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張素)醫保基金監管數據量大、專業性強,檢察機關運用大數據模型發現騙保侵害公益的案件線索,督促行政機關依法查處。這是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6日公開發布的一件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輔助公益訴訟辦案典型案例。
實踐中,有醫院經營者、醫師、參保人、藥販相互勾結,利用醫保門診特殊病種(下稱醫保門特)資格,通過在醫保定點醫院、藥店大量開藥予以倒賣或通過“空刷醫保卡”大肆騙保。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督促履行醫保基金監管職責行政公益訴訟案”顯示,2024年,天津市檢一分院應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發現疑似虛假偏癱門特線索217條,疑似騙保組團236組1517人,涉及醫保申報金額1.6億余元(人民幣,下同)。
天津市檢一分院向天津市醫療保障局制發檢察建議后,該局開展打擊欺詐騙保專項行動。截至今年7月底,醫保部門共減少違規上傳醫保費用6.29億余元,追回醫保基金3.15億余元,醫保與公安聯合立案427件,采取強制措施738人。
本批案例中,還有檢察機關針對長期非法傾倒建筑垃圾影響人居環境、食品中非法添加抗生素、特種設備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運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實現從“人力調查”到“數字賦能”的轉變。
例如,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運用衛星遙感、電子圍欄等技術與車輛電子軌跡碰撞篩查可疑車輛,利用登記信息查明違法主體,并以車輛電子軌跡為基礎確定傾倒量占比,進而確定責任份額,精準提出訴訟請求。
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加大對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的推廣力度,規范開展監督模型應用場景體系化建設,讓監督模型釋放更多治理效能,輔助高質效辦好公益訴訟案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