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的設計哲學:在開闊中尋找永恒
當你踏入這片與黃浦江咫尺相依的天地,目光所及,是百年黃浦江的滾滾波濤,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百年沉浮。所有的風云變幻、權謀博弈,所有的歷史滄桑、過往云煙,都在此刻化作江面的平靜與心靈的抵達。我們內心那些自以為是的計量、對價值的評判,在這宏大的視野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這個視野不能通過金錢去擁有”它,你只能參與其中,收獲自己正在參與這個世界的感動。
設計:繪城市畫卷
上海這座城市教會我的,是設計不必急于表達什么,而應該學會回應。回應歷史在這里一層層的沉淀,回應街巷里飄著的煙火氣息,回應黃浦江的開闊與從容,也回應人心里那些說不清、卻真實存在的細微波動。
我們用共相去縫合時間在這座城市留下的褶皺用自然主義的姿態謙遜退讓,把空間還給生活本身,再用折衷的思路去安頓不同時代的痕跡、不同文化的差異。上海之所以能成為上海,正是因為它有一種能力一包容那種叫做“開闊”的東西。
而這種開闊,正是設計能夠為當代生活創造的精神價值。我們追求的,不是創造令人驚嘆的空間,而是營造讓人愿意長久停留的場所。
![]()
空間:以陌生為韻,啟心靈之窗
空間的存在,并非為了被識別與歸類。它的復雜性,始于那份最初呈現的“靜謐”——一種拒絕被現有名目所框定莊嚴的陌生感。
當理性急于為其命名、將其納入已知的序列時,空間,卻以其自身存在直接作用于視覺,并開啟感性的通道。它不訴諸風格與形態的標簽,而是選擇直接向人的靈魂低語。
于是,心靈的度量便取代了智識的分類。在那未被理性之光照亮的間隙,空間得以將它最原始的禮物——一種純粹的、感性的震顫——饋贈給踏入其間的存在者。
![]()
保利世博天悅,這片位于上海獨特區位的地方,不同于海派風格源于歷史的紛繁旖旎,沒有非常明顯的古典語言,卻體現了當代文明與文化的創造性,代表著當時城市的科技和文明,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世界化進程的浪潮。
江水流淌處,文明呈現出它的雙螺旋結構:一邊是工具理性的極致發展,從蒸汽輪機到人工智能,人類不斷將自然力轉化為可計算的資源;另一邊是價值理性的永恒回歸,從儒家倫理到現代人權觀念,人類始終在尋找分配這些資源的道德框架。
黃浦江的啟示或許在于,文明最深的共相不是某種特定形態,而是這種持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這條不息的江水上,每個時代都是浪花,所有時代共同構成深流,而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則是那永不變質的水分子本身。
![]()
而設計若欲服務于人,必先始于一個傾聽的姿態。它回應的是那更深層、更恒久的常識,一種關于人如何生活、如何感受、如何觸及光明的本能性知悉。
我們始終認為,文化元素的體現不等同于表象符號的轉化。因此,設計團隊在就為空間的行進方式奠定了基調。設計的整體語言沒有非常顯性的風格與形態,而是以克制、安靜、秩序、包容為前提,展現世界與上海屬性的藝術審美及生活方式。
![]()
筑生活之境
面對空間尺度的分配、景觀資源的調動、行為動線的梳理、生活方式的打造等實際落位問題,我們嘗試以路易斯·康在《靜謐與光明》中的建筑哲學思考作為指導線索,最終將設計分布為兩條平行但最終交匯的路徑。
其一,設計剝離傳統住宅追求繁復裝飾與強調空間分隔的構成手法,而是回歸空間的本源,即:“人如何在其中生活”。以抽離設計師的“第三者”視角觀看空間整體,通過“模糊空間邊界”的大塊面處理,建立一種內在的、寧靜的秩序感。
其二,戶型中的360°玻璃幕墻與直面黃浦江一線的江景,讓空間可以引入自然光線,并成為塑造氛圍和情緒的主角。因此,團隊在所有能看到外部景觀的立面上都不做裝飾性的雕琢,以偏建筑語言的手法去構建。
![]()
從電梯廳出來,左右兩側都可以進入室內
![]()
電梯廳是內部空間的核心動線,由兩端的入戶門分別可以進入客廳與餐廳。設計通過玄關地面以及墻面材質的拉通,弱化電梯的存在感,將電梯廳私屬化,模糊了公共空間和家庭私人空間的邊界。而這種由動線優化生成的“自由感”則進一步強化了邊界上的模糊,讓電梯廳得以轉變為“家庭走廊”的存在。
![]()
客廳的布局,沙發向江景面圍合,以此讓立面和平面產生了交匯關系,也間接強化了江景對空間的作用。
步入室內,客廳以外部景觀為根本發展行為和應對居住者的情緒。設計則以“退隱”的姿態,將空間“還給”昂貴的資源——那一扇窗,以及窗外無法復刻的一線江景。
自然主義并非對資源的占有,而是對自然秩序的追隨。我們珍視自然所揭示的法則,從中習得生長的語法,并將其轉化為空間內部的構筑方式,讓室內擁有沉靜而觸動人心的強大力量。
![]()
盡管客廳的產品各自擁有獨特形態,甚至選擇了具備收藏價值的家具或藝術品。但在某種程度上,人在客廳的感受是去風格化的。
這背后并非沒有設計立場,而是設計團隊采取了折衷的手法。以“人的尺度”為基準,對物品進行篩選與重組。其目的,是為了探尋表象之下,基于不同文化、不同時間、乃至不同價值觀背后的共相,并最終實現空間在精神層面的統一。
![]()
沙發以“親人”為第一要義,符合場景的氛圍構成。會客廳的雙向沙發,不僅是分隔區域構成的重要空間節點,也是空間回歸到家庭屬性時,讓家人們產生互動關系的位置。
面向墻面的部分我們不做過多的裝飾,而是讓不同時刻的光線從陽臺和落地窗中照亮室內,從而強化空間的層級分級以及生活的儀式感。
![]()
在所有住宅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都逃離不開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何平衡空間的價值體驗感與實際的生活方式構建。
對此,設計團隊給出的答案是:“灰空間”,一些在空間格局上語義模糊,但在功能上確定豐富的小場景。比如,雙向沙發對向的X空間,客廳通過立面柜體的圍合,自然形成了一個凹位,雖然沒有門完全獨立于室內,但書架與書桌的關系,也讓X空間成為“書房”這件事變得合理。X空間在界面上通過柜體的設計語言與陽臺進行延伸,這也在模糊不同空間的邊界,同時形成了很好的觀景平臺。
![]()
模糊界面,改變空間屬性
空間的體塊關系以及層次關系,是基于宏觀視角去確立秩序,而回歸到居住的生活細節,設計團隊則使用人本視角定義體驗。前者關乎空間格局,后者落于材料肌理。
當多數住宅選擇大理石以彰顯其公共性時,全木地板的選擇,是對私密舒適的本質回歸。也可以說,材料的根本屬性,決定了細部構筑的最終邏輯。
![]()
真實、精致和內斂的質感,讓光落在材料上,展現出細膩的肌理和溫度,而非使用炫目的裝飾來喧賓奪主。通過空間、光和材料的共同作用,營造一種氣定神閑、從容內省的居住體驗。
![]()
門套也是建筑手法引入室內的關鍵要素,同樣也是大塊面材質的延伸。在不同空間的過渡上建立秩序和儀式感,幫助統一空間的整體視覺體驗。
雖然從客廳到書廊,再到餐廳的動線上沒有門的存在,但因為門套的材料一致性模糊了各個空間的邊界。如同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門檻,它標記了空間的過渡,為行走動線帶來了心理上的體驗。
![]()
宴會廳與客廳之間的被打造成了可以觀景的書廊,一側是觀景陽臺,另一側則以八角桌作為聚焦點,可以品茶、閱讀,享受家人聊天或者自己放松的時刻。
以“關系”為根本形成設計
“一間房屋的意志,始于它如何讓人與人平等的‘存在’,而非僅僅被容納。當這種平等的存在被允諾,墻壁便不再僅是界限,而成為城市與它的公民之間對話的開端。”
![]()
餐廳
宴會廳以“社交”作為空間的行為核心,臨窗區域被刻意退讓,將光的軌跡、空氣的流動納入人際交往的間隙。
![]()
吧臺
而在空間構成上,則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為根本,去形成布局的構建。整個宴會廳的中心是可容納10人位的圓桌,門套與落地窗的交界處則通過展示柜和吧椅的組合,獨立出一隅可以小酌的吧臺。
![]()
設計團隊希望,無論是水吧臺、圓桌、酒柜,還是可以觀景的落地窗,都能在宴會廳成為引導對談與分享的空間媒介。
![]()
宴會廳內側的X空間,團隊將其設置為空中花園。我們希望這里不是社交場景的延伸,而是獨屬于家庭的自留地。家庭成員在這里吃早餐、喝咖啡,同時在家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接納。
材質上鏡面的運用,是為了營造虛實相生,內外交融的視覺感受,獲得空間的延展性。
![]()
餐廳前往X空間(家庭室)的通道中,也沒有門的設定
家庭成員對空間“平等”的使用,也體現在另外一個X空間,也就是家庭室中。它位于餐廳前往次臥的動線盡頭,以其包裹性的布局與尺度,向每一位家庭成員平等地敞開。
![]()
家庭室的空間關系基于對“領域感”的精準塑造,盡管沒有“門”的阻隔,但通過地面材質的微妙變化、天花挑高的下沉,以及光線的聚焦,自然而然地界定出這片專屬的領地。
舒適是空間絕對的準則。低矮的沙發和地毯鼓勵隨性的坐臥,柔軟的地毯包容赤足的自由,從而營造出屬于每一個家庭成員微小而確切的永恒。
![]()
空間的交界地帶
在私密空間的處理手法上,我們嘗試對現代家庭中“獨立與依存”的關系產生回應。設計團隊摒棄孤立的房間思維,雖然每個臥室都有門的區隔,但因為動線的鏈接,每個成員既可享有一方自在的天地,又時刻感知到家人的存在,使獨處與共居在流動中達成微妙平衡。
![]()
主臥
![]()
內玄關
主臥在空間關系上,與公共區域既聯通又保持私密的狀態。使用電動門作為空間轉換,不僅幫助動靜區域之間形成交界關系的區分,同時也是居住者舒適體驗的一部分。而門后內玄關的設計上,團隊使用一種特殊的處理,就是內玄關“衣帽間”化,讓整個主臥產生獨立感。
![]()
主臥內部使用半隔斷圍合出獨立梳妝臺的區域,我們刻意保留的“空”,恰恰是最豐盈的“滿”。那些未被填滿的角落,為思緒的停留、為光影的嬉戲、為心靈的放空提供了珍貴的余地。
![]()
某種程度上,對尺度資源的從容支配,是抵達舒適感的必經之路。在主臥與主衛的構建中,采取了1:1的尺度關系,這也是對生活寬裕感的深刻理解與表達。
兩個空間以均等的尺度并置,產生了常規住宅無法塑造的平衡感。這種布局,本質上是對身心雙重維度的同等尊重。
![]()
對稱式布局洗手臺,符合當下的生活使用習慣,同時也讓空間具備美學要素。
![]()
主衛、衣帽間與臥室主體的地板均使用不同材質和拼花手法,以此強調不同功能區域的生活形態轉化。
![]()
次臥
次臥在風格上延續靜區整體的連續性,但通過竹編、大漆等特殊工藝,讓每個臥室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同時,次臥并非功能固化的房間,當只有夫妻二人時,我們希望有連接感的次臥可以成為不打擾對方的“第二睡眠區”,而當家庭成員逐漸豐富時,這里也可以成為貼近父母的兒童房,讓空間得以溫柔地承載生活的演進。
![]()
可以恒久的設計,往往需要穿透立場與趨勢,當下一個時代來臨,它或許會被超越,但它所傳遞的克制、平靜、包容、秩序,將穿越傲慢,穿越偏狹。
在世俗文化與精英價值的永恒裂縫中,用設計共相去彌合差異,建立共識。以此得到自由的空間,以及無需比較的永恒。
設計作品 | 保利世博天悅 OPUS ONE 500
設計面積 | 大尺度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