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
《——【·前言·】——》
翻開日歷,11月7日就是立冬了。這個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一到,意味著秋天正式跟咱們說拜拜,寒冷的冬天就要來了。
每到這個時候,家里的老人總會念叨那句老話:"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
看看立冬這天的天氣,就能猜出整個冬天是冷是暖。那么,今年這個冬天會不會特別冷呢?
![]()
“立冬”到底有多重要
立冬在每年公歷11月7日或8日到來,是二十四節氣里冬季的頭一個節氣。
立冬的"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冬"字在古代寫法里,下面那個部分像冰凌,說的就是天寒地凍的意思。
立冬一到,就標志著生機勃勃的秋天結束,萬物開始進入收藏狀態,準備過冬。
翻開史書能看到,古代人對立冬這個日子看得特別重。
皇帝在立冬這天要帶著文武百官到城外去迎接冬天,舉行盛大的祭祀典禮。
![]()
祭祀的內容主要是祈求上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讓老百姓能過上安穩日子。
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農民種地全靠天吃飯,所以立冬這天的儀式顯得格外隆重。皇帝還會賞賜大臣們冬衣,讓大家能暖和過冬。
民間的講究也不少。北方地區的老百姓會在立冬這天殺豬宰羊,準備過冬的肉食。
因為過去沒有冰箱,立冬以后天氣冷,正好能把肉保存住。
南方一些地方的人會在這天吃羊肉、狗肉這些熱性的食物,用來補身體抵御寒冷。
![]()
還有的地方要吃餃子,說是"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些習俗傳承到現在,雖然形式簡化了不少,但老百姓對立冬這個節氣的重視程度一點沒減。
立冬還有個特別的意義,就是農事活動的轉折點。立冬之前,農民忙著收割莊稼,把糧食收進倉庫。
立冬之后,地里的活就少多了,農民可以在家休息,修補農具,為來年春耕做準備。
古代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就是按照這些節氣來安排的。立冬作為冬季的開端,自然成了一年中相當重要的時間節點。
![]()
老祖宗留下的天氣口訣,準不準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這句俗語,在民間流傳了上千年。
啥意思呢?就是說立冬這天要是晴天,整個冬天就會特別冷,經常結冰;要是立冬這天陰天或者下雨,整個冬天反而會比較暖和。這話聽起來挺玄乎,但還真不是胡說八道。
古人沒有氣象衛星,也沒有什么科學儀器,觀察天氣全憑肉眼和經驗。
幾千年下來,他們發現立冬這天的天氣狀況,跟后面整個冬季的氣候走向有一定關聯性。
![]()
立冬晴天,說明當時有強冷空氣南下,天空晴朗少云,這種天氣系統往往會持續較長時間,導致整個冬天偏冷。
立冬陰天或下雨,表明暖濕氣流比較活躍,這樣的氣候背景下,冬天就不會太冷。
除了這句俗語,民間還有不少類似的說法。
比如"立冬無雨一冬晴",說的是立冬不下雨,整個冬天雨雪就少。"立冬落雨會爛冬",指的是立冬下雨,冬天會經常下雨,濕冷難受。
![]()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講的是立冬刮北風,冬天雪會下得多;刮南風的話,冬天可能少雨雪。這些口訣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版本,反映了各地氣候特點。
從現代氣象學角度看,這些俗語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說百分百準確。
氣候是個復雜系統,受太多因素影響。立冬當天的天氣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不能完全決定整個冬季的氣候走向。
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天氣規律也在發生變化。暖冬出現的頻率比以前高了不少。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老話能流傳這么久,說明還是有一定準確率的,可以當作一種參考,不必全信也不必全不信。
![]()
冬天到底冷點好還是暖點好
每到冬天,大家都會討論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希望暖和點,畢竟出門不用裹得跟粽子似的,暖氣費也能省不少。
暖冬對身體確實有好處,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不容易因為受寒感冒生病。
可是從農業角度看,暖冬并不是好事。農作物有自己的生長規律,需要經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四個階段。
冬天冷,地里的害蟲和蟲卵會被凍死,病菌也難以存活,來年春天病蟲害就少。暖冬的話,害蟲和病菌在土壤里能活下來,到了春天就會大量繁殖,危害莊稼生長。
![]()
老話說"瑞雪兆豐年",冬天下大雪是好事。雪蓋在地里,既能保溫保濕,又能凍死害蟲。雪融化后滲進土壤,給莊稼補充水分。
下雪雖然給出行帶來不便,但對農業生產有利。反過來說,暖冬少雪,雖然人過得舒服,地里的莊稼卻會受影響。
冷冬對人體健康也不全是壞事。冬天冷,人的新陳代謝會加快,身體產熱增加,有助于增強體質。
![]()
冷空氣刺激呼吸道,能提高抵抗力。很多病毒在低溫環境下活性降低,反而不容易傳染。當然,太冷也不行,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老年人要特別注意。
說到底,冷冬和暖冬各有利弊。人更喜歡暖冬,莊稼更喜歡冷冬。
咱們改變不了天氣,能做的就是不管冷暖,都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
天冷了多穿衣服,天暖了別輕易脫衣服,別讓氣溫變化影響健康。這才是最實在的做法。
![]()
立冬進補吃啥最合適
立冬一到,民間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意思是冬天到了,要多吃有營養的東西,把身體養好,才能抵抗寒冷和疾病。
這個時候進補,效果可比其他季節要好。人體在冬天消耗大,需要通過飲食補充能量。立冬進補不是亂吃亂補,要選對食物才行。
雞肉是立冬進補的首選。雞肉性溫,能溫中益氣,特別適合冬天吃。
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比豬肉牛肉都好消化。冬天燉一鍋雞湯,熱乎乎地喝下去,渾身都暖和。
![]()
燉雞的時候可以加點白蘿卜或者蘑菇,蘿卜順氣,蘑菇增香,營養更全面。
喝雞湯不光暖身,還能提高免疫力,減少冬天感冒的次數。家里有老人小孩的,立冬這天燉鍋雞湯,全家都受益。
湯圓也是立冬的傳統食物。南方很多地方,立冬必吃湯圓。湯圓圓圓的,象征團團圓圓。
湯圓用糯米做成,糯米性溫,能溫補脾胃,特別適合冬天吃。糯米好消化,老人小孩都能吃。
![]()
雪梨是立冬進補不能少的水果。立冬以后天氣干燥,嗓子容易不舒服,這時候吃雪梨最合適。
雪梨能潤肺止咳,清熱降火。雪梨可以直接吃,清脆爽口,水分足。
也可以燉冰糖雪梨,把梨切塊,加冰糖和水,小火燉半小時,喝熱的湯吃軟的梨,對嗓子特別好。
立冬進補要注意度,不能吃得太多太雜。每個人體質不同,進補方式也要因人而異。身體底子好的,正常飲食就夠了,不需要大補。
身體虛弱的,可以適當多吃點補品。進補的原則是溫和滋潤,別吃太燥熱的東西,免得上火。喝點雞湯、吃點湯圓、來個雪梨,簡單實用,效果不錯。
![]()
《——【·結語·】——》
立冬到了,不管今年冬天是冷是暖,日子還是要好好過。
天冷了記得加衣服,別硬扛著。飲食上多吃點溫補的食物,把身體養好。老人要注意保暖,別讓關節受涼。
年輕人也別仗著身體好就不當回事,冬天熬夜最傷身。最后祝大家在這個冬天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信息來源】
1. 《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中國農業出版社
2.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醫養生理論基礎
3. 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料庫,二十四節氣氣候特征數據
4. 《中國傳統節日與民俗》,北京大學出版社
5.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冬季飲食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