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至196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了軍銜制,在此期間被授予或晉升為少將軍銜的人,被統稱為“開國少將”,共計1360人。其中最晚成為開國少將的是呂展,他1965年1月才得到晉升,同年國家就取消了軍銜制,算是趕上“末班車”。
縱觀呂展的資歷、職務、貢獻等各方面,其實他完全可以更早一些成為少將,有很多他平級乃至是部下在軍銜方面都走到了前頭,為何他卻成為“壓軸”呢?
這里面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家庭影響,他的父親在解放前跑到了臺灣,這在當初的政治環境下,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組織一直有顧忌。
后來考慮到他確實很突出,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終還是將他晉升為少將,這讓他成為唯一一個父親在臺灣的開國將軍。
![]()
說起來呂展將軍的獨特之處遠不止軍銜方面,其實從家鄉這一點上就已經開始了。如今我們打開網頁搜索有關他的詞條,可以看到他是湖南平江人。但湖南華容縣很多官方的展覽及文獻中又稱呂展是華容人,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兩個說法都沒錯,無關建國前后地區劃分的問題,只是他家庭發生了變化。呂展出生于湖南華容彭家橋村的一個大地主家庭,家有良田百畝,在本地屬于望族。
父親呂云湘早年曾去日本留學,期間與一位來自平江的本家呂繼雄交好,兩人在異國他鄉無話不談,即便回國后也多有來往。
1919年呂展出生時,呂繼雄專程前來祝賀。然而在這喜慶之日,呂繼雄卻愁眉不展,呂云湘好奇問之,得到的答案是雖然呂繼雄已官至湘軍營長,家境也很富裕,但這么多年來任如何努力都沒有孩子,眼下見到新生兒,有了對比苦楚更甚。
![]()
見好友如此,呂云湘心中不忍,便表示愿意將剛剛生下的呂展過繼給他,此話讓呂繼雄喜不自勝,雙方約定等呂展稍微長大,就去平江生活。所以這樣一來,說華容是呂展的家鄉沒錯,說平江是呂展的家鄉也沒錯。
至于呂展是何時過繼,同樣有兩種說法,一說7歲,一說12歲。按照平江黨史辦出版的《平江將軍傳》所述,呂展曾在常德讀過幾年書,當時華容歸屬常德,所以12歲到平江的可能性比較大。
養父呂繼雄最高做到了湘軍中的團長,呂展過繼后生活條件也很不錯,學問也跟著長進。正是在這求學的過程中,呂展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內心一直向往,1936年他瞞著養父,偷偷跑去參加紅軍,成為名將宋時輪的部下。
宋時輪覺得他是難得的知識分子,就格外看重,后來出任紅28軍軍長時也特意把呂展帶上,這一步對呂展的幫助很大。
![]()
紅28軍指戰員大多是陜西、甘肅人,家鄉距離紅軍駐地很近,地方上對紅軍的壓制又沒那么重,所以部隊里有很大的通信需求。
但當時的指戰員絕大多數又不識字,給他們寫家信的任務就交到了呂展頭上。就這樣,呂展迅速拓寬了好人緣,自己的身份也從一名普通戰士轉為文書。
全面抗戰爆發后,呂展長期跟隨宋時輪轉戰,歷任120師716團2營文書、雁北支隊支部書記、八路軍第四縱隊34大隊參謀、平西軍分區7團參謀。
后來宋時輪被調回延安學習,呂展繼續在華北地區戰斗。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宋時輪跟蕭克關系不睦,但蕭克對呂展這個宋時輪的老部下卻很看重,好幾次下部隊視察,都只帶呂展一個參謀,能讓每個領導都欣賞,足以見呂展能力之強。
![]()
解放戰爭中,呂展依然在華北,擔任過冀察軍區參謀處處長、晉察冀2縱參謀處處長、石家莊警備旅旅長、北平糾察縱隊第1大隊大隊長等職。
開國大典時,他肩負起天安門廣場的警衛重任,任務完成后獲得高度評價,也是因為此次工作干得出色,之后呂展陸續擔任北京糾察總隊總隊長、北京公安總隊總隊長兼市公安局第一副局長。
1955年,呂展被授予大校軍銜,本來60年代初他就完全有機會晉升少將,畢竟一些履歷、職務有所不及的干部都跨過了這一步,可他硬是在1965年1月才最后一位晉升,這還是跟他家庭有關。
他的生父呂云湘曾擔任過國民黨八區區長,加上又是大地主出身,害怕自己會遭到打擊,所以華容解放前他就匆匆獨自逃往香港,1950年又經香港轉到臺灣。
那個年代有海外關系是非常麻煩的事,何況是親生父親,更何況落腳點是臺灣,組織對呂展的晉升、任職等問題只能慎之又慎,以免將來出錯。這一慎重,就很大程度耽誤了呂展。
![]()
軍銜方面的事呂展倒是不太在意,但他心里有一個很大的遺憾是參加革命后就沒回出身地華容看過。
新中國成立初期,他的親二哥曾來北京找他安排工作。作為組織的干部,呂展沒有徇私,勸二哥回家鄉做貢獻,然而二哥后來遭遇了不測,這讓他內心有些愧疚。
當時家中小妹呂多生本想進京找公安戰線的呂展幫忙,但母親呂楊氏勸阻了:你菊生哥(呂展原名呂菊生)現在日子好過了,我們千萬不要給他添麻煩,我把他過繼出去了,很對不住他,如果和他聯系,上級看到他和地主婆媽媽來往,又是逃臺分子的遺屬,那還了得,決不能連累他們。
出于政治原因,家中一直沒有聯系呂展,呂展也沒有回去。等80年代情況好轉了,呂展身體卻出現嚴重的問題,有時記憶還會模糊,這樣的狀況根本沒辦法出遠門。
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落葉歸根是執念,呂展想回去,哪怕自己回不了,妻子、孩子也要代自己回去。
![]()
另外,他也想讓1953年死于臺灣的父親回去。
80年代后,他一直在找父親呂云湘的消息。經過多番努力,呂展聯系上了臺灣的表親涂國斌,涂是呂展姑媽的兒子,對此也很上心,在涂的幫助及護送下,呂云湘的遺骨從臺灣運回大陸。
1990年5月,呂展夫人馮志賢和兩個兒子護送呂云湘靈柩回鄉,還找到了將軍唯一在世的家人——親妹妹呂多生。
經馮志賢和孩子幾番相勸,呂多生終是跟著一同到達北京,一對分離60多年的兄妹得以相認。雖然呂展最終還是沒能回到出生地,但能有這個結果,已是很不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