借口。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更是直接警告,如果安世半導體芯片供應中斷的問題不能立即解決,歐洲汽車制造業可能會受到嚴重干擾。
![]()
![]()
2025年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導體中國子公司及所有分包商,向荷蘭接管的主體出口特定元器件和成品。
這一招釜底抽薪,沒有中國生產線的供貨,荷蘭根本無法履行與全球客戶的合同,巨額違約金是他們難以承受的重擔。
![]()
荷蘭本想讓中國工廠陷入“無米下鍋”的困境,卻沒想到中方早已做好了充分準備。
安世中國在公告中明確告知全球客戶,公司已建立充足的成品與在制品庫存,完全有能力保障現有訂單穩定交付至2025年底,甚至更長時間。
對于認證周期長達數月乃至一年的車規級芯片市場而言,這無疑給全球車企吃了一顆定心丸。
![]()
同時,中方還啟動了供應鏈備用方案,加快推進國產晶圓的替代進程。
雖然短期之內國產晶圓還無法完全填補缺口,但近年來國內在晶圓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受益于相關產業政策支持,國產晶圓的市場占比已從2022年的15%提升到三成多。
![]()
滬硅產業、中芯國際等企業在關鍵環節實現技術突破,部分產品已通過車規級認證,具備了一定的替代能力。
中國的底氣,來自于在全球芯片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
![]()
中國成熟的封裝測試產業占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其規模、技術和成本優勢,在短期內根本找不到替代者。
安世半導體的客戶涵蓋了大眾、寶馬、奔馳等幾乎所有歐洲主流車企,這些車企對安世芯片的依賴度極高,一旦斷供,生產線將面臨癱瘓風險。
![]()
荷蘭的斷供消息傳出后,部分車用芯片價格飆升至原來的10倍,歐洲車企紛紛啟動恐慌性囤貨,日本本田的海外工廠被迫停產,巴西的汽車工廠陷入斷供危機,連遠隔重洋的美國車企也憂心忡忡,稱現有庫存最多只能維持三周。
汽車產業是歐洲的經濟支柱,一旦生產線大面積停擺,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失業問題將是災難性的。
![]()
這時候,歐盟和德國率先扛不住了。
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出面表態,稱安世半導體問題“可能產生波及歐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并罕見地表示愿意“積極協助荷中雙方加強溝通”,一改之前默許支持荷蘭的態度。
德國經濟部直接向中方發出請求,盼望安世半導體能夠盡快恢復供應,因為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們已紛紛發出警告,稱正“面臨長期供應挑戰”。
![]()
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歡迎遇到實際困難的企業及時與中方聯系。
這一舉措既向真正有需求的歐洲企業釋放了善意,也明確傳遞出一個信號:中方的反制針對的是荷蘭政府的錯誤行為,而不是要破壞全球供應鏈。
![]()
但對于荷蘭方面,中方的態度十分明確,11月4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明確指出,荷蘭政府的錯誤做法嚴重損害了中企合法權益,造成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動蕩,荷蘭方面應承擔全部責任。
這番表態堪稱最后通牒,意味著荷蘭如果持續拒絕糾正錯誤,將獨自承受所有后果。
![]()
![]()
安世之爭中,最令人意外的收獲,是人民幣國際化在歐洲市場的突破性進展。
安世中國在給全球客戶的公告中,除了承諾穩定供應,還提出了一個關鍵條件:今后所有交易全部改用人民幣結算,沒有人民幣,免談。
用人民幣結算,既是維護自身權益的必要舉措,也是掌握貿易主動權的重要一步。
![]()
這一要求直接引發了歐洲汽車圈的連鎖反應。
寶馬緊急兌換23億元人民幣,生怕慢一步就被擠出優先供貨名單;大眾連夜把原本10億美元的信用證,改成香港離岸人民幣額度,緊急調整財務流程。
這些舉動背后,是跨國企業對結算規則的被動妥協,更是人民幣國際接受度提升的直接體現。
![]()
要知道,在此之前,全球高科技貿易幾乎被美元壟斷,“高科技產品必用美元”是長期以來的固有認知,而這次人民幣成功進入汽車芯片這一核心領域,意味著其國際地位從“大宗商品結算貨幣”向“高科技產品結算貨幣”延伸,實現了質的飛躍。
其次,美元以前靠黃金背書,現在靠石油和軍事,但美國工業早已空心化,缺乏實體支撐;而人民幣以前更多錨定在鞋子、襪子等小商品上,信用基礎相對薄弱。
![]()
如今人民幣能直接兌換高端芯片這種頂尖工業品,相當于有了硬資產背書,就像從“用零錢換白菜”升級到“用硬通貨換黃金”,信用等級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回頭看,荷蘭的一系列操作,堪稱“神助攻”。
它本想通過強搶企業打壓中國,卻沒想到反而幫人民幣打通了歐洲市場的通道。
![]()
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意識到,今后想和中國做半導體生意,手里必須囤點人民幣,否則就可能面臨“有錢買不到貨”的困境。
而這一趨勢,很可能從半導體領域延伸到其他領域。
未來,隨著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持續突破,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必將越來越快,而那些試圖用霸權手段遏制中國發展的國家,終將被時代潮流所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