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次,北京現代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回望過去,2002年的中國車市,還處在"老三樣"統治的年代,彼時的北京現代卻用自己的“神話”震撼了整個行業。
當年簽約、當年建廠、當年投產,首款車型索納塔(參數丨 沒人能想到,這個中韓合資品牌會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成為中國家庭的"國民車"代名詞。 庫斯途更是在MPV紅海市場里,憑借性價比撕開一道口子。 到今天,北京現代手里握著1200萬用戶的信任,這背后是累計超1200億元的納稅額,是牽動20萬人就業的產業鏈條,也是合資車黃金時代的鮮活注腳。 但新能源浪潮來得比所有人預想的都猛。當自主品牌靠著電池和智能座艙快速崛起時,包括北京現代在內的合資品牌一度陷入"油改電"的迷思。 消費者開始吐槽"合資電動車貴且笨",續航不如自主,智能配置像古董,曾經的銷量王者眼睜睜看著市場份額被一點點蠶食。 最尷尬的是2023年,中國新能源滲透率突破30%,而北京現代的新能源車型占比還不足5%,昔日的"現代速度"變成了"轉型慢半拍"的調侃。 不過熟悉汽車行業的人都清楚,韓系車從來不是坐以待斃的角色。當年能從歐 2025年,廣汽豐田鉑智3X、日產N7陸續殺進10-15萬新能源賽道時,北京現代終于甩出了藏了三年的底牌。 “智啟2030”是帶時間表的生死狀 2025年10月煙臺的上市發布會,北京現代常任副總經理李雙雙的一句話戳破了合資品牌的處境:"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可言,沒有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 這句話的背后,是"智啟2030計劃"的正式落地,與其說是戰略發布,不如說是給市場的一份"生死狀"。 到2030年,50萬輛銷量,國內30萬+出口20萬,13款新能源車,每一個數字都帶著破釜沉舟的意味。 先看最關鍵的產品牌,北京現代這次沒玩虛的。 燃油車端要推7款改款,伊蘭特、途勝這些老將不會退場,畢竟現在還有近40%的消費者沒準備好擁抱純電,穩住燃油基本盤是基本操作。 真正的殺招在新能源這邊,分三階段推進的節奏把"穩準狠"三個字刻在了骨子里。 剛剛上市的EO羿歐,剛亮相就把10-15萬純電SUV市場的水攪渾了。 11.98萬的起售價,88度弗迪刀片電池,CLTC續航722公里,這組數據直接掀了行業桌子。 更狠的是它的補能效率,30%到80%快充只要27分鐘,這不是堆電池的蠻力,而是E-GMP純電平臺的技術底氣。 現代集團砸120億美元打造的這個平臺,電機效率、能量回收邏輯都是經過全球市場驗證的,如今直接下放到15萬價位,本質上是用全球技術體系打自主的成本優勢。 2026-2027年的5款車型更見北京現代的野心,純電、混動、增程全覆蓋,純電續航破600公里,增程純電里程超250公里,這是精準踩中了"續航焦慮患者"的痛點。 最關鍵的是智能配置的時間表:2026年全系L2+,2027年升級L2++,要知道現在很多合資車還在L2級徘徊,這個推進速度直接看齊新勢力。 到2028-2030年的第三階段,北京現代要打"全面領先"牌。7款中大型車覆蓋轎車、SUV、MPV,全棧軟件定義汽車、L3級智駕、下一代IVI系統,這些曾經被視為新勢力專屬的標簽,都被寫進了合資品牌的規劃里。 從追趕到領跑,給出的時間是5年,不算激進但絕對緊湊。 這份產品規劃最聰明的地方,是沒放棄燃油車的基本盤,又在新能源賽道上精準卡位。 10-15萬這個黃金賽道占了乘用車市場30%的份額,是走量的關鍵,也是自主品牌的基本盤。北京現代用"B級配置A級價"的打法,本質上是用合資的品控和技術,去搶自主的性價比市場,這步棋走對了就是破局的關鍵。 合資車終于放下了"架子" 合資品牌新能源轉型的最大障礙,從來不是技術,而是"外方定技術、中方搞生產"的老毛病。北京現代的"智啟2030計劃"里,最值得玩味的不是銷量目標,而是對"本土化"的重構。 這次合資車終于學會了放下架子。 過去的合資研發,更像是"全球車型的中國適配",改改軸距、加個導航就算完事。但北京現代直接搞了"三中心協同":煙臺研發中心管整車開發試制,北京技術中心抓市場洞察和供應商合作,上海前瞻中心專攻自動駕駛和電動化。 三個中心各司其職又相互聯動,目標很明確:把研發周期縮短30%,從"技術跟隨"變成"技術領先"。 這種轉變不是喊口號。EO羿歐雖然用了現代的E-GMP平臺,但從產品定義到功能設計,全由中國團隊主導。消費者想要長續航,就給88度電池配722公里續航;想要智能座艙,就裝高通驍龍8295芯片,兼容CarLink/CarPlay,連方言語音識別都做了優化;擔心補能麻煩,就把快充速度做到27分鐘。 這些細節不是全球總部能拍板的,必須靠扎在中國市場的團隊才能摸清。 北京現代供應鏈的也開始了"本土化革命"。 北京現代早年的供應鏈里,海外零部件占比超60%,不僅成本高,響應速度還慢。 現在完全換了思路,電池找弗迪,智駕合作大疆和Momenta,芯片用高通,本土化供應鏈占比直接拉到82%。 這種操作的好處立竿見影,一方面能把成本壓下來,15萬就能買到700公里續航的合資純電,沒有本土供應鏈根本做不到;另一方面能跟上技術迭代,自主品牌換電池技術,北京現代靠供應鏈聯動就能快速響應。 最值得期待的是"AI驅動"的布局。 北京現代沒像某些品牌那樣把AI當噱頭,而是拆成了四個具體的應用方向:AI能源管理優化續航,AI底盤適應復雜路況,AI座艙提供主動服務,AI智駕識別突發場景。 EO羿歐上的大語言模型只是起點,到2030年要實現全場景AI賦能。這種務實的技術路線,比堆砌大屏和語音指令要靠譜得多——畢竟消費者要的是能用的AI,不是只會說"在呢"的智障助手。 這種本土化不是對全球技術的否定,而是"全球品質+中國技術"的融合。 現代集團的底盤調校、電驅效率是積累了幾十年的家底,再配上中國的電池技術和智能方案,相當于給老江湖裝了新武器。 這比單純的自主堆配置,或者合資抱殘守缺,都更接近市場的真實需求。 中國造的車要賣回全球 北京現代的"智啟2030計劃"里,有個很有意思的設定:50萬輛銷量里,國內30萬,出口20萬。這個"國內+海外"的雙輪驅動戰略,藏著合資品牌的另一條生路。 就是把中國造的車賣回全球。 可能有人忘了,現代汽車已經連續三年穩居全球銷量TOP3,海外市場的渠道和口碑本就是北京現代的隱形資產。 但過去的出口,更多是"把中國產的燃油車賣去第三世界",現在的邏輯完全變了:以中國市場為研發中心,打造全球適配的新能源車型,再反哺全球市場。這就是"在中國,為中國,向全球"的真正含義。 這個戰略已經初見成效。2024年北京現代出口量突破5萬輛,同比暴漲400%,途勝、勝達已經賣到了中南美和中亞。2025年的目標是10萬輛,2030年要沖到20萬輛。 這個增長曲線不是空想,勝達出口哈薩克斯坦的項目正在推進,韓國出租車市場也在拓展,中南美市場的新能源需求正快速崛起,這些都是現成的增量市場。 最值得一體的就是"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 中國的新能源供應鏈成熟度全球第一,電池、電機、芯片的成本比歐洲低30%,比東南亞低15%。北京現代在煙臺的工廠已經實現了82%的國產化率,生產效率比現代本土工廠還高10%。 用中國的供應鏈造新能源車,再出口到全球,既能避開國內的價格戰,又能享受海外市場的溢價,這步棋走得相當精明。 國內市場的打法也很務實。 10-15萬的主流賽道死磕性價比,用EO羿歐這樣的車型撕開缺口;中高端市場靠后續的C級、D級車型補位,搭載L3智駕和軟件定義汽車技術,和新勢力搶蛋糕。 服務端也沒落下,線上線下的EV專享服務,充電和家充樁的尊享體驗,還要把渠道恢復到380家以上。 這些動作都是在補之前的短板——合資車早年的服務優勢,不該在新能源時代丟掉。 社會責任的部分反而最見底蘊。 23年累計投入數十億元在教育、環保領域,帶動1200家產業鏈企業,這些不是短期能堆出來的。 現在把環保投入和新能源轉型結合,既符合政策導向,又能打動注重社會價值的年輕消費者。比起某些車企動輒喊"改變世界"的口號,這種長期主義的擔當反而更有說服力。 合資反攻不是玩笑,行業終局還沒到 很多人說,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終局是自主品牌的天下,但2025年的這波合資反攻,可能要改寫這個判斷。北京現代的"智啟2030計劃"不是孤例,豐田、日產都在跟進,它們的共同點是,放下品牌身段,擁抱本土供應鏈,用全球技術體系打性價比牌。 北京現代的底氣,來自23年積累的1200萬用戶信任,來自現代集團的技術家底,更來自對中國市場的重新理解。 EO羿歐的722公里續航和15萬定價,本質上是給行業提了個醒:新能源競爭到最后,拼的不是誰的屏更大,誰的語音更甜,而是誰的體系更成熟,誰的成本控制更精準。 當年的"現代速度"靠的是敢為人先,現在的轉型靠的是務實求變。從燃油車王者到新能源挑戰者,北京現代走了些彎路,但好在沒錯過關鍵節點。 2030年的50萬輛目標能不能實現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合資老將已經證明。當傳統車企真的想贏時,它們手里的牌遠比想象中要多。 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