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鄭州繁華的“城市一環”內,一段7公里長的夯土城墻靜臥于現代都市之中。層層夯土,如城市的年輪,清晰記錄著商、周、漢、唐、宋、明、清直至現代的城市印記。每一層,都是文明的積淀;每一寸,都是歷史的延續。這里是鄭州商代都城遺址,是中國第二個朝代——商朝的開國之都"亳",也是鄭州被稱為"商都"的源頭。
![]()
這座歷經3600余年而城址不移、人脈不斷的古都,以其獨特的"層積式"文明演進模式,在世界城市史上書寫著不朽傳奇。而今,當我們漫步在商城遺址公園,手指輕觸那些斑駁的夯土層時,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從商湯的亳都,到西周的管國,再到今天的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的故事,正是一部中華文明賡續發展的生動史詩。
![]()
歷史的層積
從商都亳城到近代鄭州
在鄭州中心城區的地下,埋藏著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規模宏大的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這里就是《尚書》記載的"湯始居亳"的亳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的早期都城。站在城東路與東里路交叉口的城墻剖面前,那些層層疊疊的夯土,不僅記錄著建筑的痕跡,更見證著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關鍵歷程。鄭州商城的發現將中國信史向前推進至青銅文明繁盛時期,實證了商代早期的歷史,填補了夏商王朝交替期的考古空白。其三重城垣的格局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先河,奠定了后世都城建設的基本范式。
![]()
(鄭州商城遺址遺存分布圖)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此設立管國,封其弟管叔鮮為諸侯。這一歷史事件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它標志著新興的周王朝對商代核心統治區域的繼承與改造。周人選擇在商代舊都設立封國,印證了這片土地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從管國、管城到今天的管城回族區,"管"這個地名穿越時空延續至今,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這種地名上的延續,背后是文明血脈的不曾斷絕,是城市記憶的永恒留存。
從秦漢的管城縣到隋唐的鄭州,這片土地的城市功能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變。盡管行政建制屢經變更,但城市的核心區域始終沒有離開商代內城的范圍。唐宋時期,鄭州作為連接長安與開封的重要樞紐,其交通地位日益凸顯。夕陽樓、開元寺等建筑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見證著鄭州從區域性政治中心向交通商貿城市轉型的過程。這種城市功能的自然演變,體現了中華文明發展中的延續性與適應性。
![]()
(《乾隆鄭州志》城圖)
明清時期的鄭州老城,為我們保存了完整的古代城市空間樣本。四門不對的獨特格局,"十字形"的街巷骨架,以及城隍廟、文廟等公共建筑的布局,都延續著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智慧。這些歷史空間肌理與早商的城垣遺址形成了"雙城"疊壓的獨特景觀——下層是商代的三重城垣格局,上層是明清的街巷網絡。這種時空疊壓的城市形態,是世界城市史上難得的活態遺產,讓我們能夠直觀地閱讀一部立體的城市發展史。
![]()
(《民國鄭縣志》城圖)
二十世紀初鐵路的開通,為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鐵路樞紐的選址帶動城市向西發展,形成了新舊并存的獨特城市結構。老城與新城、傳統與現代,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共同書寫著城市發展的新篇章。這種包容性的城市發展道路,正是中華文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的生動體現。
當代的重生
亳都新象與城市更新
近年來,管城回族區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牽引,堅持“顯輪廓、重肌理、建節點、帶全局”,統籌推進標志性文物展示、文化內涵挖掘、老城有機更新,拓展延伸文旅游徑和消費場景,構建形成了“一環一園六街六片區”空間發展格局,全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展示地、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
2023年,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開創了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生活融合的新模式。這里不再是冰冷的考古現場,而是充滿生機的城市公共空間。東城垣遺址通過數字化投影實現"一眼千年"的時空對話,商都遺址博物院用VR技術復原考古場景,讓參觀者親身體驗考古工作的魅力。這種"活態保護"的理念,讓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為全球大遺址保護提供了中國智慧。
![]()
緊鄰商代遺址西南城垣的阜民里,這條寓意"物阜民豐"的百年里巷,經歷了從集中連片棚戶區到文旅融合示范區的華麗轉身。項目總占地面積61.3畝,在堅守百年街巷格局與近代鄭州建筑風貌的前提下,構建起"文化+、旅游+、商業+、城市+"的產業生態。如今的阜民里,老建筑煥發新生命,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對話,歷史與未來在這里交融,百年里巷已成為展示鄭州城市更新的生動窗口。
![]()
2025年10月開街的亳都·新象,作為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的重要更新項目,以開街首日10萬人流量的驚艷表現,成為鄭州最具活力的文化地標。這片曾經沉寂的歷史街區,在保留傳統街巷肌理的基礎上,項目植入了策展型零售、潮流買手店、沉浸式劇場等新興業態。古老的城墻下,時尚首店鱗次櫛比;傳統的院落里,創意工作室悄然生長,人們在這里尋找著歷史與潮流的共鳴。
![]()
在管城,悠久的古都文脈從未成為城市前行的桎梏,反而化作驅動未來的源頭活水;城市更新也超越了物理空間的修補重建,升華為以‘文脈延續’為導向的有機再生。
文明的傳承
古今對話中的城市未來
在管城,文明傳承的生動畫卷每日都在上演。在城隍廟和文廟,人們延續著祭拜祈福的傳統風俗,香火繚繞中傳承著千年的文化記憶。
![]()
在商城遺址公園,孩子們在奔跑嬉戲,不經意間與3600年的歷史對話。
![]()
在順城街、管城街上,老管城人坐在美食店鋪前,一碗羊湯、一個燒餅,品味的是時光沉淀的人間至味。
![]()
而在阜民里、亳都新象,年輕人用鏡頭記錄著古老街巷的新生,在文創市集、藝術展覽中創造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表達。商都文化節的舉辦、商都文化研究的深入、商都文化品牌的打造,都在推動著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古老的傳統在延續,當代的創意在萌發,不同世代的人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共同編織著文明傳承的錦繡畫卷。
![]()
當我們在商代城垣下漫步,在亳都新象中流連,在阜民里感受時代脈動,我們正在參與一場跨越3600年的文明接力。從商湯的亳都,到西周的管國,從漢唐的鄭州,到今天的國家中心城市,這片土地上的文明火炬一直在傳遞,從未熄滅。
如今的管城, 在守正創新中續寫這座千年商都的時代華章,讓中華文明的火炬在這片土地上永遠傳承。當繁星點亮城市的夜空,古老的城墻在燈光映照下顯現出朦朧的輪廓,我們仿佛能聽見歷史深處傳來的回響:那是不息的文明脈搏,也是這座城市走向未來的足音。
來源:管城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