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畫到底是什么畫?畫的靈魂又是什么?今天,墨谷美術館就帶大家一起來跟隨王端廷老師的這篇 《情與義的交織——徐善循“心象繪畫”的品格》,一起來深入了解徐善循老師的繪畫作品。
![]()
王端廷,中國藝術評論家、西方美術史學者,自由撰稿人、策展人、獨立藝術批評家。
曾赴法國巴黎第一大學(1997—1998年)、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2002—2003年)留學。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系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歐美同學會美術家協會副會長。
情與意的交織 — 徐善循“心象繪畫”的品格
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是一百多年來幾代中國藝術家的共同使命,不同代際藝術家的群體觀念和不同藝術家的個體選擇構成了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藝術演變史。由于中國傳統藝術現代化的動力來自西方文明的沖擊,甚至現代性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來自西方,因此,中西融合就成了傳統藝術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和實現途徑。從本質上看,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與中西融合是同一事物相輔相成的兩個維度,即傳統藝術的現代化是中西融合的時間維度,中西融合是傳統藝術現代化的空間維度。這兩個維度形成了一個橫縱坐標系,每個藝術家都可以在這個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坐標系也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判定藝術家及其藝術價值的依據。
徐善循1960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此后一直執教于高校達38年之久。像這一代所有接受過學院教育的藝術家一樣,徐善循的繪畫是從寫實起步的,他甚至在大學畢業后不久還參加過全國美展。我國的美術學院建制移植自西方,其教學觀念、方法和內容也來自西方,也就是建立在寫生和寫實基礎上的透視、素描和色彩教學法。這套繪畫教學和創作方法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畫譜基礎上的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技巧訓練法。最重要的是,徐善循趕上了“85新潮美術運動”,那是一個思潮激蕩、觀念巨變的時代。從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到抽象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等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藝術,從達達主義、波普藝術到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各種各樣的觀念主義藝術,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西方20世紀所有藝術樣式一股腦地同時涌入我國藝壇。正如有人所言,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用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現代藝術一百年的歷史。正是在“85新潮美術運動”時期,徐善循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學院派的寫實主義觀念和手法,而熱情投入到現代主義藝術的懷抱。
![]()
![]()
《速寫》系列
雖然毛筆、水墨和宣紙是徐善循最常采用的繪畫工具和材料,線條是他最主要的造型手段,但借助這些看似簡單的藝術媒介和語言,徐善循卻能建造出一個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藝術世界。徐善循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求變的畫家,在進入抽象主義的“心象繪畫”之前,從題材到語言,他的繪畫經歷了多次蛻變。這種蛻變以系列化創作的方式呈現,“線體系列”“速寫系列”“附體系列”和“招魂系列”鋪就了一條脈絡清晰的蛻變之路。不過,這些系列并不完全是彼此分割的,其中一些系列在時間上是相互重合的,也就是說,徐善循同時進行不同題材和不同語言的繪畫創作,通過深入研究、穩扎穩打的方式,步步推進自己的繪畫創新之路。
![]()
《線體系列》
![]()
《速寫系列》
![]()
《附體系列》
![]()
《招魂系列》
在徐善循的系列繪畫中,被他本人冠之以“萬物一體”總標題的將女人體與山體重合在一起的繪畫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象重疊在一個畫面的做法叫做“透明法”。在本人所掌握的藝術史知識中,是法國立體主義和達達主義藝術家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1879-1953)最早采用了這種技法描繪重疊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后來又有一位名叫雷蒙·饒可讓(Raymond Georgein,1920—2005)法國畫家采用透明法創作了大量以女性肖像和人體為主體并輔以文字和樂器等各種形象的鋼筆畫作品,他曾于1987年5月5日至17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引起轟動。本人當時作為《中國美術報》記者采訪過他,并在該報發表過評論文章,后來本人還為他專門撰寫并出版了一本書《迷狂的獨行者——雷蒙·饒可讓的繪畫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在中國畫家中,除了徐善循,還有一位名叫陳源初的美籍華人畫家采用過這種透明法進行油畫和水彩畫創作。徐善循是第一個將透明法應用到水墨畫創作的畫家,而且,他用透明法繪制的這批“萬物一體”作品在構思上是極為巧妙的,通過將女人體與山脈生動地疊合在一起,作品對“天人合一”和“大地母親”的寓意進行了直觀而形象化的呈現。
![]()
《萬物一體》系列
徐善循的抽象繪畫不是一天之間突然產生的,而是經過了一個從具象到半具象,再到抽象的演變過程。雖然不管是風景還是人物,他的繪畫全部來自寫生,但他的寫生不是再現現實,而是現實的提煉。也就是在對自然物象不斷簡化的過程中,他的繪畫自然而然地步入了抽象世界。換一句話說,他的抽象繪畫不是外在因素強加的產物,而是在他自己的藝術之樹上自發結出的果實,這也符合抽象繪畫產生的邏輯和規律。
![]()
《萬物一體》系列
徐善循將自己的抽象繪畫命名為“鴻蒙系列”,該系列開始于2023年。經過十多年的錘煉,這類創作已臻成熟。“草木灰線”是徐善循發明的用于創作抽象繪畫的材料和形式,通過這種獨特的材料和形式,他創造了一種新穎別致的抽象繪畫風格。黑白線條依然是這類抽象繪畫造型的骨干,而作為畫面的背景或基底,徐善循采用了包括水墨暈染、油彩厚涂和丙烯滴灑在內的各種手法,營造出一種宇宙蒼茫、鴻蒙未開的超現實意境。
![]()
![]()
![]()
![]()
《草木灰線》系列
“心象繪畫”是徐善循給自己的抽象繪畫所取的別稱,應該說這是一個高度符合其抽象繪畫性質的定義。早在十幾年前,本人曾用“心象”和“智象”兩個概念分別闡釋西方現代抽象繪畫中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大類型“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指出前者來自于畫家之心而作用于觀眾之心,也就是說,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抒情抽象”關乎人的喜怒哀樂的表達和共鳴;而后者則來自畫家的大腦而有益于觀眾智慧的提升,換一句話說,以數學為依托“幾何抽象”旨在揭示宇宙萬物內在的規律和秩序。但是,就徐善循的抽象繪畫而言,這里的“心象”還不僅僅是“抒情”,而是還帶有“寫意”的因素。我們知道,在漢譯英的過程中,中西學者通常將中文“寫意”翻譯為英文“expression”(表現)。而作為一個中國畫家的抽象繪畫,徐善循的“心象繪畫”恰恰就是“抒情”與“寫意”相結合的產物。
![]()
![]()
《鴻蒙》系列
這也是包括徐善循的“心象繪畫”在內許多中國抽象畫家的作品不同于西方“抒情抽象”繪畫的顯著特點。何謂“抒情”?抒情就是抒發藝術家內心的情感。何謂“寫意”?寫意就是表達藝術家的心愿。具體考察徐善循的“鴻蒙系列”繪畫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抒情”與“寫意”的構成因素及其功效。從徐善循畫中那些或流暢或凝滯的線條,以及黑白灰紅黃藍等不同色彩的運用,都可以看出他創作該作品時或舒暢或郁悶的情感狀態;而畫中那層次豐富的空間和幽深蒼茫的意境則將他超越凡塵、志存高遠的意愿表露無遺。“寫意”雖然弱化了“抒情”,使得徐善循的“心象繪畫”不像西方抒情抽象特別是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在抒發情感方面顯得那樣強烈,卻讓他的作品比西方抒情抽象繪畫具有更耐看更耐人尋味的魅力。對于徐善循來說,中西融合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是具體體現在每一條線的描繪、每一塊色彩的運用以及整個畫面結構布局的安排上,體現在情與意的相互交織和精心配置上。通過經年累月、殫精竭慮地追尋,徐善循為世人建造了一座寄托情感、安放心靈的精神烏托邦。
![]()
![]()
![]()
《眾生結界》系列
從寫實到抽象,是一個畫家能夠跨越的藝術寬度的極限,徐善循已經成功地完成了這一跨越。對于他來說,剩下的目標是不斷發掘藝術的深度,因為人心像宇宙一樣,無限幽深,需要藝術家永不停歇、永無止盡地探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