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當下正值求職季,大學生投遞的每一份簡歷背后都是一份期待。然而,戶籍地、性別、學歷等身份標簽,卻成為一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邁不過去的“坎兒”。如何減少就業歧視問題?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應屆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若遭遇就業歧視會挫傷自己的求職勇氣,57.1%的受訪大學生呼吁建立健全促進公平就業的法律法規。
專家分析:在實際招聘層面仍有隱形歧視現象
楚甜是2025年四川省某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從去年9月校招開始,她就到處投簡歷、參加企業宣講會,但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得到面試機會。“起初我以為是自己的能力問題,可后來發現不少成績靠后的男生都進入了面試環節。”
劉萱在北京一所高校的小語種專業讀研一,她感覺自己所學專業的女生在找工作時會面臨更多挑戰,“我們專業的學生有很大概率被外派非洲工作,因為條件艱苦,女生在求職時不占優勢”。
劉萱有個同學畢業于湖南一所“雙非”一本院校,他在校園招聘會上投遞了一家國企的一個基礎工種崗位,但企業人事告知“這個崗位向來只招985、211院校的畢業生”,沒有繼續考察他的專業能力。
調查中,52.4%的受訪大學生感到求職過程順利。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王理萬直言,為了規避法律責任,目前在篩選簡歷階段已很少有企業會直接列出可能涉及歧視的條件,如性別、戶口等限制,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仍有隱形歧視現象。
國考打破“35歲門檻”,受訪者感慨年齡歧視或被逐漸破解
楚甜曾在面試環節被人事問“怎么證明你的能力比男生強?”她當時覺得這個問題“莫名其妙”,“明明是一樣的學歷背景,甚至我的成績更靠前,卻因性別被定義為了‘差的那一個’。”楚甜感慨,求職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未來即便進入這樣的企業工作,仍會擔心因結婚生子遭受區別對待。
調查顯示,若遭遇就業歧視,92.4%的受訪大學生直言會挫傷求職勇氣,超三成(30.8%)表示很大程度上會。
36歲的周清如生活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一直在找工作。她覺得35歲“是一個坎兒”,“有的直接說不招35歲以上的,有的會委婉表達對體力精力的擔心。”她感到一些用人單位對求職人群的“刻板印象”會讓求職者錯失一些機會。
在打破求職“35歲門檻”限制上,近來已有一些改變。在《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6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告》中,對報考者的年齡要求是“一般為18周歲以上、38周歲以下”。從原來的35歲到現在的38歲,不少像周清如這樣的求職者感到,這一“細微”變化也許標志著年齡歧視問題能被逐漸破解。
減少就業歧視,57.1%受訪大學生呼吁建立健全促進公平就業的法律法規
杭州一所職業院校的2025屆畢業生黃柳認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應讓應聘者“用實力說話”,不能因一些刻板印象而“一刀切”。“很多企業還看重畢業生有沒有相關實踐經歷,但應屆生很難面面俱到,學校所學和工作所用也會有出入,希望企業能從所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潛力出發,重視培養新人。”
劉萱覺得,高校要把就業權益知識列為必修課,教大學生看合同、知悉勞動法、“五險一金”等,“很多學校都沒有教這些”。
59.4%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要對大學生加強就業安全教育,防范求職風險;57.1%的受訪大學生呼吁建立健全促進公平就業的法律法規;40.2%的受訪大學生強調要提升勞動者的維權意識,暢通投訴通道。
王理萬認為,在治理就業歧視問題上,應先從行政和司法層面推進。在行政方面,要將正、反兩方面治理手段都用起來,對違反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企業進行處罰,同時對做得好的企業進行獎勵。此外,他認為,解決求職階段遭遇歧視的舉證難問題,司法方面還有很多要做的。“很多企業內部決策過程不公開,這些材料求職者是無法獲取的。所以,在舉證責任上,可考慮不按照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而是讓企業也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證明自身沒有歧視。”
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專科的占19.6%,本科的占67.8%,碩士研究生占11.0%,博士研究生占1.6%。男生占39.6%,女生占60.4%。所在院校為雙一流的占29.4%,非雙一流的占55.9%,高職(高專)院校的占14.7%。
(包鋆麗對此文亦有貢獻,文中楚甜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