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邯鄲晚報)
![]()
在復興區邯鄲園博園,藍天白云下,遠處錯落有致的高樓與茂密的森林樹木、美麗的鄉村民居等構成一幅城市美麗圖景。
![]()
騎行愛好者騎行在綠樹成蔭的沁河郊野公園。
黑煤渣里“長”出青山
11月2日,深秋的復興區東高河村層林盡染、五彩斑斕。婚紗攝影師劉宇正忙著為新人捕捉浪漫瞬間。
每一次快門的輕響,不僅定格著新人的甜蜜,也悄然記錄著這片土地由“黑”轉“綠”的涅槃重生。
作為曾擁有30余處煤窯的“煤炭村”,東高河村的過去刻著生態傷痕。東高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良回憶道:“街面上常年積著厚厚的煤粉塵,車輛駛過,整條街煙塵滾滾。”
2022年,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給東高河村帶來轉型契機。
依托沁河穿村而過的自然稟賦,以及緊鄰邯武快速路的交通優勢,東高河村以“森林鄉村+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為定位,開啟了“治山、理水、復綠”的系統工程。
汗水澆出片片綠洲,花海招來處處啼鳥,林田相映,美不勝收。今年5月,東高河村成功獲授“河北省首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稱號。
還林于山,還綠于民。“十四五”期間,邯鄲的礦山荒山變綠水青山的故事接續上演——
在叢臺區,從曾經遍地小煤窯的禿山荒山變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錯落有致、色彩多變的城市后花園;
在武安市,開展“區域化、系統化、生態化”修復治理工程,高標準打造國家級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
在涉縣,堅持“礦山治理+旅游”思路,將符山礦區打造成千里旅游通道上一處萬紫千紅的國家級礦山公園……
“空氣好”“環境美”成了現在邯鄲市民口中的高頻詞,曾經對“綠水青山”的期待,正一步步變為可觸摸的生活日常。
“綠水一點點回來了”
在64歲的河畔居民張惠蓉的記憶中,沁河被時光分割成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一幅是前些年污水橫流、垃圾成堆的灰色記憶,另一幅是如今碧波蕩漾、綠樹環繞的生態畫卷。
“綠水一點點回來了,就像一幅水彩畫似的。”清晨,漫步在沁河岸邊的張惠蓉笑得開懷,這句樸實的話語,背后是沁河重獲新生的動人歷程。
沁河橫貫邯鄲市主城區東西,是滏陽河主要支流之一。復興區作為沁河水系發源地,曾因遍布兩岸的鑄造、鋼渣、石料等企業,讓沁河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
看得見山,也要望得見水。隨著治理不斷深入,沁河水質實現質的飛躍,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沁河水質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通過實施水系連通和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工程,昔日的“工業傷疤”已蛻變為包含槐香柳韻、花田疊溪等十大節點23處景觀的沁河郊野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十四五”期間,邯鄲將水生態保護修復作為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的民心民生工程,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2023年,沁河(復興區段)入選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2025年,東武仕水庫、滏陽河(東武仕水庫-曲周段)分別入選全省第一批、第二批美麗河湖案例。
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換來了清水綠岸,也吸引了游樂園、特色農家樂、露營基地等項目沿河落地,逐漸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張雙明在沁河郊野公園三號門經營著一家超市,他感慨道:“碧波映著綠岸,咱在家門口就吃上了‘生態飯’!”
藍天下的廠區“凈”悄悄
“以前工友間流傳‘白衣服上班,灰衣服下班’的玩笑話成了老黃歷。”普陽鋼鐵環保部部長李劍春感嘆。
這變化,是從“環保績效創A”開始的。A級,是環保績效評級的最高等級,代表同行業環保治理最好水平。
作為老工業基地,邯鄲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自2022年起,全市相繼推動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減排降碳,以環保績效創A為抓手,引導企業加快綠色改造步伐。
怎么“創A”?市環保部門組織行業專家,到企業現場“把脈問診”,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普陽鋼鐵先后實施了全廠廢氣收集系統優化改造、軋鋼加熱爐煙氣脫硫脫硝技術改造等工程;廠區粉狀物料也全部采用筒倉儲存與密閉輸送。
目前,邯鄲市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率達76.7%,位居河北省第一。
更讓周邊居民欣喜的是,每天穿梭在廠區與城市之間的運輸車隊也在悄然“換裝”。市民李曉發現,曾經轟鳴而過的柴油重卡,如今已被安靜的電動重卡取代。
“廠區‘凈’悄悄的,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也多了。”李曉說這話時,陽臺上新洗的淺粉色床單在微風中輕輕擺動。
“與柴油貨車相比,純電動重型卡車尾氣排放實現零污染,還可降低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噪聲污染。”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科科長王俊峰介紹。
據統計,邯鄲市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氮氧化物總排放的51%以上,其中重型柴油貨車占比約26%,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為此,我市大力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加快重型柴油貨車的新能源替代。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超7000輛,建成武安市鋼鐵企業供應永年區標準件、成安縣制管企業等鋼材綠色運輸通道,所用鋼材全部使用新能源車輛運輸。
精細治理換來藍天常在。回望“十四五”,邯鄲市空氣質量綜合數值排名逐年進步,2024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67,較2020年下降23.77%,歷史性退出全國后二十;優良天248天,較2020年增加27天。截至目前,空氣質量階段性退出全國后三十,晴空如洗,“優”級空氣已成常態。
先行先試,“綠”潮奔涌未來
當“用環境換增長”的粗放老路成為歷史,環保不再是束縛發展的“金箍”,而是企業逐鹿綠色低碳新賽道的“制勝密鑰”。
這把“密鑰”如何解鎖發展新空間?曲周中馳新材料的“綠色賬戶”給出了有力回答。
“這幾年,我們投入資金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設余熱蒸汽、余熱發電項目,廢氣余熱得到綜合利用。”曲周縣中馳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建峰介紹,得益于綠色賬戶,企業在臨時性流動資金短缺時,獲得了銀行的信用貸款。
2024年,邯鄲市創新推出企業綠色賬戶管理機制,通過綜合評估企業的綠色資產與綠色績效,精準勾勒出企業綠色發展水平。
不光有賬戶,邯鄲還搭建了綠色賬戶服務平臺,“平臺能根據企業的賬戶信息,自動匹配政策和金融產品,讓企業的‘綠色成果’能變現。”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負責人付高陽介紹。
創新企業綠色賬戶管理、全省ESG評價試點、全省率先開展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全省率先出臺生態環境領域投融資方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正成為越來越多邯鄲企業的共識。
“十四五”期間,邯鄲以“逐綠前行”的堅定決心,換來了天更藍、景更美、發展質量更高的嶄新局面。這份“綠色答卷”,書寫在持續向好的環境數據里,鑲嵌在穿梭往來的純電動重型卡車上,更洋溢在市民幸福的笑容中。
本報記者 王丹丹/文 通訊員 聶長青/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