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的街頭,一些人正在做著一件看似普通卻收入驚人的事情:用手機拍下怠速停放的車輛,然后向政府舉報,這個舉動能讓他們從罰款中獲得一半的獎金,最多的人已經通過這種方式賺了接近90萬美元。
這個現象源于紐約市2019年推出的一項環保政策,當時市政府規定,除特殊情況外,車輛怠速超過3分鐘就算違法,校車更是只能怠速1分鐘,問題是警力根本管不過來,幾十年下來這條規定形同虛設。
![]()
為了解決執行難題,政府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市民參與進來。任何人拍到違規視頻并成功舉報,都能從罰款中分到25%到50%的獎勵。
一張罰單從35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這意味著舉報成功一次,最少能拿87.5美元,最多能拿1000美元。
政策一出臺,效果立竿見影,曼哈頓的環境律師歐內斯特·韋爾德成了這個領域的“頭號玩家”,他累計獲得的獎金達到89.6萬美元。
華裔居民吳婉芳緊隨其后,收入也有74.9萬美元,《紐約郵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收入最高的前五位舉報人賺的錢都在50萬美元以上。
![]()
這些數字確實讓人意外,要知道紐約一個三口之家的年收入中位數是14.58萬美元,有人通過舉報買了兩套房產,這在寸土寸金的紐約可不是小數目。
舉報成功率高是這個“生意”的關鍵,根據相關數據,大約95%的舉報最終都會開出罰單,原因很簡單:手機視頻取證方便,而且法規界定明確,只要視頻顯示車輛怠速超時,幾乎沒有反駁余地。
有人把這當成了全職工作,一位不愿透露真實身份的舉報人每天早上6點就騎車出門,專門在卡車集中的區域轉悠,一天要花6到9個小時尋找目標,他的策略是守在貨運集散地和工地附近,那里的大型卡車最容易長時間怠速。
也有人將其作為副業經營,兒科醫生帕特里克·施內爾在行醫之余從事舉報活動,6年時間賺了58萬美元。
![]()
他的做法是在上下班路上順便觀察,周末也會專門出去轉轉,按他的說法,這個收入已經超過了他醫生工資的很大一部分。
但這個看起來雙贏的政策,現在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卡車司機們感到非常不滿。許多運輸冷鏈食品的貨車,為了保持車廂溫度必須讓發動機持續運轉。
電力維修車、通訊工程車也有類似需求,設備運行離不開發動機供電,一位貨車司機說,他有次運送疫苗,車廂溫度必須保持在特定范圍內,結果停車卸貨時就被拍了,雖然他提出了申訴,但還是被罰了款。
![]()
紐約卡車司機協會多次向市政府反映,認為現行規定缺乏靈活性,對那些有合理需求的車輛應該給予豁免,但目前政策調整進展緩慢,司機們只能想辦法盡量避免被拍。
政府內部也出現了不同聲音,皇后區市議員、環保委員會主席詹納羅公開表示,這個項目已經偏離了初衷。
他認為讓少數人通過舉報獲得如此高的收入,并不符合公共政策的目標,市議會正在討論修改獎勵比例,可能將獎金上限設置在2.5萬美元左右。
還有一個問題逐漸浮現:舉報活動高度集中在曼哈頓這樣的核心區域,因為那里車流量大、違規機會多。
![]()
而一些空氣質量更差的外圍社區,反而很少有人去舉報,這導致政策效果出現了地域失衡,沒能真正覆蓋到最需要改善的區域。
造假和重復舉報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人被發現對同一輛車在幾分鐘內提交多次舉報,試圖增加收入,還有人通過編輯視頻時間戳等方式制造違規“證據”,雖然這些行為一旦查實會被取消資格,但監管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環保組織對這項政策持支持態度,紐約清潔空氣聯盟的工作人員指出,車輛怠速排放的污染物對城市空氣質量影響顯著,特別是在交通密集區域,他們提供的數據顯示,紐約每年因空氣污染導致的早亡人數約為3200人,其中相當一部分與交通排放有關。
![]()
不過這個政策也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物流公司和貨運企業收到的罰單增加后,運營成本明顯上升,一些公司開始調整路線,盡量避開舉報活動頻繁的區域,這反而增加了繞行距離和總體排放,也有公司選擇提高服務價格,把罰款成本轉嫁給客戶。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某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可能會因此上漲,快遞費、搬家費、冷鏈配送費都受到了影響。
一家連鎖超市的負責人透露,他們的冷鏈配送成本在過去兩年增加了15%,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怠速罰款。
現在的情況是,這項政策確實促使了一些企業改進運營方式,有貨運公司開始使用電動輔助制冷設備,不再依賴發動機怠速,也有企業優化了裝卸流程,縮短停車時間,從這個角度看,政策確實推動了行業向更環保的方向轉變。
但與此同時,那些依靠舉報獲得高額收入的人,也讓整個項目的合理性受到質疑,市民參與環保監督本是好事,可當它變成少數人的生財之道,就不可避免地引發爭議。
紐約市政府正在重新評估這個項目,可能會在保留公民監督機制的同時,對獎勵標準做出調整。
“好家伙,舉報怠速車輛都能當成副業,還賺這么多?真是開眼了!我說紐約街頭怎么老看見有人舉著手機對著卡車拍,還以為是在拍短視頻,合著是在“上班”啊。”
“年入近90萬美金,頂我好幾年工資了,說不眼紅是假的, 不過仔細一想,這事兒也沒那么簡單,那個排第五的醫生不也說了么,這工作其實挺辛苦的。”
“想想也是,天天風吹日曬在街上盯著,還得掐著表算那三分鐘,也不是個輕松錢,但回報是真高啊,拍幾分鐘可能就進賬幾百上千刀,難怪連律師醫生都加入“賞金獵人”大軍了。”
“支持舉報的人說得在理,尾氣污染確實害人,每年據說導致幾千人早死,那些卡車有時候一停就是二三十分鐘,突突冒黑煙,是該管管。”
“但卡車司機也挺冤的,有些車不熄火是為了給冷藏柜或者升降設備供電,不然貨沒法卸啊。”
“這政策有點“一刀切”了,感覺最后成本還是會轉嫁到我們消費者頭上,快遞啥的估計要漲價。”
“最讓我覺得不公平的是,舉報都扎堆在曼哈頓這些富人區,合著空氣差的窮人區沒人管,富人區一邊呼吸著相對好的空氣,一邊還能靠舉報賺錢?這環保正義可有點變味了。”
“也難怪政府說要改規矩了,要是有人靠這個發了財,甚至搞重復舉報、騙獎金,那確實偏離了初衷,環保局長都說,該給報酬,但沒必要讓人成百萬富翁。”
這事兒您怎么看?是支持這些“賞金獵人”繼續為民除“氣”,還是覺得這政策漏洞太大,該叫停了?歡迎在評論區聊聊您的看法!
信源:環球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