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日本房地產市場崩盤,東京都心區的地價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下跌超過80%,這場危機讓數百萬家庭陷入困境,也徹底改變了日本社會的運行方式。
![]()
要理解這場危機,得從日本戰后的經濟奇跡說起,二戰后的日本一片廢墟,但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發展制造業,經濟迅速復蘇,到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時,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80年代的日本確實風光,索尼的隨身聽風靡全球,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日立、松下的電器占領了各國商場,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經接近美國水平。
但正是這種快速發展埋下了隱患,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五國財長簽署“廣場協議”,目的是讓美元貶值、日元升值,以緩解美國的貿易逆差。
![]()
協議簽署后,日元對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250日元,一路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這讓日本出口企業的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競爭力下降,出口訂單開始減少。
為了刺激經濟,日本政府做了一個關鍵決定:大幅降低利率,從1986年到1987年,日本央行連續5次降息,基準利率從5%降到2.5%。
低利率讓借錢變得容易,大量資金不再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涌入股市和房地產,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指數從1985年的1.3萬點飆升至1989年底的3.9萬點。
![]()
房地產更是瘋狂,1986年到1990年間,東京商業區的地價上漲了3倍,住宅區地價也翻了一番,當時流傳著一個說法:把東京23區的土地賣掉,能買下整個美國加州。
銀行在這場狂熱中推波助瀾,它們不僅大量發放房地產貸款,還降低了審核標準,有些貸款甚至不需要首付,銀行愿意按房產估值的100%甚至120%放貸。
普通上班族也被卷入這場游戲,一位在銀行工作的職員1987年在東京郊區買了一套60平米的公寓,首付只付了10%,剩下的全靠貸款,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地價一直在漲,等過幾年賣掉,不僅能還清貸款,還能賺一筆。
![]()
這種想法在當時非常普遍,房地產公司在廣告里宣稱“東京的地價永遠不會下跌”,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投資致富的故事,連便利店的收銀員都在討論該買哪個區的房子。
但泡沫終究是泡沫,1989年5月,日本央行開始加息,從2.5%一路加到1990年的6%,緊接著大藏省出臺規定,嚴格限制銀行向房地產行業放貸。
1990年初,東京股市開始下跌,到當年10月,日經指數已跌破2萬點,蒸發了40%的市值,房地產市場緊隨其后,從1991年開始進入漫長的下跌通道。
那位買房的銀行職員原本計劃1992年把房子賣掉,結果發現根本賣不出去,等到1995年勉強找到買家時,成交價只有當初買入價的一半,他還欠銀行3000多萬日元的貸款,而房子已經不值這個價了。
![]()
像他這樣的人有很多,1991年到2000年間,日本有超過140萬家庭因為無力償還房貸而破產,一些背負巨債的人選擇了極端方式,1998年日本自殺人數突破3萬人,創下戰后新高,其中相當一部分與經濟壓力有關。
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三菱地所1989年花14億美元買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這筆投資后來成了典型的失敗案例,到1995年三菱不得不宣布破產重組時,這棟建筑的估值已經縮水了一半。
銀行業受到的沖擊最嚴重,大量房地產貸款變成壞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1997年北海道拓殖銀行倒閉,這是日本戰后首次有主要銀行破產,接下來幾年,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債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相繼倒閉。
![]()
到1998年,日本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總額達到87.5萬億日元,相當于當年GDP的17%,政府不得不動用公共資金救助銀行,但經濟依然持續低迷。
這場危機帶來的影響遠不止賬面上的損失,日本人的消費習慣徹底改變了,泡沫時期買名牌包、吃法餐、去夜店的生活方式成了過去時,節儉和儲蓄重新成為主流。
年輕人對買房的態度也變了,過去日本人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是人生必需品,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長期租房,2020年的調查顯示,東京30歲以下年輕人的購房率不到15%。
![]()
職場文化也受到沖擊,泡沫破裂后,日本企業開始裁員和重組,曾經的“終身雇傭制”逐漸瓦解,非正式員工的比例從1990年的20%上升到2020年的38%。
房地產市場用了二十多年才穩定下來,東京的房價直到2013年才停止下跌,但即使到今天,很多區域的房價仍未回到1991年的水平。
不過日本也從這場危機中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既然制造業和房地產都不靈了,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反而發展起來,日本動漫產業在90年代蓬勃發展,Pokemon、龍珠等作品風靡全球。
旅游業也成了重要支柱,日本政府簡化簽證手續,發展觀光資源,2019年訪日游客突破3000萬人次,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
醫療保健、養老服務等領域也成了新的增長點,面對老齡化社會,日本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護理體系,相關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回頭看這段歷史,幾個教訓特別明顯,首先是貨幣政策不能過于激進,無論是大幅降息還是快速加息,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其次是要警惕資產價格和實體經濟的脫節,當房價漲幅遠超居民收入增長時,就該敲響警鐘了。
再有就是金融監管必須跟上,日本泡沫時期銀行放貸太隨意,缺乏風險控制,最后導致系統性危機。
![]()
最重要的是,社會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資產增值上,實體經濟才是根本,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才是長久之道。
日本用三十多年的代價換來這些認識,現在的日本社會更加務實和保守,人們學會了量入為出,不再追求虛幻的一夜暴富。
這場危機雖然過去了,但它留下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走在東京街頭,那些建于泡沫時期的豪華大樓還在,只是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熱鬧。
![]()
“好家伙,看完日本房產泡沫的經歷,背后直冒冷汗,這不就是典型的“上頭時覺得能上天,摔下來才知道疼”嗎?我姑父90年代在日本打工,他說那時候日本人打車都揮舞著萬元大鈔讓司機別找零,結果泡沫一破,好多白領晚上偷偷開出租車還貸。”
“最慘的是那些高位接盤的中年人,房子成了負資產,離婚率飆升,真是應了那句話“憑運氣賺的錢,最終靠實力虧光”。”
“要我說啊,當時日本人都被“土地神話”洗腦了,想想也挺可怕的,連便利店店員都在討論炒地皮,這跟2015年A股沖5000點時連掃地大媽都聊K線圖有啥區別?銀行更是幫兇,放貸比發傳單還隨意,最后全民埋單。”
“那個退休老師1300萬的地最后只賣10萬日元,簡直殺人誅心!要換成我,估計也得崩潰。”
“不過日本人的韌性確實服氣,崩盤后愣是靠產業轉型熬過來了,索尼、松下這些企業能放下身段搞技術升級,普通人也學會踏實過日子。”
“現在年輕人寧愿把錢花在旅游、動漫上也不盲目買房,這種消費觀其實更健康。”
“話說回來,要不是泡沫破得徹底,日本現在可能還在沉迷金融游戲,哪來的任天堂、優衣庫這些全球品牌? 但教訓也是真血淋淋。”
“政府調控慢半拍、銀行無底線放貸、全民投機狂熱——這三件套放在哪個國家都是災難配方,特別現在某些地方房價漲得邪乎,居然還有人喊“這次不一樣”,歷史果然就是個循環播放器。”
如果你生活在1990年的東京,是會跟著瘋狂炒房,還是堅持現金為王?面對現在某些魔幻的房價,你覺得普通人該怎么避免被割韭菜?評論區等高手支招!
信源:日本房價暴跌的教訓——《北京房地產》 2007年第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