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蒙古日報)
轉自:內蒙古日報
![]()
□劉小兵
油墨香里帶著泥土氣息的《認識中國:鄉村的前途與中國現代化》,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的新作。書中,這位丈量鄉土的學者,用質樸有力的文字,娓娓述說著對鄉村和中國現代化的思考。
全書從農民與中國的現代化、鄉村社會巨變、鄉村治理邏輯、農民的生計與意義世界、農民的城市化、如何認識中國等6個方面,對中國鄉村社會的現狀,以及如何進行農村建設進行了分析。賀雪峰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是“三輪驅動”的現代化,而鄉村是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當多數人盯著城市天際線驚嘆時,作者卻轉身凝視田野里彎腰勞作的背影。那些被GDP增速掩蓋的細節——留守老人侍弄的菜園子、農民工行李箱里的臘肉、春節返程時塞滿后備廂的腌菜,在賀雪峰筆下都成為解讀中國現代化的密碼。他敏銳地指出,正是這種“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讓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了制造業競爭力,又避免了拉美式貧民窟的困境。這種觀察讓人想起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的智慧,但多了幾分數字經濟時代的現實關照。
書中關于“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的論述令人印象深刻。在城市化高歌猛進的今天,一些失業的農民重新回到村里,不過是“多雙筷子的事”,這種樸素的生存智慧背后,是土地承包制構建的安全網。盡管賀雪峰對“小農立場”的堅守頗讓人慨嘆,但這種固執背后,實則是對國情的敬畏。當他在書中追問“誰是農民”時,實際上是對這一群體的界定標準提出異議。那些被統計報表歸為“農業轉移人口”的群體,在他筆下呈現出血肉豐滿的面貌:他們白天在車間操作數控機床,傍晚在視頻里指導父母噴灑農藥;春節返鄉時帶著智能家居產品,也要捎回改良稻種。這種“兩棲生存”狀態,恰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微觀寫照。作者用“接力式城市化”的概念,精準捕捉到這種代際累積的進城策略,遠比一些人提出的“激進城鎮化”更符合農民的真實訴求。
尤其是書中第六章“如何認識中國”堪稱方法論之精華。賀雪峰提出了“從土地中長出理論”的研究路徑,反對用西方理論剪刀裁剪中國經驗。這種學術自覺體現在全書每個案例分析中,比如對“中堅農民”現象的解讀,就跳出了傳統階層分析的窠臼。當他描述豫東村莊那些承包50畝地的“新中農”如何成為鄉村秩序核心時,讀者能清晰感受到,這不是書齋里的理論推演,而是沾著泥土的鮮活認知。這種“飽和經驗法”培育出的觀點,往往比量化研究更能觸及中國社會的復雜肌理。
賀雪峰本著鄉村振興這一獨特的視角,認真審視著“三農”問題與中國的現代化。在他的筆下,鄉村不是浪漫主義的田園牧歌,也不是需要拯救的落后象征,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減震器”。這種理性認知,對于避免政策制定中的急躁冒進具有重要警示意義。書中反復強調的“兜底式建設”理念,實質是提醒人們,與其追求華而不實的示范村,不如先保障每個農民都有退路可循。
在作者的行文中,常能感受到一種深厚的關于時代的思考。比如,他記錄下那些啃老農民工的無奈,分析“懸浮型內卷”,但這些批判始終帶著建設性溫度,既扎根現實又心懷溫情的學術品格,使本書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鄉村研究,成為理解中國道路的重要注腳。
站在時代奮進的船頭回望,書中預言的許多趨勢正在顯現。縣域經濟的勃興,驗證了“接力式城市化”的預見性。近年來,不斷涌現的返鄉創業潮更是生動詮釋了鄉村的“蓄水池”功能。當某些國家在產業轉移沖擊導致社會撕裂時,中國鄉村展現出的韌性,恰如賀雪峰描繪的那般——它或許不夠光鮮亮麗,但總能在大風浪里提供最基礎的浮力。這種浮力,可能正是中國現代化航船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認識中國:鄉村的前途與中國現代化》不僅是一部鄉村研究的學術力作,更是一把解碼中國現代化的鑰匙。當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書中那些飽蘸地氣的思考頗具啟發意義——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概言之,這部充滿人文關懷的著作,值得每個關心中國未來的人細細品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