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輝
伴隨居民健康意識提升,我國健康體檢需求持續增長,商業體檢機構應運而生并發展壯大。然而,隨著個別負面事件的曝光,與商業體檢相關的一些問題浮出水面:誘導消費、過度檢查、漏診誤診、售后缺位……(見11月3日《人民日報》)
這些問題的出現,根源在于逐利思維對責任思維的侵蝕。不少機構將體檢當作流量生意,靠低價套餐引流,再通過醫生的話術推銷誘導消費者升級高價項目。為控制成本,一些體檢機構甚至聘用無資質醫護人員,設備維護缺位,樣本檢測流程簡化,導致體檢報告“千人一面”,甚至出現漏診、誤診,耽誤消費者治療時機。這種“重營銷、輕質量”的模式,讓體檢背離了“早發現、早干預”的核心價值。
體檢的本質是醫療服務,而非“一次性消費”,作為健康篩查的第一道防線,嚴謹與責任須貫穿其間。但現實中,部分機構將體檢報告視為“流水線產品”,醫生僅憑儀器數據下結論,不結合患者病史、生活習慣綜合判斷;報告成了專業術語的堆砌,缺乏通俗解讀和針對性建議。體檢服務變得敷衍了事,不僅無法為健康保駕護航,反而可能因誤判延誤病情,給消費者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規范商業體檢,需多方協同發力。監管部門要強化監管,對機構和人員的資質、設備標準等開展常態化清查,重點打擊虛假宣傳、過度醫療、數據造假等行為;建立體檢結果溯源機制,對漏診、誤診案例嚴肅追責,讓虛假報告無處遁形。行業需回歸醫療本質,杜絕非必要檢查的強制捆綁與誘導推銷;加強醫護人員專業培訓,提升診斷能力與責任意識,讓體檢報告既有數據支撐又有人文關懷。
消費者也需理性選擇,避免陷入“套餐越貴越安心”的誤區,應根據年齡、職業、家族病史等選擇適配的項目,對機構推薦的高價項目保持警惕,主動咨詢專業醫生意見。同時,要敢于對敷衍報告、強制推銷說“不”,通過投訴舉報維護自身權益,倒逼行業規范發展。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商業體檢的健康發展,需要在盈利與責任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體檢從來不是一門只談利益的生意,而是關乎萬千家庭幸福的民生事業,真心期待每次體檢都成為安心的健康承諾。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