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特恩伯里高爾夫球場的筆墨落下,歐洲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戰略弱勢再度被鮮明刻畫:一面是接受美國加征15%關稅的事實,另一面則是承諾巨額采購美方能源與軍備;與此同時,法德在烏克蘭駐軍問題上的表態南轅北轍,聯盟內部的裂痕已無法掩飾。
2. 有觀察家將今日歐洲比作“晚清帝國”,盡管這一比喻頗具爭議,卻精準揭示了其結構性困局——從馬歇爾計劃時期種下的對美依附基因,到制造業占GDP比重跌至14%以下的產業萎縮現實,再到27國因利益錯位導致的決策癱瘓,多重束縛正將這片大陸拖入被動應對的漩渦。
3. 小李將沿著貿易失衡、“百年屈辱”論爭、內部分歧與產業衰退四條主線,層層剖析歐洲當前困境背后的深層動因,探尋這個曾經主導世界秩序的力量中心為何難以實現戰略突圍。
![]()
4. 高爾夫球場的協定
5. 2025年7月,在蘇格蘭特恩伯里高爾夫球場舉行的一場閉門會談,標志著歐美權力天平的又一次傾斜。美國與歐盟在此敲定一項名為“跨大西洋穩定框架”的貿易安排,內容極不對等:美方對所有進入本土的歐盟商品統一征收15%關稅,而歐方則需在未來三年內擴大對美能源進口規模,并追加數百億級美元的投資項目,同時增加軍事裝備采購額度。
6.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7500億美元能源采購承諾”僅為政治意向文件中的一段表述,并無法律效力。多名歐盟高級官員私下透露,此類條款更多用于安撫美方情緒,“實質履約可能性極低”。
7. 若按此目標推算,歐盟年均能源自美進口須達到約2500億美元,遠超2024年實際水平(700至800億美元),相當于現有規模翻兩番以上。即便考慮液化天然氣設施擴建周期與財政預算約束,這一數字也近乎空中樓閣。
![]()
8. 協議公布后,歐洲各國反應迥異,輿論呈現明顯分裂態勢。法國總理公開譴責該協議為“單邊讓步”,稱其簽署日為“歐洲主權蒙塵之日”。極右翼領導人瑪麗娜·勒龐更直言這是“一場經濟投降、政治背叛與道義潰敗的三重悲劇”,強烈批評布魯塞爾的軟弱姿態。
9. 德國方面則表現出一種習以為常的沉默接受,部分政界人士甚至認為15%稅率已是“可承受代價”,畢竟此前市場普遍預期可能高達30%,這種心態折射出長期處于美國壓力下的適應性麻木。
10. 意大利總理選擇回避爭議核心,以“尚未審閱完整文本”為由拒絕置評,瑞典貿易部長則將其定義為“最不壞選項”,言語間流露出面對強權時的無奈妥協。
![]()
11. 貿易風波未息,安全議題再起波瀾。8月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提及歐洲未來或向烏克蘭派遣部隊,但關鍵細節被廣泛忽略——她明確指出這屬于“沖突結束后建立長期安全架構的一部分”,并不涉及當下直接參戰。
12. 盡管如此,這一言論仍打破歐盟在軍事介入問題上的默契底線。德國國防部長迅速回應,強調任何部署都必須基于全體成員國協商一致的前提,“目前歐盟并無相關授權機制”,暗示此舉缺乏法理基礎。
13. 法國則悄然啟動國內應急醫療系統升級計劃,已下令全國主要醫院于2026年3月前完成戰傷救治準備,以便接收可能來自東線戰場的傷員,這一動作釋放出耐人尋味的戰略信號。
![]()
14. “歐洲版百年屈辱”論
15. 美國媒體《政治報》曾刊發一篇題為《歐洲的百年屈辱可能才剛剛開始》的深度分析文章,將當前歐盟處境類比鴉片戰爭后的清帝國。
16. 作者齊默爾曼指出,19世紀英國憑借工業革命成果與海軍霸權迫使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如今美國正以技術領先、軍事威懾和金融控制手段對歐盟施加類似壓力,而后者因缺乏獨立防務能力與高端產業支撐,只能被動接受條件。
17. 然而他提出的三項應對路徑,在現實中幾乎難以落地。其一“構建報復能力”,看似合理,實則脫離現實。
18. 歐洲對美國的依賴根深蒂固,早在馬歇爾計劃實施階段,這種結構性依附便已成型。經過數十年演變,逐步形成“美國負責消費與資本輸出,歐洲專注制造加工,利潤最終回流華爾街”的閉環模式。
![]()
19. 美國司法系統的“長臂管轄”已成為鉗制歐洲企業的重要工具。法國能源巨頭阿爾斯通被肢解出售、德國風電制造商因所謂“合規瑕疵”遭制裁打壓,皆反映出歐洲在全球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缺失。
20. 即便歐盟曾試圖對谷歌開出反壟斷罰單,但在美國立即威脅加征汽車關稅后,最終選擇退讓,不了了之,足見其所謂“反制能力”不過是紙面構想。
21. 至于“美資掌控法國關鍵行業”的說法,雖然確有不少科技與制造企業受美資影響較深,但諸如“75%計算機產業、67%拖拉機市場由美國人控制”等具體數據并無權威來源支持。客觀來看,歐美之間的產業關聯更多體現在標準主導權與市場準入規則上,而非絕對所有權意義上的壟斷。
![]()
22. 其二“拓展多元化貿易伙伴”,同樣面臨重重障礙。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后,俄羅斯廉價天然氣供應中斷,歐洲被迫轉向高價替代來源。在美國主導的地緣布局下,歐盟與中國、印度及非洲國家的合作空間持續收窄。
23. 更具沖擊力的是,《通脹削減法案》通過高額補貼吸引大量歐洲企業赴美設廠,僅俄亥俄州就吸引了47家德國新能源與汽車零部件公司遷移生產線,嚴重削弱了本土產業鏈完整性。
24. 盡管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瑞士地中海航運公司正嘗試開拓拉美與東南亞航線,但在全球運力飽和與地緣競爭加劇背景下,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進展。
![]()
25. 第三項建議“強化歐盟單一市場”,受限于體制本身的松散性而舉步維艱。歐盟由27個主權國家組成,彼此在歷史認知、經濟發展水平與戰略偏好上差異顯著。
26. 德國希望借統一市場進一步鞏固高端制造業優勢,法國則警惕柏林借此擴大政治影響力,中東歐國家則長期抱怨資源分配不公,三方訴求難以調和。
27. 此前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提出每年投入8000億歐元推動工業復興的宏大計劃,卻因德國等國堅決反對發行聯合債券而擱淺。
28. 一年后歐洲央行評估顯示,在理想情景下,年度資金缺口仍超過1.1萬億歐元,凸顯出整合市場的現實阻力。
![]()
29. 歐洲困局的根源
30. 當前歐洲所面臨的危機,表面上源于美國霸權的壓力傳導,深層次原因則在于內部治理失靈與產業結構空心化的雙重夾擊。兩者相互交織,不斷侵蝕其戰略自主的基礎。
31. 在治理體系層面,歐盟所謂的“多元一體”本質上是妥協機制的產物。成員國之間利益分歧頻繁導致集體行動停滯,重大決策往往陷入冗長博弈。
32. 美國長期運用“分而治之”策略,刻意扶持對法德不滿的中小成員國,擾亂內部協調節奏。
33. 波蘭便是典型例證:雖與法國存在歷史積怨,但在美國投資與安全承諾的支持下,屢次在氣候政策、能源轉型等議題上扮演否決者角色,加劇了聯盟的整體碎片化趨勢。
![]()
34. 產業空心化則是更為嚴峻的根本挑戰。過去存在將“工業占GDP比重”誤讀為“制造業占比”的情況,真實數據顯示:1990年歐盟工業部門貢獻接近30%的GDP,到2024年已降至22.1%。
35. 而作為工業脊梁的制造業,2024年占GDP比例僅為14.02%,相較三十年前大幅縮水。2008年金融危機、新冠疫情沖擊以及傳統重工業衰退的疊加效應,使歐洲經濟結構加速向服務業傾斜。
36. 服務業雖能維持短期增長表象,卻難以承載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升級重任。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骨骼系統”,其衰弱直接削弱了歐洲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
37. 這正如某些社會中年輕人沉迷電子競技卻幻想成為職業選手般脫離實際,歐洲若僅依靠金融、咨詢與旅游等服務業態重奪全球經濟領導地位,顯然缺乏根基支撐。
38. 科技創新能力滯后進一步放大了產業頹勢。在全球市值前十的科技企業榜單中,美國占據八席,中國占據兩席,歐盟企業無一上榜。
39. 歐洲曾在汽車工程、精密機械等領域擁有先發優勢,卻未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數字平臺等新賽道上延續領先地位,反而陷入“發明誕生于歐洲實驗室,產業化發生于硅谷或深圳”的尷尬境地。
![]()
40. 結語
41. 高端領域突破乏力,低端市場又面臨新興經濟體激烈競爭,歐洲正深陷“中等技術陷阱”,既無法與美國比拼創新生態,又難以與中國抗衡成本效率。
42. 基辛格曾言:“做美國的朋友可能是危險的,但做美國的盟友才是致命的。”今日的歐洲正在驗證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安全上仰賴北約保護傘,經濟上嵌套于美元結算體系,政治上被內部矛盾持續消耗。
43. 如果不能擺脫對美依賴的慣性路徑,無法彌合成員國間的深層裂痕,更未能重建堅實的制造業基礎,那么所謂的“百年屈辱”或許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歷史轉折點的真實開端。
44. 曾經依靠堅船利炮塑造全球秩序的日不落時代早已遠去,如今的歐洲正隨著產業根基動搖與政治凝聚力渙散而逐漸褪色。截至目前,仍未出現足以逆轉這一下行軌跡的清晰力量或明確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