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寒不寒,看九月十七”,今日九月十七,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嗎?
#立冬#農歷九月十七,民間素有“寒不寒,看九月十七”的農諺流傳。今日恰逢2025年農歷九月十七(公歷11月6日),這句古老的天氣諺語再度引發人們對今冬氣候的猜測。究竟這句農諺是否有科學依據?今年冬季是否會迎來極寒天氣?讓我們從氣象規律、歷史數據與當代科技的多維視角展開探討。
![]()
一、農諺背后的氣候智慧
“九月十七晴,單衣過寒冬;九月十七陰,皮襖不離身”等諺語版本在華北、江淮地區廣為流傳。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王秀榮曾指出,這類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觀察物候與天氣關聯總結的經驗法則。農歷九月正值霜降與立冬節氣交替期,此時冷空氣活動頻繁,若九月十七出現陰雨天氣,往往預示東亞大槽勢力較強,冬季風可能提前活躍。歷史氣象數據顯示,2018年農歷九月十七全國大范圍陰雨,隨后冬季(2018-2019)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1.2℃,印證了部分預測價值。
二、今冬氣候的科學預判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2025年10月發布的最新預測,今年冬季受中等強度拉尼娜現象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總體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華北北部、東北南部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但需注意的是,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呈現“冷暖交替”特征。2025年9月北極海冰范圍創歷史同期第二低值,可能導致極地渦旋不穩定,引發寒潮頻發但間歇性回暖的“過山車”式溫度變化。
![]()
具體到今日(九月十七)天氣實況:中央氣象臺監測顯示,當前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正經歷今秋首場強降雪,而江南華南則維持晴朗,這種“北寒南暖”的分化格局可能預示今冬冷空氣路徑偏東,長江中下游或需防范雨雪冰凍災害。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氣象系教授李樹巖團隊研究發現,當九月十七日北方出現降雪時,后續冬季發生寒潮事件的概率較常年增加40%。
三、地域差異與防御建議
我國幅員遼闊,農諺適用性存在明顯地域差異。在黃淮流域,九月十七天氣與冬季氣溫相關性可達65%以上;但在華南地區,因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更大,農諺預測準確率不足30%。廣東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婷提醒,嶺南地區更應關注11月的“立冬雨”指標。
面對可能出現的冷冬,需做好多層次防御:
1. **農業生產**:北方設施農業應加固溫室棚架,冬小麥產區可適當增施暖性肥;南方柑橘產區需提前準備防霜凍措施。
2. **能源保障**:國家發改委已要求煤炭企業保持1200萬噸/日以上產量,多地電網開展抗冰演練。
![]()
3. **健康防護**: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專家建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別注意“斷崖式降溫”時的血壓波動。
? 四、古今氣象觀測的融合之道
現代氣象科學雖已建立衛星監測、數值預報等先進體系,但傳統物候經驗仍具參考價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研究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將農諺指標與海溫異常、大氣環流模式結合,可使冬季氣溫預測準確率提升15%。例如2020年九月十七恰逢“雙臺風”影響華東降雨,結合拉尼娜發展狀態,成功預判了當年12月歷史性寒潮。
![]()
站在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交匯點,我們既要理性看待“九月十七”的指示意義,更需關注權威部門發布的滾動預報。這個冬天或許會比往年更冷,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化”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新常態。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所言:“未來的寒冷不再是簡單的溫度下降,而是氣候系統紊亂帶來的更復雜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