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黨的發展史上,由于武器裝備落后,難以進行機械化作戰,所以根據地的開辟最初一般都選擇在利于躲藏的山區。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人民軍隊必須去適應各種環境,這才有利于隊伍的壯大。抗戰時期我黨有幾位將領就奉命前去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只是結果卻天差地別。
有兩個人的對比最為明顯,徐向前是大獲成功,給其他將領樹立了一個榜樣。但宋時輪卻在一片大好的局勢下失敗了,因此還抱憾終身。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
宋時輪之敗,敗得非常可惜,不過很多細節之處都錯在他自己,怪不到別人身上。
1938年,在冀東發展數年的李運昌向中央匯報情況,直言冀東有極好的群眾基礎,還有一群心向革命之人準備進行暴動。
毛主席聽后大為振奮,此時又正值日軍抽兵去攻打徐州之際,華北較為空虛。
于是主席立馬給120師雁北支隊下令,要求司令員宋時輪立即率部前去平西地區,與鄧華支隊匯合,然后一同去冀東支援。
![]()
5月25日,宋時輪支隊與鄧華支隊成功會師,隨即按照總部指示,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擔任縱隊司令員,鄧華擔任縱隊政委。
新的領導班子組建沒多久,部隊就向冀東開拔。因為有本土人士接應配合,最初暴動進行得非常順利,影響到了20多個縣、大量村鎮,共計20多萬人參與。
事后還組建了一支7萬余人的武裝部隊。范圍之廣、規模之大,遠遠超出中央的預計,這也讓毛主席等人非常高興,對冀東更是寄予期望。
為了盡快讓抗日群眾武裝走上正軌,八路軍新成立冀熱察寧軍區,由宋時輪出任軍區司令員、鄧華出任副司令員。
![]()
原先發展出的抗日武裝全部在冀熱察寧軍區下,宋時輪能在抗戰初期統率這么多軍隊,那是相當輝煌的成績。然而,他卻沒能維持住這份輝煌。
冀東就在日寇的眼皮子底下,是華北的咽喉,交接著眾多交通網,日寇絕不會放棄。
且冀東地形多平原,利于機械化作戰,眼下雖然一時取得了勝利,但日寇回過神來以后,沒有重武器的八路軍很難阻擋敵人的攻勢。
為找出一條生存之道,第四縱隊黨委多次開會討論,宋時輪提出:
在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我們沒有太多經驗,不如山地有把握。所以應集中兵力北出長城,在都山一帶創建發展。黨委討論后,同意了該建議。
![]()
往山地發展這個想法并不算錯,但宋時輪和第四縱隊黨委都忽略了一個問題——群眾基礎從哪里來?
都山地區位于偽滿邊境,日本自從九一八后就盡心經營這里,將此處打造成全面侵華的橋頭堡,戒備森嚴。百姓迫于淫威,根本不敢對革命人士施以援手。
第四縱隊先前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等部隊扎進去后,就感覺到吃力了。
得不到群眾支持,意味著沒有后勤補給,第四縱隊在短時間內又沒辦法實現自給自足,最終只能是撤出都山。
![]()
等他們回到平原地區時,正好又是華北平原高粱、玉米收成之際,如果青紗帳一倒,部隊如何遁身就是個大麻煩。
宋時輪等人就打算先把部隊拉回平西地區,等做好準備,來年再到冀東發展。他們將情況上報,晉察冀司令員聶榮臻、中央的毛主席也都體諒,表示“萬不得已”時可率軍撤退。
可中央的指示還沒到達,宋時輪就率部往平西方向轉移了。事先沒有做足準備,途中又多遭日軍襲擊,第四縱隊及冀東抗聯損失慘重,一路上不斷有人逃跑。
據《宋時輪傳》記載,冀東暴動改編的23總隊跑了1000多人,39總隊3000多人全都跑了,最嚴重的一個晚上,有6000多人離隊。到最后,成功抵達平西的僅剩4000多人。
原先各支部隊加起來有近十萬,到最后只剩下四千多,十不存一。如果宋時輪能成功在冀東站穩陣腳,那他地位肯定能再上升一個臺階,可惜啊。
![]()
另一位同樣奉命去平原地區發展的徐向前,開局遠不如宋時輪。
1938年4月,由于冀南的地方武裝頭目葛桂齋率部投日,負責這片區域的陳再道手中只剩數百核心部隊,無奈向總部求援。
徐向前隨即臨危受命,抵達了冀南根據地。他對當地的情況很快就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明白眼下最應該解決信心問題。
他多次召集干部開會,表示如果只從戰術角度看,平原是難以開展游擊戰的,日寇的機械兵種和騎兵可以迅速機動,而我們失去了山林的依托和蔭蔽,有被消耗和消滅的危險。
但困難僅僅是事情的一面,如果因為困難就放棄廣大平原地區,那革命談何發展?
![]()
徐帥用紅軍來舉例,指出山地提供的掩護是我軍能夠勝利的一大因素,但并非全部。
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廣泛結合,得到群眾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才是能夠勝利最根本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原的地形劣勢就不那么重要了,其人口稠密,物產豐饒,經濟發達的優勢反而非常明顯。
如果我們能在河北平原上堅持工作,把廣大的人民推動和吸引到抗日戰線上來,那就擁有了勝利最重要的基礎。盡管冀南沒什么物理方面的山,但獲取民心后,就能組成“人山”。
![]()
徐帥最后重申,無論什么樣的山,都不如平原地區800萬人組成的銅墻鐵壁,這種力量是日本侵略者無法戰勝的。只要我們政治工作做得到位,能讓群眾相信我們,那我們就能造成這座人山。
有了這一指導思想,大家就有了信心和方向。然后徐帥又給出兩點具體的思路,來解決當下的困境。一是抓主要矛盾,不與國民黨、地主等其他本土武裝發生沖突。
二是主動找日軍打幾仗,且要贏得漂亮。如此就能表明八路軍來這里只為抗擊侵略者、有能力保護群眾。
就這看似簡單的兩點,讓八路軍成功在冀南站穩了。之后再按照“人山”的指導思想,不斷去發動群眾,各縣、區、村的群眾性抗日武裝就如雨后春筍地涌現。
![]()
類似的地理環境,有差距的群眾基礎,徐帥卻能發展得比宋時輪好太多。就這件事能看得出來,徐帥能有那么高的歷史地位,都是有原因的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