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將至,寒風漸起,萬物收藏。2025年的立冬節氣落在11月7日,但養生防寒的準備工作從此刻就該提上日程。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不僅標志著氣候的轉折,更是人體需要調整適應的重要節點。民間素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此時做好養生功課,能為整個冬季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今日就為大家詳細梳理立冬時節必做的4件事和需要避免的4個禁忌,助您平安度過寒冬。
![]()
**立冬必做4事:蓄積能量好過冬**
第一件大事當屬科學進補。中醫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立冬后人體陽氣內斂,新陳代謝減慢,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但進補絕非大魚大肉那么簡單。根據體質差異,陰虛者宜選銀耳、百合等滋陰食材;陽虛者適合羊肉、桂圓等溫補之物;而氣虛人群則可用黃芪、黨參煲湯。特別推薦一道立冬養生湯:將當歸、枸杞、紅棗與烏雞同燉,既能補血養顏,又可增強免疫力。廣東地區的"三冬湯"(冬瓜、冬菇、冬筍)也是應季佳品,清淡又養生。切記進補要循序漸進,避免突然大補導致上火。
![]()
第二件要事是調整作息。冬日晝短夜長,人體生物鐘需要相應調整。最佳入睡時間應提前至晚上10點前,保證7-8小時優質睡眠。有條件的可以在午時(11點至13點)小憩20分鐘,這不僅能緩解疲勞,還符合中醫"子午覺"的養生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冬季起床不宜過急,尤其是老年人,醒來后最好在床上活動四肢再緩慢起身,避免心血管意外。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研究表明,冬季保持規律作息可降低30%感冒幾率。
第三件關鍵事是適度運動。很多人誤以為冬季就該停止戶外活動,實則相反。適當運動能促進陽氣生發,增強抗寒能力。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柔和的傳統功法,或是快走、登山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間最好選在陽光充足的上午9-11點,避免清晨霧氣重時外出。運動前后要充分熱身,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跟蹤調查顯示,堅持冬季鍛煉的人群,呼吸道感染發病率比久坐人群低45%。
![]()
第四件常被忽視的事是心理調適。冬季日照減少,容易引發季節性情緒失調。建議多參與社交活動,培養書法、插花等靜態愛好。家中可增加暖色光源,聽些歡快音樂。特別要提醒的是,年終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每天可進行5分鐘正念呼吸練習,這對緩解焦慮效果顯著。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數據表明,立冬后心理咨詢量通常增加20%,提前做好心理防護尤為重要。
**立冬4忌:遠離健康隱患**
首忌盲目秋凍。民間雖有"春捂秋凍"之說,但立冬后氣溫驟降,繼續"凍"下去極易引發感冒、關節痛等問題。尤其要注意頭、頸、腰、腳四個部位的保暖。老年人外出最好戴帽,女性避免穿露腳踝的褲子。南京市中醫院的統計顯示,立冬后因受涼就診的患者增加35%,其中多數是因為沒有及時增添衣物。
二忌緊閉門窗。冬季很多人習慣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污濁,病菌滋生。正確做法是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15-20分鐘。建議在陽光充足的正午時分通風,既可換氣又不至于使室溫驟降。使用暖氣的家庭,可以在室內放置一盆水或加濕器,保持40%-60%的濕度。中國疾控中心的監測表明,通風不良的家庭,冬季呼吸道疾病發生率是經常通風家庭的1.8倍。
![]()
三忌過度出汗。有些人認為冬季運動要大汗淋漓才有效果,這其實是誤區。中醫認為"冬主閉藏",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外泄。建議選擇強度適中的運動,如果出汗要及時擦干并更換衣物。泡腳水溫控制在40℃左右,時間不超過20分鐘,避免大汗傷津。廣東省中醫院的專家團隊發現,冬季過度出汗的人群,次年春季更容易出現疲勞綜合征。
四忌辛辣刺激。冬季人們偏愛麻辣火鍋等重口味食物,但過量食用會損傷脾胃。尤其是有慢性胃炎、痔瘡等疾病的人群更要忌口。烹飪方式宜選燉、煮、蒸,少用煎炸。可以多吃蘿卜、白菜等當季蔬菜,它們既能清熱生津,又富含纖維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研究指出,冬季消化道出血病例中,60%與過量攝入辛辣食物有關。
![]()
**特殊人群的立冬養生要點**
對于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心腦血管防護。除常規保暖外,建議晨起后喝杯溫開水,睡前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要按時服藥,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北京醫院老年醫學部的數據顯示,立冬后老年人心梗發病率較平時上升25%。
孕產婦群體在冬季需防范流感,盡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飲食上要保證優質蛋白攝入,多吃含鐵食物預防貧血。室內要保持適宜溫度,洗澡時間不宜過長。復旦大學婦產科醫院的臨床觀察發現,冬季適當補充維生素D的孕婦,產后抑郁發生率降低40%。
![]()
兒童保健重在預防呼吸道疾病。家長要注意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督促孩子勤洗手。飲食要均衡,保證新鮮果蔬攝入。體質弱的孩子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玉屏風散等預防性中藥。中國兒童健康中心的統計表明,立冬后兒科門診量通常增加30%,提前預防至關重要。
職場人士要警惕"辦公室綜合征"。長期在空調環境中工作容易導致皮膚干燥、眼睛疲勞。建議每工作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多喝溫水,桌上可放置綠植凈化空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提示,使用電腦的上班族冬季適當補充葉黃素,能有效緩解視疲勞。
**立冬民俗與養生智慧**
我國各地立冬習俗豐富多彩,其中蘊含深厚的養生智慧。北方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餃子形似耳朵,吃餃子寓意保護耳朵不受凍,面皮包裹餡料的烹飪方式也符合冬季飲食應溫熱柔軟的要求。南方則盛行吃赤豆糯米飯,紅豆補血,糯米溫補脾胃,是典型的冬季養生食品。
福建地區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家家戶戶燉煮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這四味中藥組合,被譽為"婦科圣藥",其實對調理氣血、增強免疫力都有良效。浙江一帶習慣在立冬這天吃核桃、黑芝麻等堅果,這些食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對預防皮膚干燥、保護心血管十分有益。
山西民間立冬要"迎冬",舉行祭祀儀式后分食羊肉。現代營養學證實,羊肉富含優質蛋白和鐵元素,確實是冬季御寒佳品。而湘西土家族則會在立冬制作糯米甜酒,這種發酵食品含有多種益生菌,能促進消化吸收,特別適合冬季腸胃功能減弱時食用。
![]()
隨著時代發展,一些傳統習俗被賦予了新內涵。比如古代立冬要"藏冰",以備來年消暑;如今演變為提醒人們注意食物保鮮,冬季同樣要防范食源性疾病。古人立冬停止勞作的規矩,現在可理解為提醒上班族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立冬養生既要傳承傳統智慧,又要結合現代科學。比如過去強調"早臥晚起",現在我們知道關鍵是要保證充足睡眠;傳統認為冬季不能洗澡,實際上適當清潔反而有利于健康,只需注意保暖即可。將古今養生方法有機融合,才能收獲最佳效果。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多人覺得傳統節氣與自己無關。實則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結晶,其中的養生原則至今仍具指導意義。立冬時節,不妨稍作停留,按照自然規律調整生活節奏,用心呵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記住這"做4事,忌4事"的原則,就能讓整個冬季過得溫暖又安康。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從立冬開始,讓我們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春暖花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