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新聞網)
轉自:邯鄲新聞網
11月5日下午,復興區鐵路大院小區中心廣場上,一張折疊桌、幾把椅子搭起了臨時“辦公區”。“以前辦點事得請假跑社區,老人出門更不方便,現在在樓下就能全辦好!”在社區工作人員協助下完成醫保繳費的居民王阿姨,對著“流動辦公桌”前的工作人員連連稱贊。
![]()
鐵路大院小區是20世紀70至80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有68棟居民樓,人口超1.1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就有1320人。人口結構多元、群眾訴求繁雜,曾讓基層治理面臨不小挑戰。
“小區老人多、訴求雜,單靠在社區辦公室坐等群眾上門,根本忙不過來。”鐵路大院社區黨委書記王曉靜坦言。為此,社區決定將“流動辦公桌”設在居民集中的廣場,按六個網格劃分服務區域,每周一至周五在各小區不同點位輪值辦公,逐項登記居民關于物業費定價、設施維修、供暖戶號申請等方面的訴求,以民意導向優化治理舉措。截至目前,鐵路大院社區“流動辦公桌”已累計解決各類民生問題86件。“居民路過就能反映問題,我們當場記錄、當場梳理,辦事效率大幅提升。”王曉靜說。
如今在復興區,“上班沒空辦、老人不便辦、扎堆排隊辦”的群眾辦事難題問題,正被“流動辦公桌”逐一破解。為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化解矛盾隱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復興區于2025年8月創新推出“流動辦公桌”工作機制。該機制組織各級領導干部下沉社區(村)、小區樓院、建筑工地、農貿市場等一線場景,推動政務服務從“等群眾上門”向“主動靠前服務”轉變,將矛盾隱患吸附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以“零距離”服務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在龐村街道邯鋼路社區58號院,居民通過“流動辦公桌”反映紡機9號樓前污水井堵塞,不僅排水不暢,還時常出現污水外溢情況。社區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排查,迅速對接物業,當天下午調配專業疏通設備和維修人員開展作業,及時恢復排水通暢。
從社保醫保咨詢、矛盾糾紛調解,到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集、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流動辦公桌”從不“一刀切”,而是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需求靈活設置服務內容。在建筑工地,它是安全生產的“排查員”;在農貿市場,它是政策宣傳的“講解員”;在老舊小區,它是民生訴求的“收集站”,真正實現了“群眾在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流動辦公桌”推行以來,復興區各級領導干部累計接待受理各類問題2122件,當場解決率超90%。這項舉措不再只是政策宣傳、訴求收集的平臺,更成為了干群的“連心橋”,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零距離”服務中持續升溫。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張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